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草地曲棍球的結果 展開

草地曲棍球

競技類體育活動

曲棍球,是在長方形草皮上,各隊通過集體配合,用帶彎頭的曲棍擊硬球射門得分的對抗性小型球類運動。由於它一般在草地上進行,故又名“草地曲棍球”。

曲棍球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波斯,後傳入希臘,19世紀下半葉,現代曲棍球始於英國,1861年,第一個曲棍球俱樂部成立。1875年,有了第一版的比賽規則。1908年,曲棍球運動正式列入第四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

曲棍球的最高組織機構為國際曲棍球聯合會,1924年成立於法國巴黎,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后遷入瑞士洛桑。國內的最高組織機構為中國曲棍球協會。成立於1981年5月11日。

項目歷史


據歷史學家考證,約公元前2000年,波斯即有用棍擊球的運動。后經希臘傳入雅典,一座由泰米斯托柯斯(公元前514年-前449年)建造的建築物牆壁上有6個青年參加類似曲棍球比賽的一幅浮雕,展示出雙方隊員在比賽中爭球的情景,在埃及金字塔上,也雕有曲棍球運動的圖像和痕迹。
中世紀時法蘭西人稱這種運動為“霍凱”(HOC-QUET),意為牧羊人所執曲棍,後傳入英國遂稱曲棍球(HOCKEY)。
19世紀下半葉,現代曲棍球幾乎與現代足球同時起源於英國。
1861年,第一個曲棍球俱樂部成立。
1875年,第一個曲棍球協會在倫敦成立,制定了最新的比賽規則(當時規定在距最近的球門柱13.716米以外不得射門,因而劃出了個射門半圓區)。
1883年,溫布爾頓俱樂部成立,劃出了比賽場地各區的界線,並開始使用線纏的球和白蠟球棍。
1886年,此項運動在英國被廣泛推廣並普及,使曲棍球運動得到蓬勃發展並傳入歐洲大陸,以後又被介紹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英聯邦各國。
1887年,女子曲棍球運動項目在英國倫敦開始設立。
1895年,英國首先舉行了男子曲棍球比賽。
1901年,英國的阿魯爾比把曲棍球介紹到美國,此後成為美國女子相當普及的戶外運動項目。
1908年,曲棍球運動正式列入第四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
1924年,國際曲棍球聯合會在巴黎成立了,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為世界曲棍球的最高領導機構,會員協會有100多個。
1927年,國際女子曲棍球聯合會宣告成立。
1949年,舉行了第一屆女子草地曲棍球杯賽。由於種種原因,女子曲棍球聯合會和國際曲棍球聯合會一直未能取得統一,兩個組織各自舉行世界冠軍賽和其它國際比賽。國際奧委會為了使女子曲棍球列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願意協助雙方建立統一組織,終於在1975年實現了這一目的。
1980年,女子曲棍球被列為第二十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首次比賽的冠軍被辛巴威奪得。女子比賽規則也經多次修改後,與男子比賽規則相同。
中國的曲棍球運動起步較晚,但是中國女子曲棍球隊進步較快。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獲得第五名,2002年獲得冠軍杯冠軍,第14屆亞運會冠軍,第10屆世界盃第三名,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第四名。
2005年初,國際曲聯遷入瑞士洛桑新建成的總部大樓。

硬體條件


場地
曲棍球場地為綠色的人造草場。長和寬分別為91.4米(100碼)和55米(60碼),按比賽場地示意圖清楚地劃線,以白色為宜。長邊和寬邊分別被稱為邊線和端線;每條端線的中間設有一個球門。場內主要標誌線有:射門弧、22.9米線(25碼線)、中線、點球點等。
球門
球門位於端線的中間。立柱和橫樑為白色、長方形,寬51毫米。厚75毫米;兩根球門立柱的內距為3.66米;球門立柱必須置於球門線外的標誌線上,正面與球門線外沿相接;橫樑固定於立柱上,距地面的內距為2.14米;立柱的高度不超過橫樑;橫樑的寬度不超過立柱;球門在橫樑處的深度不得少於0.91米,在地面處的深度不得少於1.22米。側擋板置於地面上,與端線成直角,固定於立柱的背面,與后擋板的兩端相接,厚度不超過立柱的寬度;內側漆成深色。后擋板置於地面上,與側擋板的兩個後端相接;內側漆成深色。擋網接在立柱和橫樑的背面,與后擋板和側擋板的背面相接,掛鉤間隔不超過150毫米;擋網的安放必須保證球不會從擋網與立柱、橫樑、側擋板或后擋板之間漏出;擋網不宜過緊,以防球從擋網上彈回;網眼不大於45毫米。
標誌旗杆
標誌旗杆置於場地的各角;高1.20-1.50米;必須保證運動員的安全;如果是不能折斷的,應置於彈簧座上;必須有標誌旗,標誌旗的長和寬不超過300毫米。
球應是堅硬的圓球體,比賽選用塑膠球,表面光滑,但允許有接縫或凹痕,顏色為白色或商定的其他顏色。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後期人造草地球場的出現為防水而採用的。球的質量為156-163克,周長為22.4-23.5厘米。
球棍
球棍選用高強度工程塑料或木質材料製成。棍頭部分比較堅硬,具有一定的彈性。球棍的一側為平面,另一側為凸面,規則規定只能用平面一側接觸球。球棍的質量不得超過737克,由隊員自己選用,長度一般不超過1米;包括外表的纏裹物,球棍應能通過內徑為5.10厘米的球棍檢查環。
服裝
上場隊員不得穿有鐵釘的鞋或佩戴對其他隊員可能造成危險的物品,必須戴護腿板。守門員應佩戴頭盔、護腳、護腿、護身、護手以及保護上臂和肘部的護具。
守門員應在護身外穿著顏色有別於本隊及對方隊員的上裝;除非在主罰點球(不是防守點球)時,否則必須佩戴保護性能良好的頭盔;保護性能良好的頭盔:規則委員會極力主張守門員佩帶頭盔,為整個面部提供固定的保護,並能遮蓋整個頭部。
下列護具只准守門員使用:護身、護腿、護腳、護手以及保護大腿、上臂和肘部的器具。
(1)護腿、護腳和護手:不得有堅硬的邊緣或突出物。
(2)護腿:戴在守門員腿上時,最大寬度為300毫米。
(3)護手:正面朝上平放時,最大寬度為228毫米,從底部到頂端的最大長度為355毫米。不得有使守門員不握球棍時球棍仍能連在護手上的附加物。
(4)不得在允許的器具外穿戴附加的服裝或器具,或穿戴使身體或保護區域人為增大的服裝或器具。
草地曲棍球
草地曲棍球

比賽規則


人員安排
比賽隊
比賽在兩隊之間進行,同一時間內每隊上場比賽的隊員不多於11人。在整場比賽過程中,每隊可替換的人數沒有限制。比賽分四節進行,各15分鐘,第一、二節和第三、四節之間各休息2分鐘,第二、三節之間休息5分鐘。第三節開始前交換開球權。
替換隊員
除判罰短角球以外,任何時候均可替換隊員。判罰短角球時。只允許守方替換受傷或被罰黃牌或紅牌的守門員;同一時間內替換隊員的人數沒有限制,任何隊員替換上場或被替換下場的次數也沒有限制;同隊的一名隊員離開場地后,另一名隊員方可進入場地;除替換守門員外,替換隊員時不停止計時;受罰下場的隊員在受罰期間不得由他人替換;受罰下場的隊員在受罰結束后即可由他人替換,而不必首先返回場地;替換隊員時,應在場地邊靠近中線處或裁判員賽前規定的區域內進出場地。
具體細則
得分
進攻隊員只有在射門弧內觸球后,球的整體從球門橫樑下越過球門線的得分方為有效。每射入對方球門一球得1分,以雙方最後得分多少判定勝負。
短角球
短角球是指防守隊員在本方22.9米線內有意犯規或在射門弧內無意犯規,被裁判員判罰短角球。防守一方只允許5名隊員(包括守門員在內)站在球門內、外的端線后,對短角球進行防守。而攻方沒有人員的限制,除發球隊員外其餘全部站在射門弧外,當球被發出后雙方隊員才能進入射門弧。
點球
發生下述犯規行為判罰點球:防守隊員在弧內故意犯規,以阻止對方的進球,或使對方喪失實際的或可能的控球權;防守隊員在弧內無意犯規,但因此阻止了對方可能的進球:防守隊員防守短角球時連續數次提前沖離端線。
高球
除射門外,不得故意將球擊起。包括罰自由球在內,在任何地點擊球時無意將球打起,除非危險或可能會導致危險,否則不視為犯規。故意挑高球,使其直接落入弧內;並不是禁止所有落入弧內的高球。對落地后彈入弧內的球或短距離運行后落入弧內的球,必須完全依運動員的意圖和球的危險性加以判斷。在接落地高球的對方隊員觸到球並使球落地前,進入該隊員5米的範圍內;向其他隊員身上打起高球。
爭球
1.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應通過爭球恢複比賽:比賽進行之中必須更換比賽用球;雙方同時犯規;在沒有犯規的情況下,因受傷或其他原因而暫停比賽。
2.爭球方法:由裁判員決定爭球地點,但爭球地點不得位於距端線14.63米的區域內:雙方各出一名隊員爭球,兩人身體右側對著本方的端線,面對面站立;球置於兩人之間的地面上;兩人先用球棍輕敲球右側的地面,然後在球的上方用球棍的正面輕敲對方的球棍。交替進行三次后,經其中任何一人觸球,即進入比賽狀態;在球未被觸到之前,其他隊員應離球5米以外。
比賽行為
運動員不得將球棍舉到其他隊員的頭部上方;不得接觸、控制或干擾對方隊員的身體、球棍或服裝;不得用球棍的背面打球;不得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停球、踢球、推球、揀球、拋球或持球。

重要賽事


曲棍球世界錦標賽:作為世界錦標賽預選賽的洲際國家隊杯賽(4年一次);歐洲男子、女子和青年錦標賽(4年一次);歐洲冠軍杯賽(每年舉行)。此外,受國際曲聯監督的還有亞洲、北美和南美洲冠軍賽以及歐洲曲棍球聯賽。
奧運會曲棍球比賽:曲棍球是奧運會的傳統比賽項目,始於1908年第4屆倫敦奧運會。女子曲棍球在1980年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才開始增設。奧運會曲棍球比賽男女各12個隊參加。自動入選的有東道主、上屆奧運會冠軍、上屆世界盃冠軍和五大洲的冠軍共8支隊,每四年舉辦一次。
曲棍球冠軍杯賽:男子曲棍球冠軍杯賽20世紀80年代初由巴基斯坦倡議舉辦。開始每年一屆后改為每兩年舉辦一屆;女子曲棍球冠軍杯賽於1987年舉辦第一屆,之後的冠軍杯賽將安排在奧運會和世界盃賽的后一年舉行。這項賽事雖說與奧運會或世界盃賽的參賽資格無關,就重要性來說尚不如洲際杯賽,但由於只有世界盃賽的前6名參加比賽,因此,可以說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賽。
曲棍球洲際杯賽事:曲棍球洲際杯賽安排在世界盃賽的前一年舉行,它實際上是世界盃的預賽,因而也是奧運會預賽的資格賽。參加洲際杯賽的12個隊分別是東道主、上屆世界盃賽的后4名(女子后6名)和洲際杯預賽出線的7個隊(女子5個隊)。洲際杯預賽在洲際杯前一年舉行。男子分洲進行。女子則跨洲組織國際比賽,由國際曲聯根據報名隊數和各隊水平決定參賽隊。
亞洲杯曲棍球賽事:亞洲杯賽是亞洲曲壇僅次於亞運會的比賽,從1985年起,每4年舉辦一屆,安排在亞運會前一年舉行。

組織機構


國際曲棍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HockeyFederation,FIH)國際曲棍球聯合會簡稱國際曲聯,1924年1月7日成立於巴黎,創辦國有奧地利、比利時、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士。1927年,由澳大利亞、丹麥、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南非、美國和威爾士共同發起成立了國際女子曲棍球聯合會。1982年,這兩個組織合併為國際曲棍球聯合會。國際曲聯的任務是督促會員遵守業餘原則,確定比賽規則,監督室內外正式曲棍球比賽;舉辦國際大型比賽(包括奧運會);核審比賽成績等,總部設在布魯塞爾(2005年,遷入瑞士洛桑)。全體代表大會是國際曲聯的最高權力機構,每2年召開一屆。
亞洲曲棍球聯合會:成立於1962年。總部設在巴基斯坦拉合爾。該會舉辦的比賽有亞洲曲棍球錦標賽和亞洲青年曲棍球錦標賽。中國曲棍球協會1980年加人亞洲曲棍球聯合會為會員。
中國曲棍球協會:簡稱“中國曲協”,於1981年5月11日成立。工作目標是根據國家的體育方針政策和有關法規以及國際曲棍球聯合會的有關規定、統一組織,協調全國曲棍球運動的發展,推動群眾性普及活動和提高技術水平,促進亞洲和世界曲棍球運動的發展。

代表人物


尹玉峰:中國曲棍球運動開拓者之一。蒙古人1972年起在旗體委工作。1975年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曲棍球隊,並赴巴基斯坦考察。1978年出任第一個曲棍球國家隊主教練。尹玉峰所帶的內蒙古曲棍球隊1978-1983年6次獲全國冠軍。1981年成為國際曲聯國際B級裁判,1985年破格晉陞國際A級裁判。曾兩次擔任世界青年錦標賽、一次亞運會、1984年世界盃賽裁判。
昌德:印度曲棍球運動員,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球星,1928、1932、1936年接連獲奧運會3枚金牌。
艾倫:印度曲棍球運動員。1928、1932、1936年奧運會共獲3枚金牌。他是歷來優秀的守門員,1928年奧運會比賽中未失一球,1932、1936年兩屆奧運會上也僅被對方破門3次。

相關術語


干擾球棍(stickchecking),曲棍球運動術語。指比賽中,隊員用球棍鉤扣、推壓、擊打或用手抓住對方隊員球棍,以致於影響和干擾對方進行正常的球,稱為“干擾球棍”。
開球(bully,faceoff),比賽過程中,每半場開始或每進一球后,均需“開球”。開球時,球須靜止放在場地中間,由開球一方的隊員做一個向後傳球動作。此時雙方其他隊員均須站在本方半場內,並與球保持至少4.57米的距離。
運球(thedribble),曲棍球技術名詞,是擊球基本技術的1種。指利用手腕和手臂的自然擺動力量,連續不斷地輕輕拍擊、撥弄和推球,使球向前運行。
自由球(freehit),曲棍球運動術語。隊員在本方射門區以外犯規,一般均判罰自由球。罰球時,應將球靜止地放在犯規點,由主罰隊員擊球或沿地面推球,不準鏟擊球、推挑低半球和挑高球。其他隊員均應離球至少4.57米以遠。主罰隊員將球擊出后,在未經其他隊員觸及前,不得再擊球和接近再次擊球的距離以內。在男子比賽中,如攻方隊員在守方14.63米線以內為犯規,則守方可在垂直球門線穿過犯規地點的14.63米線上任意一點執行。在女子比賽中,攻方如在守方的射門區內犯規,則守方可在射門區內任何一點上執行。
點球(Penaltyspot),曲棍球運動術語。指防守隊員在本方射門區內犯規,其行為為阻止對方射門得分時,判罰“點球”。球須靜止地放在離球門6.40米的罰球點上。除守方守門員和攻方主罰隊員外,其他隊員均應站到守方23米線外。允許主罰隊員向前跨一步,用推球、挑撥球或排球射門。守門員在對方球未擊出前,任何一腳不得離開球門線,救球時不得舉棍超肩擋球。
短角球(penaltycorner,shortcorner),曲棍球運動術語。指防守隊員在防守時,故意將球擊出本方球門線,或在本方23米線內故意犯規、本方射門區內犯規時,對守方的一種判罰。罰球時,將球靜止地放在離守方球門柱9.14米處的球門線上,守方最多有6名隊員站在本方球門線外,其餘隊員站在中線外。攻方除1名擊罰球的隊員外,其餘隊員均必須站在射門區外,直到球被罰出。如罰出的球未被守方隊員觸及,攻方必須先停球,然後射門;如採用手停球,則須待球靜止停在地上后射門,否則無效。
長角球(longcorner),曲棍球運動術語。指守方隊員在本方23米線內,無意地將球碰出本方球門線時,由對方一名隊員將球放置在距角旗4.57米以內的球門線或邊線上,將球擊入場內。擊球方法與近角球相似。
侵人(personalfoul),曲棍球運動術語。指比賽中,撞、絆、推、踢、拉、打對方隊員,稱為“侵人”。如在本方射門區以外侵人犯規,判罰自由球;在本方射門區以內侵人犯規,則判罰近角球或點球。
揮擊球(crosshit),曲棍球運動技術名詞。指運動員利用手臂和腰部力量,由後向前揮棍將球擊出的方法。其特點是力量大、球速快、運行距離長。多用於較長距離的傳球、擊14.63米球和射門。
室內運動(indoorhockey),1950年,聯邦德國出現將室外曲棍球改在室內進行的球類運動,稱“室內曲棍球”。場地長37—47米,寬123米;球門寬3米;雙方各出6人;所用曲棍與室外相似。但一些規則有更動,只許推擊球、無遠角球、無越位等。
推球(pushstroke),曲棍球運動術語。指擊球時,球棍置於球的後方,緊靠著球,利用棍柄的頂端將球推送出去的一種基本擊球方法,多用於短距離的傳球,具有準確性高的特點。是後衛傳球給前衛或前鋒、前衛傳球給前鋒的常用手段。
推擊球(flick),曲棍球運動術語。擊球動作與推球相似,擊球時兩臂與身體重心向前移動,同時利用手腕動作猛推和抖動,使棍面向上傾斜,推擊球的下半部分,使球彈離地面平飛。推擊球常用於射門。
推球人界(push-in),曲棍球運動術語。指一方隊員將球越出邊線時,則應由對方一名隊員在出界的邊線外,將靜止的球用球棍沿地面推人或輕敲入場內,球入場繼續比賽。在球未經其他隊員接觸,該推球入界隊員不得再次擊球,也不得進入擊球範圍內。推球入界時,其他任何隊員(含球棍),均須離球至少4.57米。
鏟擊球(scoop),曲棍球運動術語。擊球基本技術的一種。指運用手腕力量,使球棍的頭部抽擊或撞擊球體,將球擊打離地面運動的一種擊球技術。常用於傳球和射門。
球門球(goalball),曲棍球運動術語。當攻方隊員將球擊出端線,或守方隊員在後場線外故意地將球擊出端線,由守方隊員在正對球出界處的14.63米線上擊球,重新開始比賽。擊球門球時,除出球隊員外,雙方其他隊員均必須離球至少4.57米。
接球(helding),曲棍球運動術語。可分為雙手執棍接球、單手遠伸停接球、翻棍接球和手停接球等。常用於傍球和對球的控制。
超肩(Stick),曲棍球運動術語。指比賽中,隊員在停球或擊球時,將球棍的任一部分舉起超過房的同等高度,均為“超肩”。如在本方射門區以外超肩犯規,判罰自由球;在本有射門區以內超肩犯規,則判罰近角球。
守門員踢球(kickseve),曲棍球運動名詞。指守門員在球門區內利用兩腿劈叉、彎、曲、轉向,以及用腳擋住對方的射門的各種動作稱為守門員踢球。1958年第3屆亞運會上,男子曲棍球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后歷屆亞運會均設此項目。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上,巴基斯坦隊共獲得七次男子冠軍,印度和韓國也各獲一次冠軍。l982年第9屆亞運會上,女子曲棍球始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印度隊奪得冠軍。
阻礙(checking,曲棍球運動術語。指比賽中,隊員以身體或球棍插入對手與球之間擊球,或在持球時將身體置於對手與球之間,以阻礙對手搶球,以及阻礙對手使同伴擊球、得球,均稱為“阻礙”。
中國奧運會成績
年份舉辦地男曲名次女曲名次
2000悉尼-第五名
2004雅典-第四名
2008北京第十一名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