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又稱為地道藥材,是優質中藥材的代名詞,是指藥材質優效佳,這一概念源於生產和中醫臨床實踐,數千年來被無數的中醫臨床實踐所證實,是源於古代的一項辨別優質中藥材質量的獨具特色的綜合標準,也是中藥學中控制藥材質量的一項獨具特色的綜合判別標準,通俗的認為,道地藥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區域內所產的藥材,並且生產較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術和採收加工方法,質優效佳,為中醫臨床所公認。

簡介


● 英文名稱:Authentic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葯料務要真正道地藥材,分兩必要秤准,切不可稍事妄加增減。(《驗方新編·鼓脹經驗十九方》)

名詞解釋


● 特定產地的特定品種,且質量、療效優良的藥材。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指歷史悠久,質地優良,具備產地特色,療效突出的藥材。

道地藥材意義

●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自然地理狀況十分複雜,不同省市所處氣候帶差異較大,南北迥異。因此,不同省市有其獨特的中藥資源,產量大且質地優,所以歷代以來醫藥學家非常重視“道地藥材”。
● 《本草衍義》說:“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古人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發現即使是分佈較廣的藥材,也由於上述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所產,其質量規格也不一樣,道地藥材的品質更加優良,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推崇,因而圍繞一些道地藥材產區,形成了較大的藥材市場,如河北安國、江西樟樹、安徽亳州等,至今仍是全國最大的道地藥材的集散地。

道地藥材產區

● 道地藥材一般針對產地和區域分類匯總。
● ● 例如河南四大懷葯,有山藥、牛膝、地黃、菊花。
● ● 河北安國八大祁葯,菊花、山藥、紫菀、北沙參、薏米、荊芥穗、白芷、天花粉。
● ● 浙江浙八味,杭菊花、杭麥冬、白芍、白朮、玄參、延胡索、溫鬱金、浙貝母。
● ● 雲南滇三七、甘肅岷當歸、廣東陽春砂、吉林撫松參等,都是因該地所產的藥材質量好,療效高,因而常在藥物名稱之前冠以產地之名。
● 道地藥材被確認后,常將地名簡稱與藥名組成道地藥材的複合名稱,如川連、川芎、川貝、雲茯苓、遼細辛、建澤瀉、西秦艽、台烏葯、懷山藥、蘇薄荷、滁菊花等等。
● 隨著中藥市場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道地藥材產區往往不能滿足市場要求,因此,往往也會在其他省份區域進行栽培和種植,也逐步作為其道地產區。例如三七最早也有“田三七”之稱,《本草綱目》中曾記載其“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三七原多生於廣西等地,后隨著雲南文山三七種植規模擴大和品質較優,又有“雲三七”“文三七”之稱。

名詞沿革


● 道地藥材在我國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
● 從《黃帝內經》到唐代《新修本草》,中醫藥著作皆強調藥材道地性,巴豆、巴戟天、蜀椒、秦椒、秦皮、吳茱萸、阿膠在名稱上也具有“道地”色彩。
● 孫思邈著《千金翼方》,按當時行政區劃的“道”來歸納藥材產地,特彆強調“用藥必依土地”,這為後世正式採用“道地藥材”的術語奠定了基礎。
● 至明代,“道地藥材”的專用術語已正式見於本草及文學作品,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一書中,每味藥專列“地”一項,介紹該葯產地,強調道地。全書植物葯916種,有明確道地優劣的佔268種,包括川葯32種、廣葯27種、懷葯8種,其他199種。
● 後世醫藥學家愈發注重藥材的道地性,直至今日。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幀祥,唐德才。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