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村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下轄村

中洞村隸屬惠東縣高潭鎮,地處海(豐)陸(豐)惠(東)紫(金)五(華)五縣的結合部,距惠東縣城112公里,距海豐縣城45公里,距紫金縣城50公里。中洞村總面積22.0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890人,中洞村在東江革命歷史上被稱為“東江紅都”。如今,重修后的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所在地———百慶樓顯得莊重而氣派。是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和傳統教育基地,形成惠州市乃至廣東省紅色旅遊的一大亮點。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9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4802.4平方米,擁有教師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9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自然環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惠州市。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氣溫22度,7、8月份惠州降雨較多,9、10月份天氣晴朗。惠州市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占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四分之一。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橫貫境內,境內水庫容量超過16億立方米,是供給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主要水源。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革命歷史


中洞村四周高山險峻,怪石嶙峋,羊腸小徑曲折崎嶇,有寨頭坳、麻角嶂等天然險隘,易守難攻。
1923年,農運浪潮波及中洞村,中洞成立了有110戶農戶參加的農會,組建了115人的自衛隊。到1925年,中洞村成立了2個黨支部,有22個黨員,並建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有15個團員。
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高潭中洞等地人民積極參加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海陸惠紫四縣工農革命武裝先後進入中洞,8月改編為工農討逆軍。隨後,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委進入中洞,領導指揮東江秋收起義。10月,南昌起義部隊轉戰東江,余部在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
1927年5月,東江第一次武裝暴動后,海陸惠紫工農武裝為了保存革命實力,主動撤出縣城,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由海豐轉移進入中洞,東江革委也隨後進入中洞。至此,中洞成為東江地區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遂被稱為“東江紅都”、“廣東井岡山”。
從1928年3月開始,中洞人民與海陸惠紫人民、紅軍一起,抗擊國民黨數萬軍隊的進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反“圍剿”鬥爭。1929年9月,紅軍四十九團成立,堅持以中洞為中心,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1931年5月,紅軍獨立第二師在中洞成立。
據黨史資料統計,從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慘遭敵人殺戮的就有700多人,絕戶160多戶,被燒瓦屋77間,茅屋無數。但是,中洞人民並沒有屈服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洞人民以及工農革命武裝,不屈不撓地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長期的鬥爭,革命火種燃遍東江大地。
中洞村革命鬥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廣、鬥爭之烈、死難之多,為廣東省內所僅見。中洞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極其重要的廣東革命鬥爭歷史詩篇。
在百慶樓附近,分佈著我軍歷史上最早的紅軍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紅軍醫院、紅軍俱樂部和印刷廠等革命舊址。
為傳承革命光榮傳統,整合和利用高潭中洞豐富的黨史資源,近年來,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修復了位於中洞村的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辦公地、中共東江特委印刷廠、紅軍井、紅軍軍需處、後方留守處、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紅軍軍裝廠、紅軍俱樂部、紅軍炮台、望哨等革命舊址,並重修中洞革命烈士紀念碑。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