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海戰術的結果 展開

人海戰術

軍事名詞

人海戰術,是一種以數量和巨大的消耗換取其他方面優勢的戰術,包括時間、空間、進攻或防守。是指在沒有掩護或偽裝之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敵方的戰線,其目的在於沖入敵方戰線,使敵方難以使用火力殲敵,以近戰擊潰敵人或迫使敵方撤退。

在其他領域,常指用大量用戶數佔領市場或勞動密集型產業採用大量人力彌補生產的行為。在網際網路中,藉助註冊用戶的網際網路人脈資源,以返點形式鼓勵用戶進行產品銷售,這種模式被稱為“網銷人海戰術”。

史籍記載


“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兵法·謀攻篇》

特點


人海攻城戰
人海攻城戰
人海戰術在攻擊手段和防衛手段基本持平的冷兵器 時代,有著重大價值。在火力和打擊範圍沒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火力的載體多的一方較可能勝出。在中國歷史上的就經常有將領在戰役前故意誇大兵員數量,以威嚇對方。
在實際的戰爭中,人海戰術可用作包圍和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但它的缺陷同樣明顯,地域的局限性、整體兵員素質低下、作戰半徑短、指揮性弱等等。著名的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以1:3-4的劣勢兵力對陣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亞歷山大使用騎兵直接插入敵方陣的縫隙中,打擊波斯人的中軍,擾亂敵方的指揮。大流士三世率先棄陣逃走,導致波斯全線崩潰。
在現代戰爭勢態中,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投射距離越來越遠。單純依靠人數的人海戰術作用變得並不突顯,以少勝多的戰例變得越來越多。
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學教授愛德華·C·歐道德教授對“人海戰術”的定義是,在沒有掩護或偽裝之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敵方的戰線,其目的在於沖入敵方戰線,使敵方難以使用火力殲敵,以近戰擊潰敵人或迫使敵方撤退。由於隊形密集,且要攻擊對方擁有重兵防守的陣地,因此這種戰術往往會給進攻方造成極大的傷亡。通常情況下,人海戰術往往被用於缺乏火力和機動能力,但在兵員方面又有重大優勢的一方。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學教授愛德華·C·歐道德教授的《印支戰爭中的中國軍事戰略》一書之中,對“人海戰術”的闡述則成了一群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展開的部落式衝鋒。

戰爭實例


人海戰術在蓋茨堡戰爭中的皮克特衝鋒、祖魯戰爭中當地武裝向英軍的衝鋒、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戰役、二戰期間日軍的萬歲衝鋒,均能看到這種戰術的影子。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林肯及格蘭特領導的北軍大批徵召因愛爾蘭飢荒而飄洋過海的愛爾蘭難民,以數量的優勢壓制南軍地理上的優勢。

凡爾登絞肉機

人海戰術的沒落時期是在一次大戰期間。當時自動武器和輕型火炮的大量使用使得騎兵基本上失去了作用。作戰雙方基本上都是使用步炮協同的方式進行反覆的拉鋸戰。尤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凡爾登戰役,一日之內死亡人數達數萬人,10個月內雙方陣亡人數高達70萬人,史稱“凡爾登絞肉機”。
在一次大戰末期,德國曾經拋棄了步兵集團衝鋒,而改用步兵滲透戰術,一度突破協約國軍隊防線,但是由於步兵機動性受人體力限制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失敗。協約國也曾經使用坦克作為新式進攻武器,但也由於戰術思想落後和機械技術不成熟,並未取得戰略上的突破。不過坦克的應用為二次大戰中的閃電戰戰術提供了基礎。

太平洋戰爭

日本以大量自殺式戰機來擊沉美國海軍,在中國戰場上,中國與日本間常用數以十萬計的兵力大規模交戰。

蘭切斯特方程

在1916年,英國人蘭切斯特研究空戰最佳編隊,發現了蘭切斯特方程。遠距離交戰的時候,任一方實力與本身數量成正比,即蘭切斯特線性律。在近距離交戰的時候,任一方實力與本身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蘭切斯特平方律。

現代戰爭


隨著武器的進步,高超音速洲際導彈、炸彈之父炸彈之母、戰略轟炸機、隱身戰鬥機、航天武器、基因武器、海軍航母、兩棲攻擊艦對陸上的攻擊掩護乃至核武器問世后,人海戰術的巨型兵團戰術遂失去發揮空間。
現代戰爭中,一些新興的軍事理論已經出現,無人機集群智能蜂群化,1月10日,美國國防部突然公布了一段官方視頻,展示了去年10月在中國湖進行的一次無人機集群智能測試。這段視頻上,3架大黃蜂戰鬥機用特種吊艙一次釋放了103架微型無人機。從地面操縱人員的顯示屏上清楚看到那些無人機(綠色點)根據目標/指令(紅色點)自主編隊並實施追蹤的畫面。它們時而根據目標編隊,時而根據指令快速移動,也可以根據環形指令排成一個圈,把一個區域圍得水泄不通。按照國防部的消息,這些“命令”是下達給“蜂群”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個個體。“蜂群”之間彼此會不停地“交談”,在沒有個體指揮官情況下形成“蜂群智能”。在組成集群過程中,如果個別無人機發生故障或損失,剩餘無人機會根據參與組網的無人機實際數量做出反應,自主調整編隊形式,繼續完成既定任務目標,這是無人機智能集群技術最為誘人的特徵之一,即具備系統性的高生存力。
這些無人機並不是經預設程序的協調行動的個體,而是像自然界中類似鳥群的動物群體那樣,共享決策的分配大腦,相互協調行動。預示美國正進入機器人戰爭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