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成都大學的結果 展開

成都大學

綜合性大學

成都大學(Chengdu University)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成都市重點建設大學,是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四川2011計劃、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四川省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四川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為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成都國際友城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1978年12月,成都大學創辦;1983年,停辦本科,只辦專科;2003年5月,恢復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成都學院;2006年,成都教育學院、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四川省成都幼兒師範學校併入成都學院;2010年4月,成都鐵路中心醫院成建制劃歸成都學院作為附屬醫院;2013年8月,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全部國有產權無償划轉給成都學院;2018年12月7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准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

截至2021年3月,學校佔地面積2946畝,校舍建築面積73.8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56億元,圖書館紙質圖書總量226.68餘萬冊;設有14個二級學院;截至2021年3月,學校開辦62個本科專業;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5個;現有專任教師近1500人,其中正高職稱200餘人,副高職稱500餘人,博士7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24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394人,留學生694人。

歷史沿革


文脈溯源

成都教育學院
四川省成都師範學校
四川省成都第一師範、幼兒師範學校
1904年,淑行女塾創建。
1906年,改為淑行女子學堂。
1911年,改為四川省立女子師範學校。
1914年,更名為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1935年,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女子師範學校。
1949年,調整為四川省立女子師範、幼稚師範聯合學校。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1950年,更名為川西成都女子師範學校。
1953年,更名為四川省成都第一師範學校。
1965年,調整為四川省成都第一師範、幼兒師範學校。
四川省成都第二師範學校
1906年,公立四川優級選科師範學堂創辦。
1910年,更名為川中師範學堂。
1914年,改為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50年,更名為川西成都師範學校。
1952年,更名為四川省成都第二師範學校。
1969年,四川省成都第二師範學校與城北中學合併為東方紅學校。
四川省成都師範學校
1970年,四川省成都第一師範、幼兒師範學校與東方紅學校合併為成都簡易師範學校。
1971年,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師範學校。
在“文革”期間,學校十年內搬遷八次,輾轉於龍泉驛區柏合寺、青台山、石靈、山泉,最後校址在金牛區花照壁街。
•四川省新都師範學校
1904年,新都縣速成師範學校成立,校址位於新都縣城東文昌宮。
1910年,更名為新都縣立初級小學堂。
1929年,更名為新都縣立初級中學。
1936年,更名為新都縣立初級農作家事職業學校。
未來藍圖
未來藍圖
1947年,更名為新都簡易師範學校,校址在新都縣諭亭巷。
1951年,更名為四川省新都師範學校。
1959年,更名為四川省新都幼兒師範學校。
1969年至1974年,學校停辦。
1975年,調整為四川省新都師範學校。
1992年,學校遷址新都縣。
•成都教育學院
1957年,成都市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成立,校址位於成都西勝街。
1960年,更名為成都市中學教師進修學院。
1976年,更名為成都市教師進修學院。
1984年,更名為成都教育學校。
1996年,成都教育學校與成都成人教育學院(1986年,創辦於1980年的成都市工農業餘師範學院更名為成都成人教育學院)合併為成都教育學院,校址位於成都東馬棚。
2001年,四川省成都師範學校和四川省新都師範學校併入成都教育學院,校址在成都百果林街。
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
•原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
1952年10月,在羊市街鸚哥巷創建四川省護士學校。
1953年2月,調整為四川省成都護士學校。
1955年6月,更名為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遷至文廟西街。
1958年7月,更名為成都護士學校,遷回羊市街鸚哥巷。
1959年5月,更名為成都醫士學校。
1961年9月,更名為成都衛生學校。
1983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
•原四川省成都第二衛生學校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1958年9月,四川省溫江專區醫學專科學校創辦,校址位於溫江縣(現溫江區)。
1960年7月,遷至廣漢縣(現廣漢市),更名為四川省都江衛生學校。
1961年7月,更名為四川省溫江衛生學校。
1962年12月,遷至灌縣(現都江堰市)康復路。
1979年,更名為四川省溫江地區衛生學校。
1983年10月,更名為四川省成都第二衛生學校。
•原四川省成都中醫學校
1959年1月,成都中醫學校創辦,校址位於錦官驛街八十八號。
1963年3月,遷至紅星路一段四十四號,更名為成都中醫進修學校。
1976年,更名為成都中醫學校。
1984年7月,更名為四川省成都中醫學校。
•新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
成都學院
成都學院
2000年5月,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四川省成都第二衛生學校、成都中醫學校三校合併組建新的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分別為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羊市街校區)、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都江堰校區)、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錦江校區)。
2004年9月,在青羊區文家場增設文家校區。
四川省成都幼兒師範學校
1942年,在布後街創建四川省立幼稚師範學校。
1944年,遷至青龍街;1946年,遷至吉祥街(原向育仁公館)。
1949年9月,遷至文廟後街,更名為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師範、幼稚師範學校。
1957年2月,遷至致民東路16號,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幼兒師範學校。
1965年,遷至龍泉驛區柏合寺,調整為成都第一師範學校、幼兒師範學校。
1970年底,更名為成都師範學校。
1973年秋,遷至簧門街,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幼兒師範學校。
1974年,遷至昭宗祠88號。1980年,遷回致民東路16號。
2002年,加掛四川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牌子。
成都鐵路中心醫院
附屬醫院
附屬醫院
1901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杜昂先生請來瑪利亞方濟各傳教會女修會在成都市平安橋街大樹拐創辦法國醫院。后因院址不敷應用,即利用“庚子賠款”在平安橋馬道街75號施藥室的基礎上擴建,更名為法國天主教聖修醫院。
1932年,成都川軍巷戰時,醫院救治受傷官兵,受到軍民讚揚。
抗日戰爭期間,日戰機轟炸成都,醫院被當時的省府列為重點醫院,專門搶救重傷員。
1947年,附設私立仁愛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先後招收3個班,開設有英語課,共培養護士57人。
1950年後,醫院更名為和平醫院。
1951年,西南鐵路工程局接管后成為“基地醫院”。
1958年,醫院劃歸成都鐵路局,更名為成都鐵路局成都鐵路中心醫院。
1995年,醫院被四川省衛生廳確定為“國家三級乙等醫院”,同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授予“愛嬰醫院”稱號。
2004年12月,醫院由成都鐵路局移交成都市政府管理,正式成為成都市衛生局直屬公立醫療機構之一。在成都市新的區域衛生規劃中,醫院被成都市政府規劃為“城北醫療中心”,醫院的改擴建被列入成都市“試驗區建設”的重點工程。
2008年9月,經四川省教育廳和成都市衛生局批准,醫院與成都醫學院簽署協議,成為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非直管)。
2009年1月,四川省衛生廳正式下文確定醫院等級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1965年化工部遴選了十個與國防有關的重要科研機構作為三線建設項目,由沿海遷往內地,其中就包括將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抗菌素研究部分的設備的人員,遷往成都,建立抗菌素研究所。3月份中央文件下達,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隨即開始考察聯繫,提出遷建方案,7月6日召開抗菌素研究室職工大會進行動員,7月30日第一批內遷職工乘火車由上海經西安進川,8月2日到達成都,隨遷十一個車皮的裝備、傢具與圖書。11月11日召開成立大會,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宣告成立,起初取名為工業研究所。
1970年,化工部、石油部、煤炭部合併,成立燃料化學工業部,所部分業務移交四川省化工局管理,隸屬關係變為燃化部和四川省化工局共管,主要由地方管理,更名為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1975年10月,燃料化學工業部為石油化工部和煤炭工業部,醫藥劃歸石油化工部領導,研究所隸屬關係變為石化部和四川省化工局共管,仍恢復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名稱。
1978年,石油部與化工部分開,研究所為化工部領導。7月,移交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直屬,實行總局與地方雙重領導,以總局為主,業務工作由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中國醫藥工業公司歸口管理。10月,化學工業部將研究所調整為部與地方雙重領導,以部為主,名稱改為化學工業部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1979年3月,更名為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1981年11月,國家醫藥管理局將研究所由中國醫藥工業公司調整為總局科教司統一歸口管理。同月,研究所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
1985年,研究所成為國家醫藥局系統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
2000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移交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所屬。
2002年11月,更名為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2008年,研究所從杉板橋舊址整體搬遷到了龍潭工業集中發展區華冠路新址。
2009年,被科技部指定為“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基地”。
2010年5月,隸屬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
2011年,獲准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成都學院
校門變遷圖集
校門變遷圖集
1978年12月,成都大學創辦,校址臨時設於成都市黌門街,以後又遷址花圃路、荷花池。
1979年3月9日,學校在成都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禮堂舉行成都大學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1983年,為了接受世界銀行的貸款,學校停辦本科,只辦專科。
1999年7月2日,第九屆成都市委第36次常委會正式作出遷建成都大學、創造條件使成大重新升格為本科院校的決定。
2001年1月8日,新校建設工程奠基典禮在十陵工地舉行。
2002年,學校遷至十陵。
2003年年5月16日,經教育部批准恢復為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批示:“首先在原成都大學的基礎上建立本科層次的成都學院,撤銷原成都大學的建制,但成都大學校名保留且不被其它學校使用。然後積極創造條件,俟條件具備后,再按程序更名為成都大學。”

合併發展

2006年,成都教育學院、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四川省成都幼兒師範學校併入成都學院,分別為成都學院師範學院、成都學院醫護學院、成都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2010年4月21日,成都鐵路中心醫院成建制劃歸成都學院作為附屬醫院,更名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
2011年9月29日,經教育部審核,批准成都學院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2012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同年入選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3年年8月15日,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全部國有產權無償划轉給成都學院,同時學校成為了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15年,入選四川2011計劃(四川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四川省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7年5月,學校被評為四川省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8年12月7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准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正門
正門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設有14個二級學院,開辦59個本科專業,涵蓋藝術學、文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學、工學、醫學、理學、農學10個學科門類;擁有直屬三甲綜合附屬醫院1所、附屬幼兒園1所。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機械工程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環境工程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數字媒體技術、通信工程、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自動化
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藥學、製藥工程
商學院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審計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漢語國際教育、網路與新媒體、漢語言文學
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泰語、英語
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旅遊管理、文化產業管理
法學院法學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繪畫、廣播電視編導、音樂表演、藝術教育
體育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教育、休閑體育
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
醫學院(護理學院)護理學、口腔醫學技術、臨床醫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科體系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擁有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5個,擁有四川省重點學科1個、四川省醫學乙級重點學科3個、四川省醫學甲級重點專科2個。
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都大學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藥學、工商管理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會計、藝術、新聞與傳播、教育、體育、工程、農業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會計、音樂、廣播電視、美術、藝術設計、新聞與傳播、小學教育、學前教育、體育教學、材料工程、農藝與種業、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含原農業信息化、農業機械化領域)、食品加工與安全
四川省重點學科: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四川省醫學乙級重點學科:骨科、泌尿外科
四川省醫學甲級重點專科:胸心外科、呼吸內科

師資隊伍

截至2019年9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30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190餘人,副高職稱450餘人,博士近500人。學校名譽校長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院士,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專家20餘人。有中國高被引學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其後備人選、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教學名師等50餘人。特聘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十位高端人才為名譽院長、榮譽教授,特聘紐西蘭院士(皇家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博導/教授近40人,特聘高端外國專家40餘人,特聘研究員(副研究員)80餘人。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王清遠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王清遠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王清遠
國家農業部崗位科學家
趙鋼張亞玉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王清遠趙鋼鄧盛齊李開南
張舒王衛胡郁青曹勝華
龔一龍彭建設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馬勝汪曉崗趙鋼胡郁青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王清遠王衛劉達玉趙鋼
胡郁青彭建設
四川省教學名師
周激流王衛胡郁青等
四川省科技創新研究團隊帶頭人
康泰然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傑出青年科技人才
劉濤李建李俊龍時政
趙飛梅汝槐等
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李開南
四川省優秀教師
孫哲陳大偉等
四川省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所屬學院帶頭人立項年份
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周激流2008
生物工程生物產業學院趙鋼2009
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產業學院劉達玉2010
創意型旅遊管理旅遊文化產業學院諸丹2010

人才培養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卓越計劃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8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81項;有省級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應用型示範專業25個,省級精品課程(精品開放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0門,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75項。
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中國教育專業認證;建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張瀾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是全國首批“斯坦福創新創業課程實驗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動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土木工程
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師職業道德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成都學院—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藝術學實踐教育基地
四川省特色專業:小學教育、學前教育、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畫、軟體工程、土木工程、旅遊管理、自動化
校園建築
校園建築
四川省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旅遊管理、自動化、土木工程、動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法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廣播電視編導
四川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創意型旅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成都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市屬高校高素質、應用型軟體外包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四川省精品課程:計算機圖形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教師口語、護理學基礎、民事訴訟法學、包裝設計、計算機網路(雙語)、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出納實務、畜產品加工學、動畫創作、英語視聽說、學前教育學科學研究方法、學生領導力、音樂基礎與作品欣賞、國學經典導論、生理學
四川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學經典導論、動畫創作、音樂基礎與作品欣賞
四川省精品開放課程:國學經典導論、動畫創作、計算機網路、畜產品加工學、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學前教育學科學研究方法
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前教育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字動畫實驗教學中心、生物醫藥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自動化、軟體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
四川省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四有”幼兒教師培養綜合改革、“主輔+特長”培養模式下多科適應的全科小學教師培養
•教學成績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近兩屆獲得四川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近五年,學生獲得國家級學科競賽獎勵661項,省級1072項;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5%以上,連續獲評“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教學成果部分獲獎項目
成果名稱獲獎情況(年度)
高職高專應用性人才拍樣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
高職高專應用性人才拍樣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
創建校內-校外--海外三級實踐教學體系,
培養高素質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
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
高校“兩課”實踐教學新途徑的探索以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
創建“兩平台,多方向”培養模式,實踐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
努力開創大學生班級建設新思路積極塑造
大學生將抗成長的第一環境(參與)
四川省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1997)
專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
加強機械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教改研究與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
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及在internet上的實現四川省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2000)
案例教學與實作相結合,強力提高學生談判力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
生態學化的文學概論研究及教學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高工專計算機應用於維護專業教改的探索與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00)
用超前觀念,創一流水平: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00)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創建具有“產、學”結合特色的時間教學體系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00)
高職高專數學建模系列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04)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技術研發分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專門機構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醫學乙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1個、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哲學和社會科學普及基地3個、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2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設有中國工程院周宏灝院士工作站。
學校設有大數據研究院、旅遊與會展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院等校級科研機構。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技術研發分中心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
國家級藥用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專門機構微生物資源保藏管理中心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抗生素研究與再評價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省醫學乙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臨床遺傳學實驗室
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動漫遊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抗生素行業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動漫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學和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
中華文化與城市傳承社科普及基地
老年健康科普基地
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四川省肉類食品質量提升與安全控制技術工程實驗室
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食品加工與應用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模式識別與智能信息處理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葯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成都飲用水源地保護研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籌)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動漫研究中心
四川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景觀與遊憩研究中心

研究成就

截至2018年11月,自2012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重大專項10項,其他國家級項目143項,省部級項目357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92項,其中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5年入選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項;發表論文被SCI收錄804篇、CSSCI收錄467篇,獲得專利授權684項。2016年以來,5名博士後進入學校博士后實踐基地,獲得3項國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2016—2018年,學校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連續三年立項20項,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10項,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7—2018,學校連續兩年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
學校川抗所主辦的《中國抗生素雜誌》在全國藥學類核心期刊中排前十位。王清遠教授於2014、2015、2016、2017年連續四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以第二完成單位完成的《阿卡波糖原料和製劑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評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8年12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總量達218.56萬冊,訂購中外文期刊1700餘種,報紙54種,並新進了重慶智舍外刊服務系統,開通了文獻傳遞;圖書館數字資源已達31TB,擁有電子圖書138.4萬冊,先後購進了中外文資料庫36個,資源類型覆蓋期刊、圖書、學位論文等,並自建了巴蜀名人資源庫等7個特色資料庫。
•學術期刊
期刊
期刊
《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學主辦的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藥學與生物工程、信息科學與工程、現代製造技術、建築與土木工程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論文、研究報告。學報獲得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被中國期刊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VIP)、中國生物學文摘以及超星學術期刊“域出版”等多家知名資料庫及文摘期刊全文收錄。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學主辦的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刊發文學、藝術、哲學、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歷史與社會學、語言文學、藝術、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學報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引文資料庫統計源刊、全國市屬高校優秀學報、全國地方高校名刊、四川省社會科學特色學術期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館藏期刊。學報的“三國文化”欄目曾獲“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四川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優秀欄目”,“口述史”欄目被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
《教育與教學研究》由成都市教育局主管,成都大學主辦,是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地方高校精品期刊”,是四川省第一屆、第二屆社會科學特色學術期刊,四川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期刊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引文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學術期刊“域出版”、中教資料庫、博看網等收錄。

學術交流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與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是四川省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的高校。近五年,累計在校留學生1300餘人,生源國近40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聯合培養項目及校際交流項目學生人數2000餘人。學校與中國(境)外30餘所高校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近五年,來校工作或講學的外籍專家超過300人。
學校通過與中國以外高校間的合作交流,促成了成都市與泰國清邁府和紐西蘭哈密爾頓市建立國際友城關係。2016年,學校被推選為“成都市國際友城高校聯盟”秘書長單位。學校聘請了泰王國詩琳通公主為名譽教授。2018年,特聘外籍專家關國興獲得國家外籍專家最高榮譽獎勵——“中國政府友誼獎”。
學校與中國農科院、新華三集團和成都市多個區(市)縣及市級部門建立了政產學研用戰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國農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華三IT學院、成都新聞學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獻中心、成都足球學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遊研究院、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研究院、成都藥物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學校建有中國唯一的幼兒體育發展研究中心。
2020年7月2日,由川渝兩地68所高校組成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在蓉成立,成立大會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舉行。成都大學為藝術聯盟成員之一。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釋義:以太陽神鳥圖形表示成都,同時有立足成都,服務地方之意。參照校訓中“自立、自尊、自強”,採用屹立式的構圖,而以書本鍥合“自修”。主體部分是字母“U”,是大學英語單詞的首字母。沿用“和平鴿”的創意,加以美化和協調處理。圖形借鑒:書本、建築、警示鐘、鴿子、地球、歡呼人形。
校徽
校徽
40周年校慶標識
40周年校慶標識

精神文化

•校訓:自愛、自修、自尊、自強
張瀾先生1942年11月5日在他的《四勉·一戒》兩書的篇首“自序”中提到的“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因此根據《四勉·一戒》,提出“八字建議作為校訓。
自愛:古往今來有成就並為後世效法的知識分子莫不擁有良好的自我判斷與自我期許,並珍惜自己的良好品質與名聲。在張瀾最尊敬的孟子的言論中,對不自愛的人和事是很鄙夷的:“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所以,張瀾這樣來論述自愛:“即愛己之身不使其為惡所污損,而使之常生長於善也。欲其生長於善,必先求所以養之。養”的內涵是指“仁義良心”的培養。自愛者能做到“既不貪不義之生,亦不羨不仁之富”。如何才能擁有“仁義良心”呢?張瀾認為:首先要“己立”(能得合理之生存,並在此基礎上“為善自樂”)、“己達”(能受良好的教育,並在此基礎上“行義咸宜”)。堅守“仁義良心”的自愛者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修:儒家經典給中國歷代士大夫指出的最有價值的人生道路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立足於卓越的個人修養而擔當家庭、社會、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使命的奮鬥歷程。張瀾解釋自修的內涵是:“就所學之已知已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師雖教,而不能代其行;友雖益,而不能助其心,所貴乎自修者,為仁由己,克念作聖,其機在我,非由人也。”他還進一步指出:“人能自修,則日進於聖賢;不能自修,則日流於非僻,此理之必然也。”
校史館
校史館
自尊:張瀾平生最佩服孔子倡導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偉大情操,更是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自己終身的座右銘。所以他結合當時的官員與知識分子隊伍嚴重的良莠不齊這樣論述自尊:“無廉恥,無氣節,卑鄙齷齪,蠅營狗苟之人,固沒有自尊心,即使讀書頗能勤學,為人亦知自好,而僅志在溫飽,以達富貴為目的,亦是沒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於凡陋,而以遠大自期,即孟子所謂‘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能不以富貴而盪其志,不以貧賤而變其節,不以威武而挫其志,即是自尊。”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高貴最值得傳承的精神氣質。
自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是要求知識分子“自強不息”,它最具有影響力的表述是在《易經》里論述乾卦時,孔子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張瀾對自強內涵的解釋是:“自強之要,在於為善,故必本於學,自強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堅其志。”此外他還論述了自強的重要性:“蓋人能自強,大之足以為聖賢,為豪傑,耀古今而蓋天下,小之亦足以為一鄉一國之有德有為之人。”這正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成大精神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校風學風
校風:雅成大德、恆成大器
學風:學會學習、讀懂生活
•校歌、學子之歌
《成大校歌》
作詞:周激流 作曲:胡郁青
和煦的春風輕拂臉龐,我們懷著理想放飛希望。
嚶鳴湖畔我們放聲歌唱,歌唱成大今天美好時光。
我們是時代的一縷驕陽,莘莘學子來自四面八方。
我們努力拚搏奉獻力量,為了成大明天更加榮光、更加輝煌。
自愛自修自尊自強,團結奮鬥書寫青春篇章。
我們努力拚搏奉獻力量,為了祖國明天更加輝煌。
成大校歌
成大校歌
《成大學子之歌》
作詞:屠火明 作曲:陳萬、胡郁青
你來自南江,我來自北國。
我們相聚在成大,追逐夢想和傳說。
你熱情似火,我青春如歌。
我們跨越彩虹的智慧放飛寄託。
希望里開滿了花朵,夢想中掛滿碩果。
手拉手一起拼搏,心連心溫暖你我。
手拉手,心連心,一起來唱歌。
為理想,為夢想,一起去拼搏。
手拉手,心連心,溫暖你和我。
為成大,為祖國,一起去拼搏。
成大學子之歌
成大學子之歌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名譽校長樊代明
黨委書記劉強
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清遠
黨委副書記馮煉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蘇波
黨委常委、副校長唐毅謙、彭曉琳、楊玉華、王小軍、劉婭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任期校長任期
尤超1979.4—1983.8劉鐵山1979.4—1981.1
劉天文1983.8—19853魏柏良1985.3—1991.7
蒲修貴1985.3—1991.1楊啟衛1991.7—1997.2
魏柏良1991.1—1994.7張日新1997.2--20052
楊啟衛1994.7—2000.5吳光2005.3—2007.11
屠火明2006.2—2015.3周激流2007.12—2014.2
毛志雄2015.3—2017.3------------------------
羅波2017.3—2018.6------------------------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社團文化
圖書館
圖書館
學校舉辦的文化活動有“嚶鳴風學術論壇”、成都大學“科創杯”科技文化節、成 都大學社團活動月、成都大學“雄辯杯”辯論賽、成都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基地、成都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系列活動、數學建模比賽、成都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開展了“弦歌三十——紀念成都大學建校30周年”晚會、“祖國在我心中——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晚會、“黨的光輝耀成大——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晚會、“悼念最美志願者汪策”追思會等主題典禮教育活動;每年舉行一屆全校性師生田徑運動會;開展各級教學名師評選活動、“學生喜歡的大學老師”評選活動,教學質量跟蹤檢查制度、舉辦各種講座,簽名、演講比賽等活動。
2010年,學校啟動了“我鏡頭中的美麗成大”攝影作品徵集比賽和“嚶鳴杯”徵文比賽;2011年,啟動了“影動成大”DV作品大賽和“流金歲月”成大人講成大故事活動。

知名校友


領域姓名備註
政界徐萬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兼),省政協常委
王力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徐季楨成都市政協常務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廖成珍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廳主任、黨組成員
黃德斌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醫療保險管理局局長
劉淑華成都市檔案局黨組書記、局(館)長
張軍成都市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
鄧文重慶市永川區委常
馬良乾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市知識產權局)巡視員
劉偉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余雅賓成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
商界毛勇成都正合地產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
林丹北京致遠協創軟體有限公司副總裁
胡建勇誠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郭藍冰中央新影集團地理節目部主任
蔡軍成都商報編委副總經理
郭漫舸成都傳媒集團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管理中心總經理
唐勇成都市新都第九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李榮鋼成都成量工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鄧煉成都金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
文化界張密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沼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知名沼氣專家,高級工程師
楊秋第42屆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中國獲獎者
黃玉順當代中國“儒學復興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常崇宜秘書界領軍人物
鍾樹樑唐代文學和漢語聲韻學專家
龔愛萍成都時代出版社編委,時代出版社副社長
李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
雷小雪上海電視台主持人
謝宇衡詩人和文藝理論家
白敦仁杜詩學者
孫小濤四川高校曲藝聯盟主席、成都笑藝場社長、四川電視台特約主持人
孫光釗雙棲漫畫家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名錄。
2021年4月22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