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腸道寄生蟲病的結果 展開

腸道寄生蟲病

腸道寄生蟲病

腸道寄生蟲病是常見的寄生蟲感染性疾病。我國現有土源性腸道寄生蟲病患者約1.29億人,感染率為19.56%,較1990年下降了63.65%。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來源和方式的多樣化,食源性腸道寄生蟲感染有擴大趨勢。腸道寄生蟲感染後會通過掠奪營養、機械性損傷等對人體造成直接損害,還可以產生毒性物質和抗原,引發機體出現免疫病理反應,從而造成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損傷。腸道寄生蟲病根據寄生蟲感染種類、部位不同,出現的癥狀存在一定差異。多數可表現為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腸道寄生蟲病的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驅蟲藥物治療和併發症的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膽道蛔蟲症、腸梗阻、貧血、脫水、急性闌尾炎、急性腹膜炎、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腸道寄生蟲病經過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對於出現嚴重併發症者,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感染科、消化內科或內科、小兒內科或兒科、急診科

病因


● 腸道寄生蟲病是由於感染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蟲類引起。按傳播方式分類,可分為土源性寄生蟲、食源性寄生蟲和水源性寄生蟲三類。感染寄生蟲的人或家畜是本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是接觸或攝食受污染的水、土壤、蔬菜、瓜果、餐具等。本病人群普遍易感。

土源性寄生蟲

● 蛔蟲。
● 鞭蟲。
● 鉤蟲。
● 蟯蟲等。

食源性寄生蟲

● 旋毛蟲。
● 華支睾吸蟲。
● 豬帶絛蟲。
● 牛帶絛蟲。
● 布氏薑片吸蟲等。

水源性寄生蟲

● 溶組織內阿米巴。
● 藍氏賈第鞭毛蟲。
● 纖毛蟲。
● 隱孢子蟲等。

癥狀


● 腸道寄生蟲病根據寄生蟲感染種類、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存在一定差異。

蛔蟲病

● 輕者可無癥狀。
● 食欲不振。
● 腹瀉。
● 便秘。
● 上腹部或臍周疼痛。

鉤蟲病

● 乏力。
● 頭暈。
● 發熱。
● 咳嗽。
● 痰中帶血。
● 噁心。
● 嘔吐。
● 食慾減退。

蟯蟲病

● 肛門和會陰部皮膚強烈瘙癢。
● 睡眠不安。
● 噁心。
● 嘔吐。
● 腹痛。
● 腹瀉。
● 食慾下降。
● 焦慮不安。
● 注意力不集中。
● 易激動。

絛蟲病

● 糞便中出現白色帶狀節片。
● 上腹部或臍周疼痛。
● 噁心。
● 嘔吐。
● 腹瀉。
● 失眠。
● 磨牙。
● 暈厥。
● 肛門瘙癢。

薑片蟲病

● 輕者多無癥狀。
● 食慾下降。
● 噁心。
● 嘔吐。
● 腹瀉。
● 乏力。
● 精神萎靡。
● 睡眠不好。
● 磨牙。
● 抽搐。

華支睾吸蟲病

● 輕者可無癥狀。
● 中上腹或右上腹痛。
● 腹瀉。
● 食慾減退。
● 寒戰。
● 高熱。
● 頭暈。
● 消瘦。
● 水腫。
● 乏力。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

● 部分患者可無癥狀。
● 急性期典型癥狀為嚴重腹瀉。
● 噁心。
● 嘔吐。
● 腹脹。
● 腹痛。
● 慢性期典型癥狀為反覆發作或持續稀便。
● 消瘦。
● 發育障礙。

旋毛蟲病

● 早期為水樣腹瀉、腹痛、噁心。
● 後期為畏寒、發熱、水腫。
● 突出癥狀為全身肌肉劇烈疼痛、腫脹,以腓腸肌為甚。
● 嚴重者有咀嚼、吞咽困難、聲音嘶啞。

檢查


● 確診腸道寄生蟲病的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病原體檢查、免疫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內鏡檢查等。

血常規

● 檢查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等,對診斷腸道寄生蟲病有輔助作用。

病原體檢查

● 絛蟲妊娠節片檢查:可以鑒別絛蟲種類。
● 肛門刮取污物鏡檢:包括透明膠紙黏卵法、棉簽拭子法、肛門檢查成蟲,可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存在蟯蟲蟲卵。
● 糞便塗片檢查:在糞便塗片中找到寄生蟲卵、滋養體或成蟲等,可診斷腸道寄生蟲病。
● 糞便塗片或漂浮法:查找鉤蟲蟲卵。
● 膽汁或十二指腸液檢查:查找華支睾吸蟲蟲卵。
● 腓腸肌或三角肌壓片:查找旋毛蟲梭形包囊和活動幼蟲。
● 嘔吐物檢查:嘔吐物中查找薑片蟲、蛔蟲成蟲。

免疫學檢查

●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糞便或血清中寄生蟲的特異性抗體,有助於診斷。
● 皮內試驗、環狀沉澱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或乳膠凝集試驗:用於檢測絛蟲抗體。

分子生物學檢查

● 聚合酶鏈反應:可擴增糞便中蟲卵或蟲體的特異性DNA序列,用於檢測人體內的豬或牛帶絛蟲成蟲、藍氏賈第鞭毛蟲、溶組織內阿米巴等,具有高效、快速、特異性高的特點。

內鏡檢查

● 胃腸鏡檢查可檢測十二指腸、盲腸等部位活的鉤蟲蟲體,以及腸道內的華支睾吸蟲蟲卵、阿米巴原蟲等。

診斷


● 結合病史、癥狀、血常規、病原體檢查、免疫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內鏡檢查等結果,醫生可以確診腸道寄生蟲病。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存在不潔飲食、接觸污染水源或土壤、生食海鮮或“米豬肉”等流行病史。
● 出現相應腸道寄生蟲感染的癥狀。
● 血常規可顯示為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白細胞升高、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
● 病原體檢查找到相應的寄生蟲蟲卵、包囊或滋養體。
● 免疫學檢查顯示相應的寄生蟲特異性抗原或抗體陽性。
● 分子生物學檢查顯示相應寄生蟲特異性DNA序列。
● 胃腸鏡檢查顯示相應寄生蟲蟲體或蟲卵。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單純性消化不良、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可出現與腸道寄生蟲病類似的癥狀。出現這些癥狀后,應及早就診,由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醫生一般通過血常規、血生化、病原體檢查、免疫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內鏡檢查、腹部B超、腹部CT等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腸道寄生蟲病的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驅蟲治療和併發症的治療。

支持治療

● 對於出現貧血、營養不良、肝硬化等病情較重者,需先給予營養支持、糾正貧血、保護肝臟等支持治療,如補液、補充高蛋白飲食、給予足量鐵劑、維生素,必要時輸血等。
● 對於繼發或合併細菌感染者,需根據葯敏試驗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

驅蟲藥物治療

● 在明確腸道寄生蟲種類后,選擇相應的驅蟲藥物進行治療。
● 應選擇正規醫院進行徹底的驅蟲治療。
● 孕婦不宜服用驅蟲藥物。
● 必須在醫生指導之下使用驅蟲藥物治療。

併發症的治療

● 針對併發症進行相應的治療,包括營養支持、解痙止痛、抗感染、止血等。
● 出現嚴重併發症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危害


● 腸道寄生蟲病可引起患者反覆出現噁心、嘔吐、乏力、腹痛、腹瀉、肛周奇癢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 腸道寄生蟲病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膽道蛔蟲症、腸梗阻、貧血、脫水、急性闌尾炎、急性腹膜炎、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預后


● 腸道寄生蟲病經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對於部分出現嚴重併發症、病情較重未及時治療者,治療效果較差,預后不良。

預防


●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食物、食品生熟分開、瓜果要洗凈。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隨地大小便;去除吃手指、咬指甲的習慣。
● 定期清洗玩具,或用0.05%的碘液擦洗玩具。
● 加強糞便無害化處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禁止用糞便餵魚。
● 在田裡勞作時需穿鞋,下水勞動需穿膠鞋(靴)、戴橡膠手套。
● 加強水源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 牲畜要圈養,圈和人糞坑隔開。
● 托幼機構、學校需定期檢查兒童糞便,及早發現、治療寄生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