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節
位於正月初十的節日
民俗中,石頭節定在初十日,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舊俗在除夕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
正月初十日,稱為石頭節,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石頭節,應該與原始人類的大山及石頭崇拜有著源流關係。
因為牆基用石頭壘砌,老鼠又多生活在牆角窟窿里的緣故,正月初十日,民間傳說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
晉東南地區,習慣用谷面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於牆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
晉南地區是在牆根置放麵餅,以慶祝老鼠娶媳婦。
忻州地區在這一大習慣吃莜面或高粱面魚魚。婦女們搓魚魚一手五根,兩手同時動作,面板上搓動著十根細長的面魚,故把這一天稱為十指。搓面魚的時候,要捏一些花轎同時蒸熟,放置牆角瓮底等處,以備鼠郎娶親使用。
初十日,許多地方要在屋隅、牆角及水瓮里點燈、焚香、敬紙,對老鼠娶親志賀。而在晉北一些地方,晚上卻忌點燈,忌說話,以免驚擾了娶親事宜,惹下鼠神,一年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為真,鬧著不睡覺,要看個明白。大人們便接過祖輩的傳說,對孩子們說:要嘴裡含著驢糞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糞蛋蛋,眼皮上夾著雞屎片片,在滿天星星的時候,趴在磨眼裡,才能看到老鼠娶親的熱鬧場面,聽到鼓樂聲。這樣的事情,孩子們當然不願幹了,也就只好睡覺了。這個民俗,充分反映了歷史上民間既惡鼠害、又怕鼠害的傳統心理。
初十日,民間還有許多希冀糧豐的活動。晉南地區,用麵食蒸成農作物禾穗形狀,象徵農業豐收,並把此日稱為“實子日”。晉東南地區習慣用谷面捏成十二個燈盞,象徵十二個月。閏月年則捏十三盞。按順序擺在籠里,蒸熟后仔細觀察燈盞內是否有水,那一盞里有水,表明那一個月有雨水。水多則雨澇,無水則乾旱。(也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青龍節蒸燈以測旱澇豐歉。)
初十日,民間孩童習慣踢葫蘆玩耍,稱為“老鼠嫁女”。
與老鼠娶媳婦的民俗相彷彿,晉中地區習慣在正月十三日將米面撒在房屋頂上,供寒鴉啄食,祈禱這些鳥類不糟害田地里的豆子。
大澤山石頭節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舉辦,由“石匠節”(或稱“山神爺生日”)演變而成。相傳,東魏武定年間(543~550年),青島平度天柱山下一戶石匠在巨石上鑿了一個能容納10多人的石窟,窟內四周雕刻了眾多山神佛像,石窟造像完成正值武定六年(549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後來,人們便把這天稱為“山神爺生日”,也叫“石匠節”。由於大澤山鎮石料資源豐富質優,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為充分發揮石料資源優勢,90年代初,當地政府把農曆三月十六日的“石匠節”定為“大澤山石頭節”。節日活動主要為展銷石料產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藝、進行民間藝術演出和旅遊活動等。
1991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大澤山鎮駐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載歌載舞,歡慶首屆石頭節。石頭節期間舉辦了石料工藝品展覽評比、民間藝術表演和遊覽活動。
1993年大澤山石頭節期間,大澤山鎮政府舉辦了石材貿易展銷洽談會,石材交易額達到1100餘萬元,同時進行了民間藝術表演和石材雕刻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