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現象

動物依戀初生時所見生物的現象

印刻現象(imprinting)是在對動物行為進行研究時發現的,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印刻現象和一般的反應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時期內發生,小雞"母親印刻"的發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時,小狗則是在出生后的3-7周。已有研究指出,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少年期以前是第二語言(主要是語音方面)學習及音樂聽覺訓練的關鍵期。

來源


印刻現象
印刻現象
印刻現象首先由英國自然主義者斯波爾丁(D.A.Spalding,1873)在剛孵出的雞雛身上發現,並且還觀察到這種反應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動的生物是否自己的同類。
後來,澳大利亞動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1937)把動物的這種行為稱作印刻,並曾用鴨子做實驗,驗證了這一事實。勞倫茲發現在剛孵化出的小鴨面前,像鴨子那樣擺動自己的雙臂,搖搖擺擺地走路,小鴨子像愛母鴨那樣地愛他,在幼小時跟在他身後走,到了性成熟期,則向人類而不是自己的同類求愛。
印刻現象和一般的反應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時期內發生,小雞“母親印刻”的發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時,小狗則是在出生后的3-7周。印刻發生的時期稱作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形成的印刻行為作為動物的習性保存下來,並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還原。倘若幼小動物的印刻過程遭到阻礙和中斷,母親與幼小動物就不會相互認識。

研究


在人類身上目前還沒有發現典型的印刻現象,沒有發現錯過某一時期就完全不能進行的學習。但就兒童的學習而言,某些學習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學習效果更好,更容易發揮個體的學習潛力,卻是事實。發展心理學家將動物的關鍵期概念引入兒童學習行為的研究領域,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同樣存在關鍵期。這是個體生命早期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