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由亞里士多德總結的古希臘教育傳統。它是指對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強調通過自由技藝的學習進行非功利的思辯和求知,從而免除無知愚昧,獲得各種能力全面完美的發展,以及身心和諧自由狀態的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free education; | freedom education; |
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有兩個突出的互相聯繫的涵義﹕①以受教育者具有閑暇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閑暇為手段﹔②目的在於探索高深的純理論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實施自由教育適合於“自由人的價值”﹐可以獲得智慧﹑道德和身體的和諧發展﹔自由教育同職業訓練截然不同﹐前者高尚﹐後者卑下。他認為各種行業的實際操作是奴隸們的事務﹐它有損於智力的發展。亞里士多德又認為﹐在法律上雖屬自由人﹐但若醉心於狹隘的功利﹐學為干祿﹐必然妨害對純理論的鑽研﹐同樣也是不自由的。亞里士多德關於自由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區分﹐反映了在古希臘﹐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只能享受不同的教育。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同其哲學﹑倫理學密切相關。他認為﹐非物質的形式是宇宙中的最高主宰﹐它是自然存在﹑終極目的和至善至美的始因﹐只有自由人的理性才能洞察其奧妙。全部事業中最高尚的﹑最自由的或最文雅的是理論的沉思和探索﹐這正是自由教育所崇尚的目標。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
自由教育的內涵在中世紀發生了變化。當時基督教教會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來解釋神學﹐改組了古代希臘﹑羅馬學校中的一般文化學科﹐提出了七藝(即七種自由藝術)的教育。教會認為﹕七藝是為進一步學習神學以達於神明的基礎學科。中世紀的七藝滲透著神學的內容﹐其“自由”已不是指充分發展人的理性﹐而是指擺脫塵世的慾望﹐皈依基督的神性。待至文藝復興時代﹐由於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教會的束縛﹐倡導解放人性﹐把謀求個人的自由視為教育的要務﹐所以義大利人文主義者P.P.韋傑里烏斯在論述“自由教育”的理想時﹐提倡的是個人身心的自由發展。他把人文學科﹐主要是希臘文和拉丁文﹐作為自由教育的主要內容。他認為﹐“自由教育”是一種符合於自由人的價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德性與智慧的教育﹔是一種能喚起﹑訓練與發展那些使人趨於高貴的身心﹑最高的才能的教育。18﹑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興起﹐並逐漸與人文學科並駕齊驅﹐使自由教育的概念又有所發展。1868年﹐英國生物學家﹑教育家赫胥黎﹐T.H.在其著作《論自由教育》中﹐把自由教育解釋為文﹑理兼備的普通教育﹐中國通常把這一時代的“自由教育”意譯為“通才教育”或“文雅教育”﹐以別於學習各種專門知識的專業教育。當前歐美有些國家的教育學者正對高等院校究竟應實施專業教育還是自由教育﹐進行爭論。
1、”“‘所謂自由教育,是指不拘成說舊見,以探索求新為務的教育,其要義在於發揚理性的批判精神。雷先生對批判精神格外崇尚。
2、早期,人類的知識統稱為“自由教育”.其內容稱為“七藝”,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而且,“科學”一詞的拉丁語意是指所有的學問或知識。
3、那時的高等教育稱為自由教育,它只適合與奴隸和工匠相對的自由人.(四)類比和對比法比較是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事物的相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把相類似和相同的方面進行相比,我們稱為類比(comparison)。
4、通識教育在中世紀稱為“自由教育”,是美國現代本科課程體系中的骨幹課程。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哈佛大學都始終堅持在本科階段實施通識教育,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傳統。
5、相應的教育則稱為自由教育。大學一直堅持著自由教育的精神,只是在堅守這一點的情況下,大學容納了科學教育,也在堅守大學精神的前提下接納了工程與技術教育。
6、在紐曼那裡又稱為“自由教育”,也有人直譯為“自由人教育”,重在對大學生人格層面的品性熏陶,此當與“精神成人”概念頗為接近,故謂其是對大學生“精神成才”的近代設計,並無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