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儼

樓儼

樓儼(1669—1745),字敬思,號西浦,義烏蘇溪齊山樓人。工於辭章,勤政為民。官至提刑按察使致仕。以詞學名於世。

人物簡介


樓儼生於清康熙八年(1669)十月初二。其父樓宗聖,因貿易遷居松江雲間,樓儼也隨父同往,父常帶樓儼往來於京師。
樓宗聖與餘姚名士徐繩武相交甚厚,常帶樓儼去徐家玩。徐公見他天資聰穎,性嗜讀書,博聞強記,胸有大志。偶與交談,對答如流,遂與之結為姻親。樓儼的生活因此安定。白天幫徐家佐理家務,夜間勤奮苦學,常廢寢忘食。諸於百家、唐詩宋詞無所不讀,歷代軼籍無不購備,且尤喜攻研詞學。因回義烏原籍赴考不便,樓儼就援例在松江入太學。
樓儼因長期生活在民間,對人民的辛勞疾苦感知甚多,因而寫出了“國家本賦,首重農桑;百姓生全,厥惟衣食”、“小民力穡,最辛勤於較雨量睛,而紅女鳴機,更拮据於曉風夜月”等反映農耕生活的勝灸人口的辭章。
康熙四十六年(1707),帝南巡於吳門行宮,樓儼以監生身份向康熙帝獻上了《清平樂·織貝圖詩詞》10闋。因這組《清平樂》把江南棉農一年四季的勞作收穫情況描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康熙讀後拍案叫絕,當即批為“欽取第一”。第二年,由學士孫致彌薦入京都詞譜館纂修辭譜。
樓儼專心致志地分辨剖析了自宋朝以來諸多詞家原委,對當時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後著有《四聲二十八調考略》、《白雲詞譜考略》、《詞韻入聲考略》、《吳江沈氏宮譜》等辭書,把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並駁正萬樹《詞律》百餘條,編成《群雅集》一書,成為一代詞學名家。后又入直武英殿從事註釋唐詩,纂修《方輿路程考略》等,名噪一時。

勤政為民


康熙五十六年(1717),樓儼出任廣西桂林府靈川縣知縣。靈川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且多崇山峻岭,社會秩序較為混亂。背子嶺一帶流寇廖三聚眾擾亂,百姓深受其害。樓儼赴任伊始即馬不停蹄,親自率領壯勇,跋涉巉岩叢林,直搗匪巢,擒獲賊首,平定了騷亂,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大中丞(都御史)陳文簡曾手書“有用書生”四字,製成匾額授以樓儼,以資褒獎。
靈川文化比較落後。樓儼赴任后,大力興辦學校,聘請名師,課訓生童,並親自為之考校,一時文風大盛。爾後,每科都有不少靈川籍生員被錄取。有《靈川課士錄》鐫行於兩粵。為了紀念樓儼之功績,邑中士紳於義學之左建了“三賢洞”,樓儼與中丞陳元龍、觀察孔毓旬共同入祠。
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於樓儼在靈川任內政績卓著,經兩廣總制楊宗仁上疏推薦提升為廣州理瑤同知。
雍正元年(1723),因功誥授奉政大夫。雍正四年(1726)又提升為廣州知府。時值廣州一帶連年受災,經濟蕭條,民生凋疲。樓儼赴任后,經過深入考察,採取了壓平糧價,禁止私自釀酒出售,發動農民興修水利,減輕稅收以振興商業等一系列施政措施,使經濟得以復甦。
越兩年,奉旨進京晉見,被留京待用。不久,中丞楊文乾以惠州、潮州監司緊要,非廉能者不能勝任之由,奏請特授樓儼為惠州道,當時,潮屬連年飢荒,朝廷同意潮惠道樓儼的請求,用公款就地糴糧備賑,運官和船戶倚仗樓儼的權勢,沿途盜賣官糧,摻雜糠秕或水分充數,各縣礙於樓儼情面,不敢聲張。藍鼎元查明實情,將不法船戶拘捕入獄,運官慫恿樓儼出面向藍鼎元說情,藍鼎元堅不答應。樓儼因此挾隙,串通藩、臬二司,誣告藍鼎元6條罪狀,其中第一條竟是藍鼎元廢除當地新官一上任,所有漁船必須各交銀四兩以換取新照的舊例,謂其“虧空公款千餘兩”。當地漁民聞此,競相為藍鼎元鳴冤,並爭為藍鼎元償還官欠。雖然如此,藍鼎元仍受革職回籍的處分。樓儼於粵有美譽,消息傳來,兩粵之民,頌聲載道。雍正七年(1729),升任廣東提刑按察使。又因總制之奏,於次年夏奉旨入京晉見,調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因思念老母,樓儼欲於赴任途中,回松江迎養。但行至滸墅關,驚聞老母逝世噩耗,遂奏請丁憂不允,奉旨在任守制。樓儼到江西以後,兢兢業業,勤政愛民,一如既往,深得江西黎民之愛戴。雍正十年(1732)夏,帝復召他進京,以京堂補用於京,直至致仕告歸。

兩袖清風


樓儼致仕后,流寓上海十餘年。閑時,常與當地名公巨卿詩酒論文,揮毫拈韻,筆耕不輟。每次回義烏祭掃祠墓,總是以忠孝勉勵族人,以詩書教育後代。
乾隆十年(1745)十月初四,樓儼卒於松江。因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傾囊以殮尚且不能安葬,全賴松江鄉賢和親朋好友合力資助,葬於父母之旁。樓儼生前,族人曾勸他遷回原籍,以終老於祖墓之旁。唯因父母之墓在青浦,感到生不能養,死不忍離,故未遂族人之望。
樓儼有自著《蓑笠軒僅存稿》刻版,攜歸義烏老家,得以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