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蟲

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毒蛇名

蝮蟲又稱反鼻蟲,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毒蛇名。蝮蟲的顏色像綬文,鼻上有針,大的蝮蟲重達一百多斤。出自《山海經》。

蝮蟲又被稱為蝮蛇。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怪物,屈原在《離騷·大招》的招魂詞中,就呼喚靈魂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有千里炎火、蝮蛇和其他一些可怕的動物蔓延。

出處


蝮蟲
蝮蟲
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郭璞·註:“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蝮蟲,紅白相間的顏色,鼻子上有刺鉤,大的蝮蟲重達百多斤,又叫反鼻蟲)
這裡的蝮蟲即是虺,上古傳說中的一種毒蛇,雄性的虺有九個頭。
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類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維虺維蛇。――《詩·小雅·斯干》
虺,蝰地。――《廣雅》
雄虺九首。――《楚辭·天問》

解釋


蝮蟲
蝮蟲
〈古〉傳說中的毒蛇:雄~九首(首:頭)。
~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
為~弗摧,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后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