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喜蓮
牒喜蓮
牒喜蓮,是英國籍香港人。創辦了著名香港英華女學校。1930年3月,牒喜蓮病逝。以後,該校以每年3月為“校祖日”。
目錄
牒喜蓮:(公元?~1930年待考),女;英國籍香港人。著名香港英華女學校創始人。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倫敦傳道會會使牒喜蓮在香港設立了“女子書塾”,其為英華女學校的前身,時在香港灣仔道。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牒喜蓮以教化女子為由,欲擴為寄宿學校,開始考慮遷校。之後提請倫敦傳道會以美景地為新校,即今校址。
牒喜蓮為新校址奔波了七年以籌措,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月,校舍竣工。初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其“英華”之名出自同辦的英華書院。初有學生三十四人,多寄宿於校內。同時舉辦師資培訓班。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幼兒園,為香港華人幼學之始。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中學部,附三年制之師訓班,學校校長由樂慕潔擔任。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英華高等女學堂改名為英華女學校,由樂慕潔接任校長。
英華女學校的英文中學部早於中學部,不久又停辦。后以香港大學開始收錄女生而恢復了英文中學部。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開始以英語授業,八年後的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有女學生為大學所錄取。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樂慕潔因母病返回英國,師資培訓班停辦。英華女學校由夏靜怡繼任校長,她邀請倫敦傳道會代表來港,以備擴展學校。后擴校之事因省港工人大罷工頗有波折,歷十餘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完成擴建工程。從此英華女學校乃去私塾之風。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3月,英華女學校的創始人牒喜蓮病逝。以後,該校以每年3月為“校祖日”。牒喜蓮留下的著名英華女學校校訓為:“寸陰是惜”。
註: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10月復校,當時僅有學生九十二人。代理校長蕭覺真在被囚期間飽受折磨,因此返回英國休養,由單靈賜代理校長。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蕭覺真返校政委正式校長。翌年學生后考會考,時已有學生五百餘人。當時英華女學校已經創校有五十年,以校舍陳舊,兼歷戰禍,乃拆卸重建。三年而成,時任香港總督的葛量洪主持開幕。費用五十餘萬,官資各半。時有學生九百餘。
到了1949年,英華女學校始有學生會。
1962年,港英當局以戰後人口激增為由,請英華女學校專辦中學。六年後,英華女學校停辦小學。
1965年,英華女學校建十二層校舍,耗資四百萬,官資過半,二年而成。同年蕭覺真校長離任回英國,校長由鄭美蓮出任。當年英華女學校開始收錄男生,至1980年後停止招收男生。
1972年起,由周馬佩堅出任校長,為第一位中國籍華人校長。此後,英華女學校皆由中國籍華人執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