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會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秦會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區龍鳳山下的釜溪河邊,館址原是清代陝西籍鹽商為聯絡同鄉、聚會議事而修建的同鄉會館,因稱西秦會館,俗稱陝西廟。

西秦會館,座落於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解放路東段的西秦會館,后倚風景秀麗的龍鳳山,前臨曾經繁華熱鬧區,殿閣巍峨,造型奇特。1988年1月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設在館內。

歷史沿革


西秦會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清初,陝籍商人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
為了“款敘鄉情”,並顯示豪華富有,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
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較舊地址拓出十數丈,依山另闢一正殿”,“壯麗倍前”,共佔地3451平方米。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築,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
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築,四周以廊牆及其它建築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有京華的5個大小院落群體。
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

保護措施


文物保護

一九八零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頒定自貢西秦會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近代變遷

解放前,西秦會館作為中華民國自貢市政府的所在地,年久失修,瀕於毀圮。
解放后,這座雄偉的古建築,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手裡。自貢市人民委員會在此辦公期間,對建築作了保護和維修。1959年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遊覽西秦會館時,一再嚀囑,要好好保護起來。
1959年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倡議創建,郭沫若題寫了館名,主要負責收藏、研究、陳列以自貢地區為中心的四川井鹽生產和發展的歷史文物、實物、資料。館藏的中國古代鑽井工具群,保存較完整的傳統鑽井工具群。館藏的井鹽經營契約、賬簿、打井岩口簿等,為研究中國鑽井史、經濟史、經營管理及商業經濟發展等,提供了極其難得的珍貴中料和實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為該館的基本陳列,它全面地展示了從鑽井、采鹵、輸鹵、天然氣開採與利用、製鹽諸方面的發展和演講,以及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中,偉大的創造,無與倫比的技藝;展示了自貢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內涵。

建築特色


建築風格

會館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廳堂,兩側建閣樓和廨房,用廊屋聯接組成若干大小院落,四周以圍牆環繞,形成多層次封閉式的布局。
整個建築群由前至后可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包括正面的武聖宮大門、獻技樓,兩側的賁鼓、金鏞二閣,各建築物間用廊樓相接,與後面的抱廳相望,構成四合院落,中間庭院開闊疏朗;第二單元以參天閣為中心,客廨列居左右,後為中殿,前有抱廳,參天閣兩側配以水池花圃,建築比肩接踵,密中有疏;第三單元包括正殿和兩側的內軒、神庖。整個建築物的高度及體量,由前到后逐漸增加。單體建築內部由幾根大柱承托各種橫樑,組成堅實的框架,上建外觀奇特的複合大屋頂。屋頂造型有歇山式、硬山式、重檐六角攢尖式和重檐廡殿式,重疊、配合使用。其中以武聖宮大門、獻技樓、參天閣和賁鼓閣、金鏞閣最具特色,或歇山屋頂正脊加建一六角攢尖屋頂,或上下重疊有兩個歇山式屋頂,檐脊屋面相連,翼角起翹似飛,挺拔高昂。這種多檐的複合結構,為明清兩代建築中所罕見。

外部結構

西秦會館又名“關帝廟”,坐落於在自貢市自流井區,前臨繁華熱鬧區,后倚風景秀麗的龍鳳山,殿閣巍峨,造型奇特。西秦會館始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落成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後歷時16年,整個建築群佔地3000多平方米,耗銀5萬餘兩,是當時到自貢經營鹽業的陝籍鹽商集資修建的同鄉會館。

內殿結構

西秦會館設計精巧,融合明、清兩代的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風格為一體。建築群在布局上因地制宜,把由整個建築群分成若干建築單位的各個部分合理安排,並沿86米長的地基中軸線建造主要的殿閣廳堂,周圍則用廊、樓、軒、廡以及一些次要的建築環繞和連接,形成了一處有縱深、有立體、有層次的建築群。整個建築群由前至后,層層疊疊,逐漸升高,給人一種層次分明、布局規整有序的感覺。
在造型上也是匠心獨運,將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頂巧妙地組合起來,構成複合型的大屋頂,更增加了建築的雄偉氣魄。
會館的主要建築有武聖宮大門、獻技樓、大觀樓、福海樓、金鏞閣、賁鼓閣等。整個建築群富麗堂皇,造型奇特,奔放騰越,飛檐重閣,寬敞明亮,各具特色。還有氣勢宏偉的大丈夫抱廳、高昂挺拔的參天奎閣以及裝飾華美的中殿和肅穆深邃的正殿。
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

主要展覽


會館建築中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多達數百件,遍及全館,令人目不暇接,尤以石獅、獻技、金鏞,賁鼓等樓閣的雕刻最為突出。大門石獅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捲毛,四爪鋒利,兩獅正身向外扭頭相望,張口作嘶吼狀,頗顯威嚴。獻技、金鏞、賁鼓3處的木雕,集中在長22.3米、寬6.7厘米的木欄上,人物有350多個,疏密得體,刀法明快。此外,額枋、襯枋、挑梁、垂花、欄桿上的木雕,有神話傳說,有歷史故事,有社會生活,戲劇場面,花鳥靜物,均刻藝精湛,維妙維肖,至今清晰可見,是研究清代社會生活、戲曲、歌舞、宗教藝術等珍貴的實物資料。

文物利用

1959年,西秦會館闢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展出中國古代井鹽生產的歷史演變及鑽井、治井、找撈工具等技術,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段,真實地再現了千年鹽都的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