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萬松書緣的結果 展開

萬松書緣

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是由萬松書院為主所組成的景點,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東南的萬松嶺上,系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院原為報恩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明代弘治十一年改建,因山上松林密布故得名萬松書院。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因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故取名“萬松書緣”。

發展歷史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原為報恩寺,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
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舊址上改建而成,山上松林密布,故叫萬松書院,是明末清初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學生遍及全省11府。明清代著名學者王守仁、齊召南、秦瀛曾在此講學,詩人袁枚曾就讀於此,他們都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在錢塘的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結伴就讀萬松嶺上的傳說,最早將“梁祝”故事與萬松書院結上關係的是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劇作家李漁所創作的《同窗記》。
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設置了明線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線為“梁祝愛情之地”兩條的文化主線,以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布局為實景,而在右側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等有關的場景。梁祝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因書成緣,後來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名聲遠播省內各地,故取名“萬松書緣”。西湖三評西湖十景時孕情含意地叫它“萬松書緣”,位列之六。

環境布局


明代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創建初期,萬松書院規模較大,主體建築布局沿用官學“左廟右學”的形制。左邊近山處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報恩寺建築,三開間,經修葺后煥然一新,是書院的祭祀場所。殿前有顏樂亭,高處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邊,前有萬松門,後有明道堂。堂為五開間,寬綽宏敞,為先生“講明經義”的課堂。西廊兩側各有齋室五間,是師生們自習之所。
萬松書院先期的內部組織機構相對簡單,招收童生、監生、舉人三類生徒;聘用博學鴻儒為山長、品學兼優的賢士為教授;初步建立書院的學規和章程。經過創辦初期的摸索和實踐,明代萬松書院在不斷擴建與重修中逐漸成為江浙一帶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書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撫唐鳳儀等人主持了萬松書院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維修:增建石坊兩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築,擴建學生齋舍。重修后,書院規模宏大,一時成為杭州最大的書院。嘉靖四年,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導下,萬松書院擴建樓居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備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內外優秀學子逾百名。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顧璘等人開山辟路,集資興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為書院一景。其後,萬松書院因由官員創辦,又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而遭受統治者的沉重打擊。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孫孟在廢墟中重建萬松書院,恢復明倫堂等主體建築,並增建居仁、由義兩齋。明萬曆年間,閣臣張居正廢毀天下書院。幸而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浙江巡撫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以“萬松書院祀先聖,不當概毀”為由,再三乞請,終使萬松書院逃過一劫,為此改稱為“先賢祠”,雖名亡而實存。
明代統治者對於書院教育的政策經常變化,致使書院時興時廢。從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後竟有五次廢毀書院的舉動。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禎六年(1633)的百餘年中,萬松書院隨著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跌宕起伏,經歷了它榮辱盛衰的變遷。崇禎五至六年(1632--1633)間,終於在戰亂中被毀。

清代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清初,統治者惟恐書院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遺民反清思想的高漲,故抑制書院教育的發展。順治九年宣諭:“不許別立書院,群聚結黨”。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書院始終處於停滯狀態。
萬松書院也僅在順治年間復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萬松書院,並改名為“太和書院”,書院才開始復甦。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后,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
清中葉,萬松書院經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規模進一步擴大。又經嘉慶、道光兩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風采。這一時期,清政府對萬松書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聖祖玄燁御賜“浙水敷文”額,並賜《古文淵鑒》、《淵鑒類函》、《周易折中》、《朱子全書》等典籍予萬松書院,浙江巡撫徐元夢建存誠閣收藏,書院也由此更名為“敷文書院”。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雍正十一年(1733),萬松書院被敕為省城書院,賜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曆初次巡臨萬松書院,賜“湖山萃秀”額,並增賜帑金一千兩白銀。並賜英武殿所刊《十三經》、《二十二史》各1部。當時享有這一殊榮的僅有江寧鐘山書院、蘇州紫陽書院。此後,弘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臨,對萬松書院格外重視。

近代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先生等熱心於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籲下,杭州市政府決定依據史料記載和留存的遺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經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鳳凰山管理處歷經3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建設,於2002年10月建成並向遊人開放。至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500年前的“名校”風采。重建后的萬松書院,佔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書院的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築形制,用粉牆、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求之於心而無假以雕飾”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院內有建築1600平方米,主體建築如品字型牌坊、仰聖門、毓粹門、明道堂、大成殿、“萬世師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學齋、御碑亭等分列兩側,其他的亭台樓閣則依據自然山勢,星羅點綴。書院內嘉花茂樹,修篁奇石,交布其間,周圍蒼松掩映,小溪潺潺,遙可望雷峰夕照、寶石流霞,近可聽松濤泉流、蟲鳥和韻。院內尚有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子三墓、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書院遺址、小九華山石刻等文物古迹,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2001年7月,杭州市啟動萬松書院復建工程,按明代建築風格樣式修復,規劃面積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書院主體建築包括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閣等。其中毓秀閣原為接待各地訪問學者的處所,現辟有“梁祝書房”,展現梁祝當年刻苦攻讀、促膝並肩兩無猜的場景。明道堂為書院講堂,陳設展示中國歷代科舉文化。大成殿為祭祀孔子處,設有“孔子行教圖”壁畫。
美麗的傳說使肅穆的書院有了人情的溫馨,書院使虛無的故事有了真實的背景。2002年重建萬松書院時,策劃者意識到梁祝傳說與書院文化的結合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但若把握不好又會使兩者相互侵擾,造成景區建設的定位失誤。因此初期的規劃中,“如何使梁祝故事不著痕迹地融入到景區建設中去”被列為建設的首要課題。在多次召集有關方面專家座談論證后,決策者認為要做好這篇文章首先要掌“度”,即:萬松書院即要體現古代書院教育的歷史及其文化內涵,又要充分利用梁祝故事這一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遺產。但兩者有主次、虛實之分。書院的文章要做實做足,“梁祝”傳說則盡量虛化淡化,從而使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為使萬松書院能夠完整地再現古代書院必備的藏書、祭祀、講學三大功能,讓遊人對古代書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資增建講堂——正誼堂及部分服務配套設施,其建築風格與室內陳設風格與原有建築一脈相承,即完整地展現了古代書院的風貌,又滿足了現代旅遊業的實際需求。增建部分已於2004年10月1日向遊人開放。
主入口為大型浮雕,正面展現梁祝同窗三載的場景,左邊“拜師”體現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美德,右邊“日課”是教者誨人不倦、學者孜孜以求的寫照。中間石牌坊正面書“萬松書院”,背面書“太和元氣”;左牌坊正面書“敷文書院”,背面書“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書“太和書院”,背面書“德侔天地”。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書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為: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品。牌樓上祥雲環繞,正面雕著雙龍戲珠和梅蘭竹菊,背面雕刻福祿壽圖案。鏤空雕刻演繹了傳神的石雕技藝,讓人驚嘆於中國傳統的藝術之美。
明線建設“明清知名學府”
一進為仰聖門
仰聖門是萬松書院的主要建築之一。取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一個崇高得可以,一個直白得可以。仰聖門是提醒人們步入書院必須衣冠整齊、心懷崇敬的禮儀之門。毓粹門是中軸線上的第二道門。毓粹,意為培養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二進為明道堂
是萬松書院的主要建築之一。古代書院承擔著講學、祭祀、藏書三大功能。明道堂即為萬松書院的講堂,現陳設工藝巨著《中國科舉大觀》。兩側廂房分別為居仁和由義二學齋。原為書院學生自習和住宿的場所。取意於孟子的“居仁由義,體用己全”,意為:一個人擁有仁義之志,就擁有了一切。
三進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處,“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取意在此。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是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陳列突出“頌聖”以頌揚孔子的偉大思想與淵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兩側牆面用壁畫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圖,分別是杏壇設教、讀《易》有感、舞雩從游、泰山問政、子貢辭行、忠信濟水、侍席魯君、禮墮三都。並設青銅祭器。殿前設曾唯和顏樂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題手跡複製碑。
暗線建設“梁祝愛情之地”
作為一個向遊人開放的收費公園,重建后的萬松書院設置了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兩條文化主線:明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為“梁祝愛情之地”,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布局為實景,而在右側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勢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有關的場景,如觀音堂、草橋亭、獨木橋等等。
梁祝書房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梁祝書房,也叫“毓秀閣”。這是一座體現江南民居風格的圍合小院,上為接侍廳,下為梁祝書房。“梁祝”的書房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當年刻苦攻讀詩書之處,廳堂內,以東陽木雕的形式塑造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像,正在同窗共讀。牆面用壁畫的形式表現梁祝草橋相會、柳蔭結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場景,同時還擺放了梁祝“使用過”的文房四寶,和以明代服飾為藍本的梁祝“穿戴”過的服飾。背景則放映著越劇〈梁祝〉演唱片斷。來到這裡,使人們充分感受到“梁祝情節”的美好氛圍。
當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這裡讀書,同窗三年。在祝英台低頭看書時,梁山伯看見祝英台耳朵上有個耳洞,他就取笑英台,說:“只有女人才穿耳洞,你是一個男人怎麼會有的呢?”英台說:“這是我小時候淘氣,玩扮觀音時穿的。”就搪塞了過去,梁山伯與祝英台在這裡三年同窗讀書的過程中,祝英台把自己的女兒身隱藏的很好,他們晚上一同睡在床上時,祝英台就在兩個人中間放了一碗水,說如果梁兄在睡覺時不老實把這碗水碰翻了,她就回上虞老家不讀書了。
見湖亭
在見湖亭,站在這裡可以遠眺西湖和錢塘江,湖中三島和雷峰塔的景色盡收眼底。前面的那座亭子就是觀音堂了,這裡是梁祝十八里想送的場景之一。在這裡祝英台看見送子觀音不禁動了女兒心,就暗示地對梁山伯,我家有個小九妹,長得和我很像,不知你願不願意娶她為妻,如果願意的話我就給你們做媒,梁山伯很高興的就答應了,祝英台見此心地歡喜。
可汲亭
可汲亭,因為在十八里相送的場景之中也叫它“草橋亭”。亭子旁邊是浣雲池,在池子的獨木橋,祝英台為了讓梁山伯拉她,她故意說水太深,不敢過橋。梁山伯就大大咧咧的拉她過橋,在橋中央,祝英台故意不走了,指著池裡的兩隻大白鵝說是一對鴛鴦?。梁山伯就笑她說:“這明明是大白鵝,怎麼說它們是鴛鴦?”祝英台又說,公鵝在前面,雌鵝在後邊跟,梁山伯就又說道“兄弟是讀書之人,又不是務農之人,怎麼就知道哪個是雌,哪個是雄的呢?”祝英台見梁山伯這麼不解風情,就有些生氣了,罵梁山伯就像水池裡的那隻獃頭鵝。祝英台非常想讓梁山伯知道她是個女兒身,就帶梁山伯到了雙照井。在井前,祝英台指著水中的倒影說:“一男一女笑盈盈。”梁山伯就惱怒說:“你怎麼將我比做女人呢?”祝英台為梁山伯的木訥而大生氣腦。

活動建設


梁祝美麗的傳說為肅穆的書院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懷,同時讓虛無的故事也有了真實的場景可以尋找。為了使這兩個文化主題得以進一步弘揚,自2002年10月開放以來,萬松書院藉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這兩篇文章。所謂“成人”,即學習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以書院為學習場所,從古聖先賢的經典著作中學習做人的準則,延伸產物為“萬松講堂”。所謂“成家”,即是從“梁祝”愛情故事中派生出來的找尋意中人,成家立業的意思,延伸產物為“萬松書院相親會”。
自2005年與溫馨家庭服務社共同開辦“萬松書院相親會”以來,萬松書院以公益紅娘的姿態,每周六上午為杭州人提供相親平台,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境內外媒體爭相報道,萬松書院由此名聲大振。但“萬松書院相親會”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只要一提起萬松書院,就認為是相親的地方,卻鮮有人知曉這裡曾是古代浙江省的最高學府。
為此,書院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2007年2月26日,萬松書院與浙江《青年時報》、浙江省對外服務公司國際教育培訓中心合作,共建“萬松講堂”,力邀著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舉辦“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主題講座,為“萬松講堂”拉開序幕。3月,又請台灣著名女作家曹又方開辦《一個女作家眼裡的城市生活品質》主題講座。同時,開辦了諸如陽光讀書會等主題活動,努力扭轉萬松書院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幾次活動獲得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特別是學術界的人士,都認為萬松書院是杭州最適合開辦國學文化課的場所。很多學者表示只要是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來辦學,即使免費授課也願意;有的甚至表示:能在王陽明先生授課過的地方來開堂講課,其實是種榮耀。但苦於基礎設施的局限,萬松講堂並未成為一種常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書成緣,緣成書,書緣寫成千古愛;松生山,山生松,松山產生萬世情”。梁祝故事深入人心,以至今天的萬松書院,又演變成人們尋覓良緣的好地方,四時假日,遊人如織。陌上花開之時,踏青履痕之間,那一個個人間美好姻緣,因西湖山水的熏陶,成為難以忘懷的景緻。“萬松書緣”由此成為現代西湖佳話。

意義價值


明代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明史》記載,正德、嘉靖之際,學者們“聚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當時,講學之風在各書院中盛行一時。萬松書院也因深受訪問學者王守仁“心學”理論的影響,在辦學上重視“講明義理”,主張學術爭辯和交流;重視自學,提倡獨立研討,培養學生獨立的治學能力;在德業上提倡相幫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進而高明光大”。課程的設置較為簡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以充所善,養其所長”,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反對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的的學習,提倡“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源”的求真務實的學風。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程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併發揚光大,並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四句教》
王陽明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陽明學派創始人。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文成。發展陸九淵學說,改造程朱理學,提出“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其學說在日本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生培養學生無數,創辦書院數十所,對促進明代書院的發展和學術繁榮有著卓著的貢獻。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講學,萬松書院是他經常到訪的地方,使萬松書院深受“心學”影響。明嘉靖四年(1525),受提學僉事萬信汝之請,為萬松書院撰寫重修碑記。
至萬曆初年,統治階級又重提程朱“居敬窮理”的思想理論,而將王守仁的理論斥為“偽學盜名”,為迎合統治者,巡鹽御史馬應夢增建繼道堂和窮理、居敬二齋。明末,書院漸被政府控制。在科舉制度的支配下,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掙個官位,光宗耀祖罷了。萬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動由西安博士署派來的一名執事官主持。

清代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院愈加重視祭祀活動,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孫主持。每年舉行春秋兩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謁先聖賢哲。祭田祭器經鄉紳捐置及政府撥給后,也更充裕了。如監驛道黃炳捐置學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學田,乾隆年間添置大量聖殿禮器。書院的藏書在這一時期亦達到了最富,藏書逾萬冊。除沿用初期的教學宗旨和學規外,又增設了《孝廉月課章程》、《計開條議章程》,使書院的學規和章程更趨完備。設立嚴格的考課制度,額定官課、館課每課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額,以激勵學生。至清末,按學生成績優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個級次,按不同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獎勵。
書院內部構架更趨完善,山長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紳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擔任,如齊召南、金甡、潘德園等;聘請進士出身且立品勤學的名仕擔任書院教授,如楊繩武、趙石函等;還聘請一些著名學者,如嶽麓書院山長萬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厲鶚、戴熙等來書院訪問講學。各地學子紛紛慕名而來,“講席造士甚眾”,書院名盛一時,且培養了大批諸如袁枚、祝德麟這樣優秀的學生。
清統治者對於書院教育的態度雖然有所轉變,但實際上,他們納書院於官學的軌道,將自由講學改成時文(八股文)訓練,與官學一樣,完全成了科舉的附庸,是為了籠絡江南學士的需要,已完全改變了書院傳經講學的初衷。

景區文化


梁祝文化

“梁祝”故事最早見於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的《金鏤子》,以後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宣室志》、宋代李茂誠《義忠王廟記》、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清代吳景檣《祝英台小傳》等都有較詳記述。
元代白仁甫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雜劇,最早將“梁祝”故事與萬松書院結上關係的是創作於明末清初的《同窗記》中,是寓居杭州的著名劇作家李漁所創作的。後來我國絕大多數劇種均移植上演,是傳統戲劇的保留節目。
李漁在他的作品中處處突現出鮮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祝分別從家鄉(會稽、上虞)渡錢江在草橋門偶遇而義結金蘭;在當時杭州最著名的書院——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後,分別時,沿著長長的鳳凰山古道送別。作者把固有的書院、山川、草橋、長亭等都編織在故事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說服力和渲染力。其中“喬裝求學”、“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哭墳化蝶”等,是“梁祝”的主要故事情節。所以,近代的許多電影、電視都是根據這個版本進行改編的。
《詠蝶》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揚眉
萬松書苑雲海端,相欣相愛已三年,
本應良緣成雙對,世事難料遭摧殘。
人間多少真情在,無奈化蝶舞翩躚;
若是能得一夕歡,也勝清冷伴月寒。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說的是浙江上虞祝員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杭州讀書。途中偶遇會稽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於是就在柳蔭下義結金蘭,而後又同在杭州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有餘。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求學期間,兩人在學業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相互照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山伯生性憨直,始終未察覺英台為女兒身;英台卻早已芳心暗許。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
三年後,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隨身佩帶的玉蝴蝶扇墜作為信物暗托師母做媒。在離別的“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經師母點破才恍然大悟。山伯興沖沖趕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上虞太守之子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憤中與英台“樓台相會”,滿腔熱情化作烏有,回家不久即鬱悶而逝了。
英台聞之,悲憤不已。結婚當日,向父親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則寧死不上花轎。祝父無奈,只得應允。英台在墓前哭祭時,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墳墓豁裂。英台縱身躍入,墓包徐徐合攏。過後,風雨頓息,陽光燦爛,山伯英台化作一對彩蝶飛舞而出,他們的愛情在歷經風雨過後獲得了自由和再生。
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陳鋼將《梁祝》譜寫成小提琴協奏曲,使《梁祝》走上了國際舞台。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將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介紹給各國記者,稱之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從此《梁祝》故事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其影響之大堪稱中國民間故事之最。
《梁祝》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作詞:黃沾,作曲:何占豪、陳鋼
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詩詞記載

《夜歸》
白居易
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驄。
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
歸來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清代又更名為“敷文書院”。明清以來,萬松書院成為浙江的最高學府,同時也是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王守仁、齊召南、秦瀛、袁枚……這些當年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和才子,由此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南屏》
王守仁
溪風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開,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舊我重來;
層樓雨急青林逈,古殿雲晴碧嶂回,
獨有幽禽解相信,雙飛時下讀書台。
“獨有幽禽解相信,雙飛時下讀書台”。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這兩句詩,寫出了西子湖畔書香之地的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其中那份超乎尋常的美好情緣。“萬株松樹青山上”的美景,讓杭州百姓將傳說中的梁祝故事,拈來此地演繹。所以,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結伴就讀萬松嶺上的傳說,萬松書院也被稱作“梁祝書院”。

越劇作品

書院景色
書院景色
《梁祝·十八相送》片斷
方雪雯(范派)顏佳(傅派)
(合唱)三載同窗情如海,山伯難捨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錢塘道上來。
(祝白)梁兄
(祝唱)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
(梁唱)弟兄二人出門來,門前喜鵲成雙對。從來喜鵲報喜信,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歸。
(祝白)梁兄請。(梁白)請。
(祝唱)出了城,過了關,但只見山上的樵夫把柴擔。
(梁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艱難。
(祝唱)梁兄啊,他為何人把柴打?你為哪個送下山?
(梁唱)他為妻兒把柴打,我為你賢弟送下山。
(祝唱)過了一山又一山,
(梁唱)前面到了鳳凰山,
(祝唱)鳳凰山上百花開,
(梁唱)缺少芍藥共牡丹。
(祝唱)梁兄你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歸。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難。
(梁唱)你家牡丹雖然好,可惜是路遠迢迢怎來攀?
(祝唱)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
(祝唱)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你願不願配鴛鴦?
(梁唱)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
(銀心唱)前面到了一條河,
(四九唱)漂來一對大白鵝。
(祝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後面叫哥哥。
(梁唱)不見二鵝來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
(祝唱)你不見雌鵝它對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獃頭鵝。
(梁白)噯!(唱)既然我是獃頭鵝,從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白)梁兄……小弟講錯了。
(梁白)下次不可。(祝白)嗯,下次不可。
(銀心,四九唱)眼前一條獨木橋,
(梁白)賢弟請。(祝白)梁兄請。啊梁兄,
(祝唱)我心又慌膽又小。
(梁唱)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唱)你我好比牛郎織女度鵲橋。
(梁白)你呀(祝白)梁兄!
(合唱)過了河灘又一庄,庄內黃犬叫汪汪。
(祝唱)不咬前面男子漢,偏咬後面女紅妝。
(梁唱)賢弟說話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紅妝?放大膽子莫驚慌,愚兄打犬你過庄。
(祝唱)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又多深?
(梁唱)井水深淺不關緊,你我趕路最要緊。
(祝白)梁兄來!
(唱)你看這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梁白)噯(祝白)呶,
(梁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
(梁白)走吧!
(合唱)離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觀音堂。
(祝白)梁兄可是到堂前一拜呀?
(梁白)好哇!
(梁唱)觀音堂,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
(祝唱)觀音大士媒來做,我與你梁兄來拜堂。
(梁白)咳!
(梁唱)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梁白)快走吧!
(合唱)離了古廟往前走,
(銀心唱)但見過來一頭牛,
(四九唱)牧童騎在牛背上,
(銀心唱)唱起山歌解憂愁。
(祝唱)只可惜,對牛彈琴牛不懂,可嘆你梁兄笨如牛。
(梁白)噯!(唱)非是愚兄動了火,誰叫你比來比去比著我。
(祝唱)請梁兄,你莫動火,小弟賠罪來認錯。
(梁白)好了,好了,快走吧!
(祝白)梁兄,
(祝唱)多承梁兄情意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別,請梁兄就此留步轉回程。
(梁唱)與賢弟草橋結拜情意深,讓愚兄再送你到長亭。
(梁白)四九,快走吧!
(合唱)十八里相送到長亭,十八里相送到長亭。
(祝白)梁兄,
(祝唱)你我鴻雁兩分開,
(梁唱)問賢弟你還有何言來交代?
(祝唱)我臨別想問你一句話,問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問為何來?
(祝唱)要是你梁兄親未定,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梁唱)賢弟替我來做媒,但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梁兄可喜愛?
(梁唱)九妹今年有幾歲?
(祝唱)她是與我童年乃是雙胞胎。
(梁唱)九妹與你可相像?
(祝唱)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唱)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白)噢(唱)家父囑我選英才。
(梁唱)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祝唱)梁兄你花轎早來抬。我約你,七巧之期,
(梁白)噢,七巧(祝唱)我家來。
(祝唱)臨別依依難分開,心中想說千句話,萬望你梁兄早點來。

當代作品

書緣寫成千古愛
《萬松書緣》
揚眉
梁祝景色
梁祝景色
路是一步一步的高,
橫斜的萬松嶺路呦,
把人們引進了煙霧稀薄的山嶺中;
山是一嶺一嶺的俊,
巍峨的鳳凰山嶺呦,
把遊人領進了書香墨芳的院舍里。
山風襲來滾起陣陣松濤,
青煙飄來撇開座座孤島。
西看去:
秀麗的西子湖波光熠熠,
如沉睡的美人,
依偎在青山峻岭的懷抱;
又如一方翠綠的松花石硯,
承載著幽綠的墨汁,
散發著悠遠的歷史煙雲。
東望去:
奔騰的錢塘江浪濤陣陣,
如涌動的軍馬,
賓士在溝澗山缺的河谷;
又如一隻青綠的湖州毛筆,
舔噬著浩瀚的海水,
書寫著悠久的朝代史話。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南眺去:
南屏山、玉皇山、青龍山山疊著山、嶺托著嶺,
山疊嶺托綿延遠至南高峰雲霧繚繞的巔巒;
鳳凰亭上把酒臨風,
寄託著憂念天下的文人豪情。
北瞧去:
解放路、平海路、慶春路路通著路、道連著道,
路道縱橫交通發達武林街人影瞢懂的市井;
萬松嶺中品茶沐雨,
書寫著治理江山的志士心愿。
天大物博悠悠錢塘腹地三千年來文興武熄歸學者倡導,
地迥禾豐泱泱中華山巒五千年載理通政達仰名士提攜。
寒窗苦讀,
就是想把一腔的熱血書寫在錦繡的中華大地,
在歷史的圖卷中留下光彩的一筆;
懸樑刺股,
就是要把畢生的抱負實現在悠久的華夏山巒,
在文明的進程里墊下堅實的一石。
紫竹林幽,
通向曲折的澗水溪邊,
溪上搭建著簡陋的草橋,
進出了無數為江山折腰的寒士,
也含著一位喬裝拜學的女子;
草廬低矮,
挑在香馨的桃花桂蕾,
桂下擺布著蒼舊的木桌,
起坐了許多為社稷盡瘁的志士。
也夾著一對同榻共枕的學子。
油燈昏暗昏暗的油燈照著耳鬢廝磨的少年,
誦讀著《詩經》的關鳩,
朗朗的書聲送入了吳山的天風;
書墨濃香濃香的書墨沁著情深意海的青年,
書寫著《楚辭》的離騷,
仄仄的墨汁流進了西湖的水波。
蘭草含露生長在澗谷的崖上,
散發著悠雅的香韻,
陶醉雙雙踏青的腳步,
言語間寄託著女兒暗許的情願;
桃花綻顏置根於溪流的岸邊,
羞紅著青澀的枝椏,
遊玩依依賞春的目光,
花叢中飛舞著眷戀彩蝶的翅膀。
柔柔的情啊,
如那桑樹上春蠶吐著的潔白細絲,
綿綿不絕包裹住了兩顆至誠的心房;
切切的意呀,
如那石崖間泉水滴著的晶瑩銀線,
縷縷不斷滴穿透了一灘堅硬的卵石。
漫長的南山路呀,
在十八相送中也不再漫長,
楊柳依依在苦澀的分別時更加柔情;
凄楚的古樓台呀,
在踉蹌別離里竟更加凄楚,
松柏青青在寒冷的凋零時更加蒼翠。
今生不能在一起舉案齊眉,
飲澧歌賦形影相隨;
死後也要在一起合龕同穴,
比翅翩飛靈魂化蝶。
青青的山嶺啊裸露著片片的石頭,
石面滄桑龜裂,
那是歷史的竹簡鐫刻上了文化的篇章;
幽幽的溪流啊滾動著清清的浪花,
浪里晶瑩剔透,
那是史籍的鋼刀雕琢上了情愛的典話。
書成緣,
緣成書,
書緣寫成千古愛;
松生山,
山生松,
松山產生萬世情。

歷代名師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魯曾煜
字啟人,號秋塍,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改庶吉士。約乾隆元年至八年(1736-1743)間任教敷文書院山長,學識淵博,教導嚴謹,深受諸生愛戴。曾編纂廣州地方志,在汴州、杭州等地的書院中任教。著有《秋塍文鈔》《三州詩鈔》。
蔣祝
字賡三,號省齋。祖籍安徽歙縣,后遷居杭州。康熙五十九年(1720)鄉試中舉。雍正元年(1723)進士,以殿試第三甲二十七名改庶吉士。曾參與編輯《四庫全書》。雍正三年(1725),因父病乞歸,任敷文書院山長。后赴雲南永昌府任職。
陸宗楷
字健先,號鳧川,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鄉舉第一,翌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告老歸田后,乾隆初年間任敷文書院山長。先生博古通今,學識淵博。
張映辰
字星指,號藻川,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由翰林歷任官兵部左侍郎、左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任敷文書院山長。在任期間注重言傳身教,治教有方。著有《露香書屋集》。據史書記載:先生立身行己,沖澹自得,不激不隨,後進皆仰其風采。
趙大鯨
字橫山,號學齋,仁和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後任敷文書院山長。先生提倡後學,愛才如命,是一位德高望重而又博古通今的學者。在掌教敷文書院期間,苦心培育,因材施教,培育了大量人才。據《敷文書院志略》載,先生“識拔者如雲蒸霞起”,他的學生吳雲岩、葉登南等人皆為狀元。
金甡
字雨叔,號海住,仁和人。少時即以勤學著名。乾隆七年(1742)被欽定為狀元,任侍講學士。乾隆二十年(1755)起任太子詹事府詹事,輔導諸皇子。在詹事府十餘年中,諸皇子“皆重公之品學”。乾隆三十年(1765),奉命督學江西,次年升任為內閣學士,后升任禮部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因病還鄉。乾隆四十五(1780)年前後任敷文書院山長。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第五次巡臨書院時,迎送有功,受到賞賜。乾隆四十七年(1782)病逝。他生平“廉儉方正,處事無巨細,井進有法度“。著有詩文數十篇。
李汴渡
字受之,號寶幢,仁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至侍讀學士。辭官歸田后,任敷文書院山長,是書院歷史上任職最久的山長之一。
王昶
字德甫,號述庵,晚又號蘭泉,學者多稱蘭泉先生。祖籍浙江蘭溪,后遷居青浦縣。他少年以穎異出名,博學屬文,肄業於江蘇蘇州紫陽書院。體貌修偉。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時召試為一等一名。后官至刑部右侍郎。乾隆末年曾訪問江西白鹿洞書院並講學其間。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老乞歸,乾隆允許他於“來年春融歸里”。於是他回鄉后,取宅名為“春融”。
嘉慶元年(1796),被朝廷邀請參加千叟宴。嘉慶六年(1801),受浙江巡撫阮元邀請出任敷文書院山長,任期3年。後任詁經精舍教授。王氏晚年主要從事教育、著書立說。生平博覽群書,學有大成,著作甚豐。在主持敷文書院講學期間,編撰了《天下書院總志》10卷,其稿本今存台北市中央圖書館。著有《春融堂集》。輯有《明詞綜》、《國朝詞綜》、《金石萃編》、《湖海文傳》等10餘種。王昶是清代著名的官宦學者,對浙江的教育作出過重大貢獻。
馬履泰
字叔安,一字定民,號菽庵,又號秋葯,仁和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進士。官至太常寺卿,以言事罷歸。與梁同書友善。性瀟灑,工詩,善諧譴,愛花木嗜生果。以文章氣節重於時。書宗唐人,古勁似李邕。中歲作畫,涉筆即工,蓋由學問、書法中來。山水蒼率沈厚,自言:“吾畫伹能作丑樹頑石,自率胸臆,不悅時眼。”晚年任敷文書院山長。因博通經史,治教有方,從學者眾,成名者也眾。著有《秋葯庵詩集》8卷。後任濟南瀝源書院山長。卒年84歲。
潘庭筠
字蘭公,號德園,錢塘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至陝西道御史。工繪事,興至隨筆作水墨花卉而已。嘉慶二年(1797),敷文書院重修后被聘為山長。學問廣博,性情高潔,長齋學佛,喜從方外游。著有《稼書堂》遺集。
陳文述
字退庵,號雲伯、頤道居士,浙江錢塘人。少以詩名。嘉慶五年(1800)應杭州鄉試,督學阮元以《仿宋畫院制團扇》命題,文述詩最佳,人因稱為陳團扇。游京師,與楊芳燦齊名,時號“楊、陳。”官江蘇江都縣知縣,多惠政、性孝友,與王曇、郭廖、查揆、屠倬交最契。又好修名人遺跡。文述詩工西昆體,晚年,復斂華就實,歸於雅正。乾隆中後期任敷文書院監院,與齊召南相交甚契。著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秣陵集》、《西泠懷古集》、《仙詠》、《閨詠》及《碧城詩髓》,均《清史列傳》并行於世。

常住學者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王守仁
1472-1529,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陽明學派創始人。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文成。發展陸九淵學說,改造程朱理學,提出“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其學說在日本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生培養學生無數,創辦書院數十所,對促進明代書院的發展和學術繁榮有著卓著的貢獻。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講學,萬松書院是他經常到訪的地方,使萬松書院深受“心學”影響。明嘉靖四年(1525),受提學僉事萬信汝之請,為萬松書院撰寫重修碑記。
田藝衡
字子藝,明末清初錢塘人。田汝成之子。以歲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曾任應天(今南京)府學教授。博學,工詩文。少年時即以詩賦著名。其文“神采中涵,奇輝外射”。為人“高曠磊落,不可羈縶”。著作頗豐,有《田子藝集》、《煮泉小品》、《留青日札》、《玉笑拾零》等。曾訪問講學於杭州各大書院。有《游萬松書院侍宗師與楊秋官弈見湖亭修真率會晚別江津有作》詩。
張文炳
字虎別,又字閣如,滄州(今河北滄縣)人。順治三年(1646)進士,官廣東布政司參議。以剛直著稱。間畫墨竹,清勁拔俗,《清畫家詩史》有記。張氏世代詩家,祖孫數代享有詩名。其中張文炳、張九鈞、張九鎰、張九鋮、張九鍵等張氏祖孫與嶽麓書院讀書任職,被傳為佳話。《清史列傳》、《國朝先正事略》等書中有傳。著有《退谷詩抄》24卷。曾訪問講學於萬松書院,書院西側石林中有其摩崖題記“卓爾”等。
朱彝尊
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年少時曾走南闖北,雲遊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生而秉異,書經目不遺。詩、文、考據樣樣精通,康熙愛其才,曾御賜“研經博物”額。曾被邀至敷文書院講學,並親撰:“入則孝,出則悌,守先師之道以待後學;頌其詩,讀其書,友天下之士尚論古人”聯。其學識淵博,工詩詞古文,著述甚豐,有著《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又編有《詞綜》、《明詩綜》等。
萬年茂
字少懷,號南泉,湖北黃岡人。進士出身。官至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聘為嶽麓書院山長,五十七(1792)年重赴鹿鳴宴。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除任職嶽麓之外,還先後在麟山、涑水、鷺州等書院任職。學徒甚眾,被學者尊信為書院“山斗”。著有《周易圖說》6卷。乾隆五年(1740)至書院講學,其精闢的演講深受書院師生的歡迎,諸生立碑勒石以記。
金志章
初名士奇,字繪卣,號江聲,清錢塘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由內閣中書遷侍讀,出為直隸口北道。續修《兩鎮三半志》。歸田后,以遊歷、著述為業。金志章性格豪放,喜好遊歷山水,爬登山路,終日不厭,被人稱為“煙霞水石間客”。潛心詩文,與厲鶚、杭世駿等齊名於世。纂輯《吳山志》20卷、《吳山伍公廟志》6卷,著《江聲草堂詩集》8卷。乾隆初年,受山長魯曾煜之請,常在萬松書院講學。書院新建玉壺、留月兩台,曾撰詩誌喜。
胡敬
字以庄,號書農,仁和人。清代著名教育家,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曾主講西湖崇文書院20餘年,與敷文書院山長張鑒相交甚契,為敷文書院撰“閉戶自精,雲無心以出岫;登高能賦,文異水而湧泉”聯,亦曾講學於敷文書院。
孫星衍
字淵如,又字季仇,江蘇陽湖(今武進)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主講於杭州詁經精舍。著有《尚書今古文註疏》、《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孫淵如詩文集》等數十種。曾在書院訪問講學。
厲鶚
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薦舉博學宏詞。博聞強記,尤熟諳宋、遼史事。著有《宋詩紀事》、《南宋院畫錄》、《遼史拾遺》、《樊榭山房集》等。乾隆八年(1743),受山長魯曾煜(秋塍)之請在書院訪問講學,
戴熙
字醇士,號鹿床,錢塘人。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次年授編修。十八年出任廣東學政,后升翰林院侍講。二十八年授兵部右侍郎,次年乞求歸里,主講杭州崇文書院。工詩書畫,為世推重,與湯貽汾齊名,並稱“湯戴”。著有《習若齋詩文集》、《習若齋畫絮》等。亦曾講學於敷文書院。
孫衣言
字琴西,號遜齋,浙江瑞安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主講於杭州紫陽書院。道光三十年(1850)授編修,參與《宣宗實錄》編纂。後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職。光緒五年(1879)詔為太僕寺卿,因病未赴任。孫衣言治學嚴謹,出入經史,務求曲盡事理。學術承永嘉學派,治經世之學,著重知古,是重振永嘉經世之學之巨子。於詩尤工,詩傳至海外,著有《遜學齋詩文抄》。平生重視鄉邦文獻,歸田后,搜采鄉邦軼事史志,編成《歐海軼聞》。亦曾講學於敷文書院。

旅遊信息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7:30-17:30
附近景觀:岳廟、黃龍洞、宋城、印象西湖、雷峰塔、虎跑泉、三潭印月
景區交通:38路區間車或4路公交車,在萬松嶺站下,再走幾步即達。還可乘808路或Y6線到長橋站下車、乘102路萬松嶺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