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早剝
胎盤早剝
胎盤早剝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國內報道發生率為0.46%~2.1%,國外為1%~2%。發生率的高低與產後是否仔細檢查胎盤有關。發病原因可能與血管病變、機械因素、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等有關。根據病理表現可分為顯性剝離、隱性剝離及混合性剝離3種。產婦發生胎盤剝離可出現突發性、持續性腹痛,有壓痛,伴或不伴陰道出血。治療以糾正休克、及時終止妊娠、防治併發症為主。由於起病急、發展快,處理不當可威脅母兒生命。可合併或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產後出血、急性腎衰竭、胎兒宮內死亡、羊水栓塞等。預后與很多因素有關,總體來說早期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產科或婦產科
● 胎盤早剝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胎盤血管病變,常見於慢性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 劇烈運動、外傷、外倒轉術、臍帶過短或繞頸、羊水過多破膜時流出過快等都可導致胎盤早剝。
● 妊娠晚期或臨產後,孕婦長時期仰卧位發生仰卧位低血壓綜合征時。
● 高齡孕婦、經產婦、多胎易發生胎盤早剝。
● 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及、吸食可卡因、濫用藥物等。
● 胎盤位於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部位。
● 孕婦宮內感染、有血栓形成傾向。
● 孕婦有胎盤早剝史。
●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胎盤早剝可分為0-3級。
● 0級:分娩后回顧性產後診斷。
● Ⅰ級:無胎兒窘迫徵象,可出現陰道流血,子宮軟,伴輕度腹痛或無腹痛。
● Ⅱ級:胎兒窘迫或胎死宮內。
● Ⅲ級:產婦出現休克癥狀,伴或不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 診斷胎盤早剝主要依據超聲檢查。
● 超聲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胎盤的部位及胎盤早剝的類型及早剝部位,同時可明確胎兒大小及存活情況。
● 電子胎心監護
● ● 主要是為了了解胎兒在宮內的情況,可輔助診斷。
● 實驗室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貧血程度及凝血功能,對診斷和治療有很大的意義。
● 醫生診斷胎盤早剝主要依據癥狀、體征、超聲檢查和電子胎心監護來確診的。
● 典型臨床表現是陰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宮壓痛。
● 早期表現通常以陰道出血、腹痛、胎心率異常為首發變化,。陰道出血程度可能與腹痛不成正比。
● 嚴重時子宮呈板狀,胎位觸診不清、壓痛明顯,胎心率改變或消失,甚至出現噁心、嘔吐、出汗、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休克徵象。
● 典型的聲像圖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邊緣不清楚的液性低回聲區即為胎盤后血腫,胎盤異常增厚或胎盤邊緣“圓形”裂開。
● 電子胎心監護可出現胎心基線變異消失、變異減速、晚期減速、正弦波形及胎心率緩慢等。
● 胎盤早剝需要與前置胎盤、先兆子宮破裂等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儘快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體格檢查、超聲檢查和電子胎心監護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並及時治療。
● 胎盤早剝的治療原則為早期識別、積極處理休克、及時終止妊娠、控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減少併發症。
● 對處於休克狀態的危重患者,積極開放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輸新鮮血,若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應測量中心靜脈壓以指導補液量。
● 可根據血紅蛋白量決定輸注血製品類型,包括紅細胞、血漿、血小板、冷沉澱等。
● 連續監測胎心以判斷胎兒宮內情況。
● 陰道分娩:適用於0-1級患者。
● ● Ⅰ級胎盤早剝產婦一般情況較好,出血不多且以顯性出血為主,胎兒在宮內情況良好,已進入臨產宮口開大,估計短時間內能分娩者可經陰道分娩。
● ● 必要時滴注縮宮素縮短第二產程。
● 剖宮產術
● ● 適用於:①I級胎盤早剝,出現胎兒窘迫徵象者。②II級胎盤早剝,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③Ⅲ級胎盤早剝,產婦病情惡化,胎兒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④破膜后產程無進展者。(5)產婦病情急劇加重危及生命時,不論胎兒是否存活,均應立即行剖宮產。
● ● 剖宮產取出胎兒與胎盤后,應立即給予宮縮葯,加強宮縮,減少產後出血。
● ● 若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難以控制的大量出血,應快速輸血、凝血因子,并行子宮切除術。
● 胎盤早剝引起的陰道流血、腹痛等癥狀,可導致孕婦貧血及影響胎兒發育。
● 可合併或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產後出血、急性腎衰竭、胎兒宮內死亡、羊水栓塞等。
● 嚴重者可危及母兒生命。
● 胎盤早剝新生兒還可遺留顯著神經系統發育缺陷等後遺症。
● 胎盤早剝治療后的效果與治療是否及時與恰當、病情輕重、類型、是否有合併症等因素有關。
● 總體來說,早期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 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慢性腎炎、糖尿病孕婦,應加強孕期管理,並積極治療。
● 避免腹部外傷及劇烈運動。
● 孕期前後3個月避免性生活。
● 行外倒轉術糾正胎位時,動作應輕柔。
● 羊膜腔穿刺應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以免誤穿胎盤等。
● [1]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謝幸,苟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