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棠

參加兩彈一星研製

陳喜棠,又名章元,1931年5月出生於雲安區富林鎮雲利村,三歲喪父,與母親盧氏相依為命,幼時即隨外祖母家生活。陳喜棠學習聰明,記性好,表達能力強。讀小學時,他隨老師讀兩遍,便能過目不忘。1944年考入雲浮中學讀初中,隨後轉學肇慶中學,一直當學生會主席。有一年放假回家,他隨村民到鄰村河邦圩聽群眾宣傳大會,適逢主持人是他認識的在雲浮師範讀書的同鄉,臨時邀請他在大會上補充幾句,陳喜棠站到主席台上即席發表演說,博得鄉親們陣陣掌聲,曾聽過他作報告的老人至今仍記憶猶新。又有一年,村中一子弟名禮鼎,讀書欠努力,欲棄學,禮鼎母親便找到陳喜棠,求他冒名禮鼎到新興縣天堂應試,結果在應試同學中獲第一名。1950年陳喜棠中學畢業,考上了國立東北大學,其攻讀水利系的叔父榮桂與他上下屆。遠在異鄉,叔侄同讀一學校,在村中一時被傳為佳話。

神秘赴基地工作


1954年大學畢業,陳喜棠經學校推薦,由中央人事部和中央文教部分配在北京工作,不久,國防科工委成立智囊團,陳喜棠被聘任為專家。一天,陳喜棠被領導突然找去談話,說他被中央組織部“點將”,工作單位是774號,報到地點在774號基地。陳喜棠意氣風發,與一批來自全國高校的精英秘密赴基地。可基地條件十分惡劣,到處是光禿禿的石頭山和寸草不生的鹽鹼地,風沙吹過,加上劇烈的高原反應,令他強壯的身體也一度支撐不住。因為工作絕密,連母親、妻子、兒女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幹什麼,同事之間也從不討論工作外的事,更不能與不是同組織的同事談論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是寢室——食堂——實驗室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偶爾能看上一場電影,就是最大的樂趣了。回想起這段崢嶸歲月,陳老深有感觸地說:“能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自己的榮幸,但我也實在太平凡了,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我個人的力量非常微薄,微不足道。”

一段被冤屈的歷史


四季變化沒有給陳老帶來什麼影響,但文革政治風雲卻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1968年陳喜棠在第四機械工業部某兵工廠任總工程師,正帶研究生承擔一項科研任務。但一夜之間他卻變成了剝削農民的地主。從北京遣送回雲浮老家,向群眾認罪。他住在大隊部,上午打掃周圍衛生,有時到農場除草,鄉親們都不敢接近他和他說話。但有一天深夜竟有人偷偷走到他窗前說:“喜棠,你無罪,不要害怕,你不是地主,自小離家又沒有收過租,哪裡是地主?”也有人白天借故掃地走近他面前說他坦白得好,改造得好,鄉親們不會傷害他。原來上級也有政策規定,對他只准文斗不能武鬥,他就把檢討材料據理分析,寫成厚厚的像一本書,批鬥時就按章照讀,因為太長,往往讀到一半就停下來。批鬥一個月後,他被送到縣城武裝部繼續改造。一位縣領導看到他當時工資每月有86元,比當縣長的還要高,認為不可輕率對待,就加強了防範和保護,特殊招待。1972年他恢復了工作,改革開放后,他帶領科研人員經常出國考察或參加國際大型研討會,曾有國家以優厚待遇挽留他在國外工作生活,他都一一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