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炭

炒炭

炒炭 英文名稱:carbonizing by stir-frying 定義:將凈藥材或切製品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或至規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的炮製方法。

簡介


● 英文名稱:Stir-bake to Scorch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凡一切失血之證,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勢,以荊芥炒黑,可以止之。(《本草匯言》)

名詞解釋


● 將凈藥材或切製品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或至規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的炮製方法。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炒炭是炒製藥材的一種方法,將藥物置鍋內用火加熱,持續翻動,炒至外部枯黑, 內部為焦黃色或焦褐色,取出放涼。以內部焦黃為度,也稱為“存性”。本法適用於質地堅實的藥物,也包括一些質地疏鬆的藥物。

目的

● 緩和藥物的藥性或副作用。
● 產生和增強止血功效。
● 增強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

常用藥物

● 質地堅實的藥物, 炒后外表雖炭化變黑失性, 但內部焦黃或焦褐色, 藥性仍存。
● ● 如種子類中藥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炒炭后增強止血作用,同時保留其活血通經的功效,用於金瘡的治療。
● ● 蒲黃可止血、化瘀,若需破血消腫,生用效果好;功在補血止血者須炒用,炒至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焦香氣,為蒲黃炭。
● 對於質地疏鬆的藥物,將其炒至黑褐色取出,並噴灑適量清水熄滅火星,晾乾。由於這類藥物質地疏鬆,炮製品的表面顏色與內部顏色一致,為了“存性”,避免徹底炭化失性,不能將其炒成黑色。
● ● 葉類藥材艾葉溫經散寒止血,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強,結合其溫經作用,用於虛寒性出血。
● ● 花類藥材菊花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炒炭后降低其清熱之性,用於涼血止血。

注意事項

● 炒炭需注意對藥材大小篩分, 粉碎或切制。
● 質地堅實者用武火,質地疏鬆者用文火或中火。
● 炒制時間較炒黃、炒焦長。
● 由於炮製時間長,藥物碎屑炭化,易著火,需噴灑適量水,具有滅火和防止復燃的效果。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吳茂富, 苗西成. 炒黃、炒焦、炒炭的炮製分析[J]. 黑龍江中醫藥, 2000(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