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面具
發源於義大利威尼斯的面具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這專屬於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Bauta)。
威尼斯面具
早在公元13世紀,威尼斯就有法律規範面具的使用。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
十六世紀,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獲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舊穿梭於威尼斯的街道巷衢之中,他們有的是密會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殺,無論如何,十六世紀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橫行於其中.
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戴著面具去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是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8個月。至於10餘天的嘉年華狂歡節和為期40天的齋戒日更是面具不離身。
拿破崙揮兵南下,征服了威尼斯,瓦解了殘喘多世紀的「面具客」,從此面具客銷聲匿跡,直到西元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才再度復活.
威尼斯面具圖片
在面具後面,年齡差異被消除,老人變年輕了,年輕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來。年輕人和小人物藉助面具代表的權威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極力將自己裝扮得很年輕,甚至越無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
對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義大利而言,義大利的面具代表的是虛掩,矯飾的另類性格.
面具如今成了威尼斯狂歡節的象徵,威尼斯面具嘉年華,每年舉辦的日期都不盡相同,大致上會在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前10天舉行,大約是每年隆冬末尾的二月天.
在嘉年華的最後一天,威尼斯政府將於大運河的出海口釋放煙火,璀璨的煙火為整個為期12天的嘉年華劃上了個迷人的刪節號,眾人共同迎接四旬齋(Lent)的到來,共同期望下一年的嘉年華.
在為期12天的嘉年華中,重點不是狂歡喝彩,載歌載舞,而是一副副那精巧且細緻的面具.
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賭場賭錢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肆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詩人拜倫曾經說過:「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義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
威尼斯面具一般分為:1.傳統威尼斯面具,像Bauta,larva等等。2.舞台戲劇面具,是歐洲戲劇所常使用的道具,因此這些面具便會有一定的“性格”。3.現今幻想型面具,這是面具藝術藝術家手裡被創意發揮所創造的新面具風格。
威尼斯面具在過去的歷史上主要包含兩種類型:
狂歡節面具(Carnival Masks)和即興藝術喜劇面具(Commedia dell'Arte Masks)。
狂歡節面具
Carnival Masks
這些面具最能代表威尼斯威尼斯人的精神,他們用它計劃派對,犯罪和樂趣。有許多的場合,人們盛裝打扮,事實上,面具在一年當中就有數個月份能派得上用場。十八世紀的威尼斯,享受它那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嘉年華會之美譽。所有的社會階級都參與其中,這是個集體的魔法,而面具是這一切把戲的表徵。
狂歡節面具包含了:
Bauta (as well as from "bau"(or "babau"))
Dama di Venezia
Gatto
Volto
Medico della Peste
即興藝術喜劇的面具
Commedia dell'Arte Masks
這些面具追溯至十六世紀後半葉,表現出人的性格特質、種族傳統,以及義大利各個城市的專職與行業,專業的喜劇演員將之呈現於喜劇藝術上,賦予其人性。
即興藝術喜劇,(譯文涵義為“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形式是即興演出的劇場,始於十六世紀,在十八世紀前都仍十分活躍,今日仍可見到這類表演。旅行各地的表演團會設置一個戶外的舞台,並且提供一些趣味性表演,如雜技、雜耍,更為典型的是滑稽幽默的表演,那建立在角色已確立的某個劇目基礎上,配上粗糙的劇情線,被稱為《注1》Canovaccio.
團員們偶爾會直接在他們旅行用的四輪馬車後頭就表演起來,比較像是《注2》Carro di Tespi的特色,Canovaccio這種劇本可追溯回上古時期(定義為A.D.476以前)。
即興表演的主題圍繞在劇團的戲目上,內容是一些平凡常見的情況,偷情、忌妒、晚年、愛情,有些可追跡自Plautus和Terence創作的羅馬喜劇。對話跟行為中顯見時事的反映,慣於諷刺當地的醜聞、近來的事件,或者地區性的體驗,混合古老的玩笑或引人發笑的經典句子。男性的即興藝術喜劇演員藉由代表地區或城鎮的面具描繪出角色。女性演員,不管怎樣,通常是不戴面具的。事實上,女性的角色常常由男性去穿戴女服和假髮來扮演,恰如其分——滑稽的模仿。
貼近生活的題材、即興的對話,以這樣的方式,義大利的即興喜劇亦可在許多其它形態的戲劇中發現其蹤影,從啞劇和英國的滑稽木偶戲《注3》Punch and Judy,到現代的卡通動畫、電視連續劇,甚至是職業摔角。即興喜劇中的角色和轉義比喻也被運用在現代的小說中,從奇幻到文學性作品都有,尤其是英國作家Michael Moorcock的《注4》Jerry Cornelius故事中,它在獲得Muzak(音樂聯播網)的獎項后高潮落幕。
注意:Canovaccio是義大利喜劇演員使用的一種劇本草案,只提供了動作與布景,其它演出全由演員本身即興發揮,因此喜劇演員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想象力。
注二:Carro di Tespi是起於19世紀初的戲劇,從前是由法西斯政權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在1930年後將歌劇帶入一般平民的生活里。這種戲劇有固定的時間在不同城市演出,劇團會隨季節旅行,形式就是在劇團旅行用的馬車后表演。
注三:Punch and Judy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手套式木偶劇,也是最早使用牽線木偶的偶劇,以Punch和他的妻子Judy為主軸特色,通常由一個操偶者獨立演出。此偶劇深深受到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影響。
註釋:Jerry Cornelius是一個可以變為任何人的個體,名字是固定的,但是使用這個名字的人卻可以變換。由Michael Moorcock為領頭者,自1965年寫出一系列的故事,許多作家受到影響也陸續跟進。
即興喜劇面具包含了:
Arlecchino
Brighella
Burattino
Capitan Scaramouche
Colombina
Dottor Balanzone
Pantalone
Pierrot(Pedrolino in his Italian incarnation)
Pulcinella
Zanni(also said Zan,Zane,Zuane)
Jester(Jolly)
共十一種
威尼斯面具
“Moretta”是配有黑色天鵝絨的橢圓型面具,通常是婦女在訪問修道院時穿戴,最早由法國人發明,但因為它使女性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美,所以很快就在威尼斯流行起來。這種面具在最後通常覆上一片面紗。
“Larva”也稱之為volto面具,主要是白色,具有威尼斯的代表性,通常配合與三角帽和斗篷。“Larva”一詞有可能來自拉丁語“面具”或者“鬼魂”。關於這一點,如果你看到一個威尼斯人穿著一身黑,戴著白色面具和三角帽。在月色下匆匆而過,就不難想象了。像“Bauta”一樣,“Larva”的構造同樣可以使穿戴者不用摘下來就可以自由呼吸和飲水,這樣,就保持了穿戴者的身份不可知。這些面具是由精細漆布製成,因此就顯得格外輕巧,穿戴時不會造成疼痛的煩惱,在吃東西,跳舞和賣弄風情時也特別理想。
或者稱為“Jolly”,是一種女性面具的變異體,跟中世紀一種特別的小丑臉譜有關聯,它起源於義大利,但很快風靡歐洲,影響了西班牙,荷蘭,德國,奧地利,英格蘭,特別是法國。最原始是的Jester可能來自某歐洲遠古部落。
“Colombina”在義大利文中意為小鴿子,也常常是戲劇舞台上的一個角色,有時候,女性角色必須著濃妝,以配合舞台主題。
義大利語里的意思是“貓”。
威尼斯面具
現代狂歡節面具。
17世紀戲劇經典角色。
Zanni
Arlecchino
Brighella
Burrattino
Capitan Scaramouche
Ill Dottore常是一個本地貴族或者法官之類的人物。
一個貪婪,負面之徒。
戲劇中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