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民

土壤地理學家

張俊民,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人物經歷


1924年9月出生於江西省蓮花縣的普通農民家庭。1949年畢業於台灣中正大學農學院和江西“八一”革命大學,1987年離休,繼續工作十餘年。

社會任職


綠野詩社、南京詩詞學會和世界漢詩學會會員。曾任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科學技術顧問,中國土壤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第4~6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從事土壤地理研究工作逾半個世紀。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曾多次獲得院和省部級表彰、獎勵。建國初期在江西進行土壤調查研究,並參加中國第一個紅壤試驗基地——甘家山紅壤試驗場的籌建工作。1954~1957年作為土壤專業領隊人,參加粵桂滇等省區橡膠宜林地綜合考察,為“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該項研究成果1982年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1958年後長期在淮河流域進行土壤考察,並以砂姜黑土綜合治理開發為研究重點。在黃淮海平原農業試點工作中成績突出,1988年受到國務院的表彰和獎勵。

學術成就

早在1991年便被收入《中國當代名人錄》。主編及合著共10餘部,學術論文100餘篇。重要學術著作(含合著)有《安徽淮北平原土壤》、《山東省山地丘陵區土壤》、《中國自然區劃概要》、《砂姜黑土綜合治理研究》、《中國土壤地理》、《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理論 分類 實踐》、《江蘇省志 土壤志》等。重要學術論文有《山東省棕壤形成的特點》、《論土壤的地帶性和土壤分類——以棕壤和褐土為例》、《論砂姜黑土的生產潛力和綜合治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分析》、《中國淋溶土參比研究》等。重要科普著作有《土壤知識》和《中國的土壤》。前者發行50萬冊以上,後者1996年獲中宣部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重要的回憶錄有《我的道路》、《離休十年隨想》、《在望城崗的日子——為紀念畢業於正大50周年而作》、《從事土壤科普工作的回顧與展望》等。享受國務院頌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江蘇省志,土壤志》專著出版,並榮獲特等獎。近數年在《中國當代詩詞藝術家作品精選》、《中華詩詞大全》、《世界漢詩名家作品精選》、《中國傳統詩詞大賽金榜集》、《南京詩詞》等詩詞書刊及中正大學校友會江西、湖北《校友通訊》上發表詩詞近200首,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授予“當代優秀詩人”和“21世紀實力派詩詞藝術家”榮譽稱號。2005年被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國的脊樑,名人風采錄》。

著作出版

《中國的土壤》
張俊民
張俊民

學術論文

[1]張俊民.中國淋溶土系統分類及其參比[J].土壤,1999,(06):295-298.
[2]張俊民,曹升賡.酸性濕潤淋溶土類的設立[J].土壤,1998,(01):13-19.
[3]張俊民.南陽盆地黃土母質發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統分類[J].土壤,1997,(02):70-75.
[4]張俊民.強化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6,(04):56-61.
[5]張俊民.蘇皖豫漂白濕潤淋溶土的特性和系統分類[J].土壤通報,1996,(02):49-53.
[6]張俊民.我國白漿土分類研究的進展[J].土壤學進展,1995,23(04):19-24.
[7]張俊民.江蘇省的砂姜黑土資源及其利用[J].地理研究,1991,(03):43-50.
[8]過興度,張俊民,徐強.砂姜黑土無機磷的形態與肥力的關係[J].土壤,1991,(02):92-95.
[9]李錦,張俊民,曹錦鐸,王鶴林.1∶100萬南京幅土壤圖編製的研究[J].土壤,1989,(06):288-294.
[10]張俊民,龔子同,陳志誠,曹升賡,王振權,吳志東.湖北省過渡帶的土壤類型[J].土壤,1989,(02):91-97.
[11]張俊民,過興度.蒙城縣砂姜黑土基本特性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1988,(01):54-60.
[12]葉正豐,張俊民,過興度.山東省棕壤和褐土的粘土礦物[J].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03):118-126.
[13]徐禮煜,張俊民.南京丘陵區幾種土壤的性質及其分類問題[J].土壤通報,1986,(04):149-152.
[14]張俊民,過興度,施洪雲,張玉庚.山東省棕壤形成的特點[J].土壤學報,1986,(02):148-156+193-194.
[15]張俊民.全國土壤區劃研究的意義與進展[J].地理研究,1986,(01):93-99.
[16]趙其國,石華,龔子同,徐琪,雷文進,劉朝端,張俊民,李錦,高以信,史德明,蔡鳳岐,吳志東.懷念馬溶之教授——紀念馬溶之同志逝世十周年[J].土壤,1986,(02):57-66.
[17]張俊民,過興度,張玉庚,曲克健.試論土壤的地帶性和土壤分類——以棕壤、褐土為例[J].土壤,1986,(01):38-43+47.
[18]張俊民,過興度,顏也萍.皖南宣城丘陵土壤的類型及其特性——兼論土壤的地帶性[J].土壤通報,1984,(03):97-101.
[19]張俊民,過興度,孫懷文.黃淮海平原砂姜黑土的綜合治理[J].土壤,1984,(01):23-26+30.
[20]席承藩,張俊民.中國土壤區劃的依據與分區[J].土壤學報,1982,(02):97-109+212.
[21]張俊民,過興度.砂姜黑土生態系統的特點和綜合治理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1981,(03):36-42.
[22]張俊民.土壤普查與農業現代化[J].土壤肥料,1980,(01):1-2.
[23]張俊民,潘玉生,胡積琳.安徽淮北平原土壤的改土培肥問題[J].土壤通報,1979,(04):11-13+48-49.
[24]張俊民,姚玉成.淮北黑土的低產原因及利用改良[J].安徽農業科學,1964,(06):19-24.
[25]張俊民,周斌.淮北平原青黑土的形成和特性[J].土壤通報,1964,(05):9-15.
[26]張俊民.淮北平原飛沙土的特性及利用改良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1964,(05):1-7.
[27]張俊民,潘玉生.安徽淮北平原土壤區劃概述[J].安徽農業科學,1964,(04):20-28.
[28]張俊民.江蘇雲台山黃棕壤的生成環境和特性[J].土壤通報,1963,(05):17-22.
[29]張俊民.南京地區茶園土壤的特性及黃棕壤上的植茶問題[J].土壤通報,1963,(02):29-32.
[30]張俊民.土壤發生淀漿板結的原因及其改良途徑[J].土壤通報,1959,(06):56-60.
[31]張俊民.論土壤的生產特性[J].土壤通報,1959,(04):46-48.
[32]張俊民.雲南中南部幾類土壤的物理性狀[J].土壤通報,1958,(05):33-42.
[33]張俊民,韋啟璠.廣西百色和德保主要土類的生成環境和特性[J].土壤通報,1958,(03):15-20.
[34]戴昌達,文振旺,張俊民,方文哲,毛慕永.黃山土壤的垂直分佈和基本性質[J].土壤學報,1958,(01):54-64.
[35]張俊民,龔子同.五指山之土壤[J].土壤學報,1957,(02):143-158.
[36]張俊民.向紅壤區的土壤侵蝕作鬥爭[J].科學大眾,1956,(12):571-573.
[37]吳仁潤,張俊民,胡祖光,周起華.江西新建甘家山區的牧草與紅壤利用[J].華中農業科學,1955,(01):30-41.

獲得榮譽


1999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先進離休幹部和江蘇省優秀老科技工作者。200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八十華誕所寫的《國盛家興》一文,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教興國黨旗紅”徵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