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熱葯

清虛熱葯

簡介


● 英文名稱:Deficiency Heat-clear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虛熱骨蒸,自有實效,斷非北柴胡之昇陽泄汗可比;然則古人謂柴胡為虛勞之葯者,亦指銀柴胡言之也。(《本草正義》)

名詞解釋


● 清解虛熱證的藥物。

百科解讀


● 清虛熱葯藥性寒涼,主入肝腎經,以治療虛熱證、退骨蒸為主要作用。

主治

● 適用於肝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骨蒸潮熱、午後發熱、手足心熱、虛煩不眠、遺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還可治療溫熱病後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所致的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質紅絳、脈細數等。

代表藥物

● 本類藥物在清熱葯中相對較少。
● 青蒿,藥性苦、辛,寒,歸肝、膽、腎經,具有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的作用。
● 白薇,藥性苦、咸,寒,歸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的功效。
● 地骨皮,藥性甘,寒,歸肺、肝、腎經,具有涼血退蒸、清肺降火的作用。地骨皮和牡丹皮均有涼血退虛熱之功,地骨皮甘寒,長於有汗之骨蒸和肺熱喘咳的治療;牡丹皮辛苦涼,善於治療無汗之骨蒸和血中有熱。
● 清虛熱葯中銀柴胡和胡黃連,應與柴胡和黃連相區分。銀柴胡因其植物似柴胡,主產於銀川,故得此名。藥性甘,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清虛熱、除疳熱的功效。胡黃連性味功用似黃連,主產於西藏、印度,故得此名。藥性苦,寒,歸肝、胃、大腸經,功效為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 清虛熱葯在使用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葯和養陰葯,如生地、麥冬、玄參、鱉甲、龜甲之類,從而達到標本兼顧的效果。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4]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