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村

山東省膠南市蔡家村

大同街西南2公里處。據傳:明天啟元年(1621),蔡姓遷此地立村,稱蔡家村。后孫姓遷來,蔡氏已無,村名沿用。《即墨縣鄉土志》標此村為蔡家莊。 2006年,全村共有375戶,總人口為1237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752人。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47684萬元,人均純收入為9251元。

地理位置


蔡家村位於吉利河下游東岸,北與保子埠接壤,南與后河岔,東與馬戈庄相鄰,向南距省道1公里。

地貌物產


該村在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農作物種植高產豐收,全村土地總面積90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經濟作物有桑、蘋果、土豆、白菜、蘿蔔等。

農村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230戶,總人口830口人,全村姓氏有張、丁、李、孟、劉、董、陳、曲等,其中張姓居多,佔總人口的50%多。

農村經濟


解放前至1976年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群眾生活困難,有少數農戶溫飽問題還解決不了,從1976年以後,該村村黨支部認真學習黨中央對農村工作的政策,引導農民提高思想覺悟,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拓寬種植模式,增加產量和收入,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土地政策、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二、三產業的興起與發展,集體和農民經濟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前全村總收入僅23萬,2005年,全村總收入達448萬元,全村2005年人均收入5597元。

大事記


1947年 孟光瑞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 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4年 成立初級社;
1955年 成立高級社;
1958年 人民公社成立,設立6個小隊,劉瑞林任大隊長;
1966年 成立村革命委員會,張漢玉、張啟彬先後任革委會主任;
1976年 成立塔山人民公社;張世玉同志任村黨支部書記、張浩玉任大隊長,趙永玉任民兵連長。
1983年 設立村民委員會,主任陳躍清,委員7人;
1998年 村上自來水,2001年進行了改建;
2000年 在駐村工作組的支持下建大口井十眼;並硬化村主街道600米;
2001年,撤消塔山鄉合併至大場鎮。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51.2萬斤;1978平均畝產420公斤,總產83.6萬斤。全村共有桑園460畝,僅此一項年增收近百萬。
二、三產業快速發展,1954年村裡有了供銷社下屬代購代銷店,1978年開始有磨房加工業,磨坊有6個,多個養殖業戶、手工加工、經商業戶等。

社會進步


1950年成立蔡家村小學,師生120餘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大中專學生68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學生50人。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收入不到100元左右,至1976年人均收入也只有200元左右,至2000年,隨著全村養蠶、養雞、養豬、種菜等多個項目的擴大,人均純收入達4100多元,截止2005年全村95%的戶安裝了電話,85%的戶有彩色電視機,90%的戶上了有線電視,80%的戶有機動車、摩托車。

村莊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為主,現在基本是以磚房為主,且裝潢的質量同樓房相差不大。
1998年安裝自來水;
2000年硬化、美化中心街600餘米。

組織建設


1947年 孟光瑞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 蔡家村黨支部建立,耿彥江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後劉瑞林、劉瑞付、張世玉、趙永玉、陳躍清、曲金風相繼任村黨支部書記。多年、多次被青島市、膠南市及鄉鎮授予“五好黨支部”稱號。

歷史名人


劉瑞林1946年參加是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抗美援朝,三等榮譽軍人;
劉瑞付195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任某排排長;
趙永玉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