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報

風月報

為1937年報刊漢文欄廢禁后唯一的漢文刊物。二、《風月報》時期:為1937年報刊漢文欄廢禁後台灣唯一發行的漢文刊物。初期編輯與《風月》相仿,至1937年10月徐坤泉接任主編后,雜誌風格朝新文學、通俗文學靠攏,但同時保存了漢詩欄位。

正文


《風月報》,台灣日據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為1937年報刊漢文欄廢禁后唯一的漢文刊物。其前身《風月》(1935.5.9-1936.2.8)、《風月報》(1937.7.20-1941.6.15)、《南方》(1941.7.1-1944.1.1)、《南方詩集》(1944.2.25-1944.3.25)。

簡介


編輯群主要為傳統文人,其後隨著刊物革新與編輯目的改變,編輯、作者、讀者含納漢文社群各世代,內容從漢詩、傳統漢文、中國話文創作的新文學盡皆包含。其編輯群的演變為:一、《風月》時期:台北大稻埕傳統文人組織“風月俱樂部”,每月逢三、六、九發行《風月》,與《台日》漢文欄、《台灣詩報》成員重疊。為傳統文人系統,內容除漢詩外,多為傳統漢文、藝妲風月寫真等內容。二、《風月報》時期:為1937年報刊漢文欄廢禁後台灣唯一發行的漢文刊物。初期編輯與《風月》相仿,至1937年10月徐坤泉接任主編后,雜誌風格朝新文學、通俗文學靠攏,但同時保存了漢詩欄位。后吳漫沙承繼編輯風格。三、《南方》時期:1941年順應日本國策改名,刊物瀰漫漢文報國與中國白話文學習熱潮,朝國家意識型態傾斜。並爆發最後一次新舊文學論戰。
此刊物在1937年未遭禁刊,除因通俗文學取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刊物積極配合國策,成為民間協力“官方同文主義”的生產者。統治者一方面藉禁廢報刊漢文欄,使台灣知識份子在公共論壇的言論消音;另方面藉由允許《風月報》、《南方》的發行,獨佔台灣漢文閱讀人口,既疏導了部分的漢文閱讀人口閱讀需求壓力,更能積極的管制漢文社群的公共言論,使其朝協力國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