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雨

李商雨

一直以來,李的詩歌立足於現代漢語,他所要尋找的是一種艾略特所謂的“非個人化”的民族之音。他的詩歌資源,除了一部分來自歐美異域(主要是“英美新批評”的詩學觀點),主要還是紮根於漢民族的語言傳統。他認為,漢語詩歌自《詩經》以來,第一個高峰是在漢魏時期,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詩歌是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生平


1977年生於安徽,2000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被日本古典文學的“物哀”和“幽玄”吸引,此後的創作生涯,深受日本文學影響。現在安徽師範大學新聞系任教。

創作


自2001年起,正式開始詩歌生涯,創作之始,即對詩人T.S.艾略特“非個人化”寫作的觀點產生強烈共鳴,致力於書寫現代漢語的“非個人化”詩歌,這也是其所謂的“漢語夢想”所要達到的境界。而從他的詩歌里,也可以聽到類似東漢末年那種離亂、崩散的漢語之音,不同的是,這種聲音是建立在當代中國因道德和倫理毀滅而引發的人心動蕩上,他要做的,即是通過對風俗背後的道德和倫理觀察,表達普遍的經驗和人性。
在不同的地方,李商雨表達了自己希望成為在多個領域均有開拓的人,像美國的羅伯特·潘·沃倫(R.P.Warren)那樣,在詩歌、小說和批評的領域均有不凡建樹。自從開始寫作以來,他一直低調寫作,從未依附任何詩歌圈子,以一個獨立者的形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