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念珠菌病的結果 展開
- 念珠菌病
- 念珠菌症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屬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可累及皮膚、黏膜,也可累及內臟器官引起深部感染。念珠菌是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胃腸道、陰道及皮膚。感染的發生取決於真菌毒力和機體抵抗力兩方面。念珠菌病的臨床表現多樣,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皮膚念珠菌病、黏膜念珠菌病和系統性念珠菌病三類。各種類型臨床表現各有特點,侵犯部位不同,表現不一。治療原則為去除誘因,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主要依靠外用和口服藥物進行治療。念珠菌病影響美觀,搔抓皮膚導致皮膚破損,可繼發感染。嚴重者可發生念珠菌血症,並可累及肝、脾等多臟器,常導致死亡。念珠菌病可以治癒,經過規範治療后,大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痊癒。
● 皮膚性病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
● 感染的發生取決於真菌的毒力和機體的抵抗力兩方面。
● 各種原因造成的皮膚黏膜屏障被破壞。
● 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
● 內分泌紊亂造成機體內環境變化。
● 原發和繼發性免疫功能下降。
● 念珠菌病種類多,表現各異。
● 念珠菌性間擦疹,皮損為局部潮紅、糜爛,自覺瘙癢或疼痛。
● 念珠菌性甲溝炎及甲真菌病,表現為甲溝紅腫,自覺痛癢。
● 口腔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口角炎,在上齶、咽、牙齦、舌等部位出現乳狀白色斑片。
●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表現為外陰及陰道黏膜紅腫,白帶增多,帶有腥臭味,自覺瘙癢或灼痛。
● 念珠菌性包皮龜頭炎,表現為包皮裡面及龜頭潮紅,有乳白色斑片,自覺瘙癢或無明顯自覺癥狀。
● 可以表現為反酸、咳嗽、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累及肝、脾等多臟器,常導致死亡。
● 濕疹、陰道毛滴蟲也可能出現瘙癢、皮膚紅腫等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明確診斷。
● 主要是體格檢查,結合真菌學檢查確診,必要時可做組織病理學檢查。
● 醫生根據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真菌學檢查即可確診。
● 鏡檢看到大量出芽孢子、假菌絲或菌絲,說明該菌處於致病狀態。若血液、密閉部位的體腔液、深部組織標本培養出念珠菌即可確診為深部感染。必要時做組織病理學檢查。
● 需要與濕疹、尿布皮炎、細菌性甲溝炎、口腔扁平苔蘚及黏膜白斑、細菌性及滴蟲性陰道炎等鑒別。真菌學檢查是主要的鑒別診斷手段。
● 出現皮疹、皮膚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念珠菌病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治療的關鍵是去除病因。
● 外用藥物:包括1~3%克霉唑液、制黴素溶液或1%~2%甲紫溶液;陰道念珠菌病可選擇制菌黴素、克霉唑或咪康唑栓劑。
● 系統治療主要是口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
● 念珠菌病皮疹影響美觀。
● 用力抓撓皮膚還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可繼發感染。
●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包皮龜頭炎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染。
● 嚴重者可發生念珠菌血症,並可累及肝、脾等多臟器,常導致死亡。
● 念珠菌病可以治癒,經過去除病因、規範治療后,大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痊癒。
● 去除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基礎疾病;防止性伴間交叉感染。
● 盡量避免各種原因造成的皮膚黏膜屏障作用降低:如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內分泌紊亂造成機體內環境變化。
● [1] 王寶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皮膚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方洪元,邢衛斌,張秉新。實用皮膚性病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3] 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4]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