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雲木香的結果 展開

雲木香

菊科風毛菊屬植物

雲木香(學名:Saussurea costus (Falc.) Lipech.)是菊科,風毛菊屬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可達2米。主根粗壯,莖直立,有棱,基生葉有長翼柄,翼柄圓齒狀淺裂,葉片心形或戟狀三角形,齒緣有緣毛。上部葉漸小,三角形或卵形,無柄或有短翼柄;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枝端,莖端集成稠密的束生傘房花序。總苞半球形,黑色,總苞片外層長三角形,頂端短針刺狀軟骨質漸尖,中層披針形或橢圓形,全部總苞片直立。小花暗紫色,瘦果淺褐色,三棱狀,7月開花結果。

原產克什米爾,中國四川、雲南、廣西、貴州有栽培。雲木香適應底肥強,喜冷涼、濕潤的氣候條件。

雲木香根入葯,有健脾和胃、調氣解郁、止痛、安胎之效。是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中藥品種。

形態特徵


雲木香
雲木香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2米。主根粗壯,直徑5厘米。莖直立,有棱,基部直徑2厘米,上部有稀疏的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基生葉有長翼柄,翼柄圓齒狀淺裂,葉片心形或戟狀三角形,長24厘米,寬26厘米,頂端急尖,邊緣有大鋸齒,齒緣有緣毛。下部與中部莖葉有具翼的柄或無柄,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0-50厘米,寬10-30厘米,邊緣有不規則的大或小鋸齒;上部葉漸小,三角形或卵形,無柄或有短翼柄;全部葉上面褐色、深褐色或褐綠色,被稀疏的短糙毛,下面綠色,沿脈有稀疏的短柔毛。
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枝端,或3-5個在莖端集成稠密的束生傘房花序。總苞直徑3-4厘米,半球形,黑色,初時被蛛絲狀毛,后變無毛;總苞片7層,外層長三角形,長8毫米,毫1.5-2毫米,頂端短針刺狀軟骨質漸尖,中層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4-1.6厘米,寬3毫米,頂端針刺狀軟骨質漸尖,內層線狀長橢圓形,長2厘米,寬3毫米,頂端軟骨質針刺頭短漸尖;全部總苞片直立。小花暗紫色,長1.5厘米,細管部長7毫米,檐部長8毫米。瘦果淺褐色,三棱狀,長8毫米,有黑色色斑,頂端截形,具有鋸齒的小冠。冠毛1層,淺褐色,羽毛狀,長1.3厘米。花果期7月。

生長環境


雲木香適應底肥強,喜冷涼、濕潤的氣候條件。雲木香是深根植物,要求土層深厚(0.5米以上),土壤pH6.5-7,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良好,肥沃疏鬆的砂壤土或壤土。沉砂土、石渣土、黏土及土層薄的地均不宜種植。

分佈範圍


原產克什米爾;在中國四川(峨眉山)、中國雲南(維西、昆明)、廣西、貴州(貴陽、獨山)有栽培。

繁殖方法


春秋季用種子直播。土壤濕潤地區,一般在春分前後播種;乾旱地區,在雨季來臨之前播種。選乾淨的種子,用30℃溫水浸泡24小時,並晾至半干后播種。如土壤乾燥,無灌溉條件,種子不宜處理,以免播后失水,喪失發芽能力。9月上旬秋播,不浸種,按行距50厘米開溝,播種,覆土3-5厘米,稍鎮壓。每畝播種量為0.7-1千克;點播穴距15厘米,每穴播3-5粒種子,覆土3-5厘米,稍鎮壓。每畝播種量為0.5-1千克。如果土壤潮濕,覆土宜薄些。雲木香幼苗期怕強光,一般早春在畦面壟間按適當距離點播玉米等高稈作物。既能遮陰雲,又能充分利用土地。 
雲木香
雲木香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宜選擇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對前茬要求不嚴,忌連作。中國雲南產區12月前耕翻1次,深35厘米左右,翌年2-3月再深翻1次,畝施腐熟廄肥2500-5000千克作底肥。整平、耙細,做100-120厘米寬的高畦,以利排水及管理,華北地區做平畦。若耕作層淺,不宜深耕,以免翻出生土,影響雲木香生長。 

田間管理

間苗:當苗高3-5厘米時,按株距4-6厘米間苗;苗高6-9厘米時,按株距15厘米定苗。採用穴播的,每穴留2株健壯苗,缺苗及時帶土補栽,一般每畝留苗12000株左右。
中耕除草:第1年一般除草3-4次,幼苗期生長較緩慢,應及時除草。當苗長出6-7片真葉時,進行第1次除草;第2、3次除草分別在7和8月進行。第2年新葉長出后,進行第1次鬆土除草,7月進行第2次。第3年植株生長快,苗出土后要進行深耕,以後視雜草情況進行除草。
追肥:生長前期施氮肥,以促使植株茂盛;生長後期要多施磷鉀肥,促使根長粗大。第1年以氮肥為主,配施一些磷肥;定苗后5-6天及每年春出苗后,結合中耕,每畝追施腐熟餅肥50-100千克、農家肥1000-1500千克,開溝施后培土。雨水較少的地區,追肥后應及時灌溉。
培土:生長2年後的植株,於秋末割去枯枝葉,結合施肥培土蓋苗,以增加產量。
雲木香
雲木香
摘花薹:一般2年後開花結籽,為促使根生長,不留種的花薹應全部摘掉。河北省、山東省等地,於花期每株選一個早期較大的花蕾留種,其餘花薹全部摘掉,以保證種子飽滿,發芽率高,也利於根的生長。中國雲南對2、3年生的植株於7-8月配合中耕除草,每株打去4-5片老葉。 

主要價值


雲木香以乾燥的根入葯,是常用中藥。雲木香性溫,味辛、苦,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具有健胃消脹、調氣解郁、止痛安胎的功效,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等症,是治療一切氣痛、停食積聚、胸滿腹脹、嘔吐、瀉痢等的大宗常用中藥和多種中成藥的重要原料,是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中藥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