河堰鎮

河堰鎮

河堰鎮位於開州區東北部,屬巴山南支脈東、南與雲陽縣接壤,西鄰溫泉鎮,距城區43千米。

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35126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轄大槽、河堰、大田、馬家、周家、石龍、花木、水河、田園、三通、三包、岩水、倪家、口泉等行政村。開(縣)城(口)(巫)溪公路過境。

該鎮的倪家村、岩水村平均海拔在1100米,年平均氣溫在20℃。因氣候宜人、植被豐富、空氣清新、交通便捷,每年夏季都有大量遊客前往避暑納涼,讓河堰鎮成了遠近聞名的避暑旅遊鎮。

2021年,重慶市開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9578人。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屬東里馬興山甲,1931年置河堰鄉,1962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
1997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河堰、大槽、茅壩、水河、龍潭、大田、木蘭、石龍、馬家、葉家、黎明、周家、新春、花木、桐遠、順坪16個行政村。
2004年,將16個村行政村調整為大槽、河堰、龍譚、馬家、周家、石龍、花木、水河8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調整為56個村民小組。
2005年8月區劃調整后的河堰鎮:管轄原河堰鎮、岩水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31984人,鎮政府駐河堰口。

鄉鎮概況


人口

河堰鎮轄16個村,184個社,5730戶。現有人口35126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近十年來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02%0,全鎮平均人口密度為320/KM2。
2021年,重慶市開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9578人。

地理環境

周家大堰
周家大堰
河堰鎮地處溫泉背斜端,屬深丘地區,地勢呈東南西北走向。最高處花木村黃家屋基,海拔1482米;最低點周家村蘆竹壩河畔,海拔248米。地質構造主要為侏羅系千佛岩組、白田壩組和三迭系巴東組地層。龍洞河由東向西北注入東壩河,在溫泉鎮與東河匯合。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溫12.7-18C。無霜期248-302天,年降雨量1343-1472毫米。常年主導風向正西風,平均風速0.5-1米/秒。土壤以紫色土和黃壤為主,境內水源充足,土層肥厚,自然條件好。河堰鎮以農業為主,全鎮社會總產值1.2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為2318萬元、7569萬元、2113萬元。財政收入398萬元,人均純收入1708元。現有耕地1100ha,人均耕地0.81畝。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2670ha,糧食總產9336噸,人均491公斤。糧食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海椒、花生、芝麻等,其中為本鎮創收最多的是油菜和海椒。森林面積3646ha,覆蓋率達53%,其中用材林2870ha,防擴林552ha,經濟林135ha,竹林89ha。用材林木以松、柏為主。

畜牧業

毛豬圈存13675頭,山羊存欄2138隻,年末牛存欄1030頭;年產家禽27358隻,禽蛋產量16454公斤。有小型水庫2座,堰塘54口,養魚水面350畝,年產鮮魚12噸。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菱鐵礦、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石高嶺土等,其中煤的儲量最為豐富,採煤業為全鎮主導產業,是全鎮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鎮現有鄉鎮企業12個,鎮辦企業7個,村辦企業5個,總收入7569萬元,從業人員560人,利潤60餘萬元。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規劃已制定小城鎮現有人口7917人,人均收入達到1800以上。現已建成河水、建華、開發路等4條大街,鎮區建成區達0.9KM2。現已成為開縣東部的邊境的貿易重鎮,號稱開縣東大門。
鎮域經濟劃分為林果茶、種養、運建三個經濟區。全鎮村鎮體系分為三級:一級中心鎮為河堰工貿型小城鎮,二級為馬家、龍潭、大槽、桐遠4個中心村,三級為其他12個基層村。經濟發展目標到2010年規劃期末全鎮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25億元,增長5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長率15%以上。全鎮人均收入明顯增加,鎮區居民達到2500元以上,鎮域農民達到2000元以上。鎮區規劃人口1.2萬元人,鎮域2.8萬人。使小城鎮躍上新的台階。

“三動”措施促農增收


河堰鎮立足實際,積極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綜合開發,以“三動”措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農增收效果明顯。一是政策促動。在全面落實上級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制訂了一系列發展特色農業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特色農業,進一步加大了對示範戶、種養大戶等的扶持力度。該鎮規定,若本鎮農戶發展特色的種、養產業,視其種、養數量和規模,將給該農戶扶持短期低息周轉金;對種、養科技能手,給予各種獎勵,並按有關規定,幫助解決政策審批和水電建設等項目。
二是基地帶動。結合本鎮地貌、氣候等實際情況,制訂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四個一批”工程。即:發展一批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一批山羊養殖大戶;發展一批生豬養殖大戶。
三是服務推動。充分利用各村社宣傳欄、黑板報、鎮有線電視、廣播、鎮文化服務站等有效載體,免費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服務。同時,邀請有關專家及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據統計,截止目前,該鎮共開展中藥材種植、生豬養殖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8期,培訓農民500多人次。

落實科學發展觀


河堰鎮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強化“五種意識”,切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一是強化學習意識,建設學習型政府。著力強化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增強黨性修養,注重對鎮情、村情的再認識。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自覺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切實轉變作風,把搞好服務作為鎮村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全鎮經濟社會的更快更好發展。
三是強化團結意識,建設高效型政府。對黨政領導班子工作情況進行廣泛徵求民主意見,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營造以黨性促工作、以政績用幹部、以誠心搭夥計、政績為主、公正為本、品德為重、相互寬容的良好工作氛圍,形成鎮、村幹部幹事業一條心、抓工作一盤棋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
四是強化公開透明的工作意識,建設陽光政府。加大監督力度,堅持政務、村務、財務、重點工作、重點工程和重大事項的全面、及時、準確公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五是強化服務意識,建設和諧型政府。

開鑿“生命渠”


開縣河堰鎮周家村是一個不足1000人的小山村,可如今,這個小山村的村民正在演繹著“當代愚公”的故事,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周家村位於開縣東北部叢山峻岭之間,平均海拔750米。該村屬典型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層和紅壤為主,土壤保水性能極差。
“周家四周三條河(溝),中間是個空殼殼,吃水要爬七里坡”,這是周家村民的真實生活寫照。世世代代的周家村人就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多少年來,因為嚴重缺水,周家村人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水,幾乎成為周家村民的唯一渴求。今年82歲高齡的鄧世福老人說,一個夏天,由於天旱,有一次他花了三個小時才挑回一擔水,剛到家門時,桶繩突然斷了,眼巴巴地望著兩桶水全潑在地上,老人當時就痛哭了一場。
河堰鎮
河堰鎮
挑水太遠,買水太貴,周家村人為水可謂絞盡腦汁。有的在房前屋后修起小型蓄水池或將房屋附近的田埂用混泥土夯築,攔蓄地表徑流;有的在房頂圈起水池,接蓄雨水用來解決短暫的用水問題。但由於無水源,所蓄之水全是一潭死水,細菌滋生,污染嚴重。不是親眼目睹,還真不敢相信這就是周家村人每天所吃的生活用水。周家村缺水的問題,早就引起河堰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1977年,河堰鎮黨委政府帶領周家村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建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水庫。但周家水庫修好后,只解決了部分村民的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
2002年11月26日,一場“向貧窮挑戰,引生命之水”的戰役,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破聲炸響,周家村人發起了開鑿他們的“紅旗渠”的總攻。

社會事業


河堰片岩水初級中學新建廁所面積254平方米,大田村校新建教學樓440平方米。岩水初級中學的教學樓、河堰鎮小學的綜合樓,雙棚村校的教學樓正在建設之中。河堰片區已完成校點布局調整將原來的12所村校調整為4所。人口出生率9‰,符合政策生育率89%,徵收社會撫養費65萬。全鎮創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8個,文明單位11個,創建縣級衛生紅旗單位6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16個。

主要領導


何祖勇: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黨政工作;
張文述: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金融、政府採購工作;
龍定明: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黨群、老幹部、機關事務、保密、企業、資管辦、黨政辦公室工作;
黃維軍: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分管村級五項制度、村級財務工作;
邱仕鈞:分管安全、維穩、司法、應急、信訪、煤炭、交通、質檢工作;
張 明:分管村管、國土、集鎮開發、民防、環保工作。
覃中美: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衛生、民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保險、殘聯、科技、返鄉創業工作;
李景林:負責民兵、武裝工作;分管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畜牧、統計、救災、旅遊、氣象、民政、老齡工作;
孫定邦:負責組織工作,分管教育、黨政信息、電子政務、職工夜校工作;協助分管工會、團委、婦聯、老幹部、黨政辦公室工作;
張九平:負責宣傳統戰工作,分管市政、商貿、工商、稅務、物價、郵政、電訊、電力、文化、體育、廣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