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流

旅遊流

旅遊流是在一個或大或小的區域上,由於旅遊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遊者集體性空間移動現象。

簡介


這個定義比較好地把握住了形成旅遊流的主要矛盾、特徵和形成旅遊流的內在機理,即旅遊流主要指旅遊者的流動,旅遊流的特徵是集體性的空間移動,旅遊流的形成是由於旅遊需求的近似性。
旅遊流的衡量以股為計量單位。一股旅遊流從客源地開始沿一定的方向和路線流動到一個或數個目的地,最後又流回客源地,完成一次完整的旅遊運動。旅遊流的運動軌跡是一個封閉的曲線或不規則的多邊形。旅遊流系統是一個由旅遊流節點、旅遊流通道和旅遊流節構成的空間網路結構。網路的旅遊流節點是旅遊出發地、旅遊目的地或中轉地,聯結節點的線路稱為旅遊流通道,一條具有方向的通道及所連接的兩個節點稱為旅遊流的節,通道把旅遊流分成不同的節。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至少包括兩條具有方向的旅遊流通道及其所連接的兩個旅遊流節點,即從客源產生地到目的地,再從目的地返回常住地。但若旅遊者選擇多個目的地,一次旅遊活動就包含若干旅遊流節。因此,旅遊流始於起點,迄於原起點,形成閉合的不規則曲線運動軌跡。
在旅遊流研究中,還將涉及旅遊流向、旅遊流量、旅遊流速和旅遊流程等問題。旅遊流向是指旅遊者根據自己的旅遊動機與經濟能力所選擇的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流動方向。旅遊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進入同一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的數量。旅遊流量和旅遊流向是互為條件的,只有一定的流量才能構成流向,只有一定的流向才能形成流量,旅遊流向、流量反映了一定時間內旅遊者空間分佈的一般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旅遊流速是指一定規模的旅遊流在旅遊目的持續時間的長短,體現著該旅遊目的地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旅遊流程即旅遊流的長度,指的是客源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之間通道距離的長短。
在有關旅遊流的研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D.Pearce的《現代旅遊的地理分析》一書。Pearce運用旅遊流概念廣泛而深入地分析了世界範圍內旅遊者運動的空間移動模式。這是從地理學中的人口分布角度分析旅遊現象。研究者認為,旅遊流不是隨機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並受到旅遊產生國與旅遊接待國之間空間距離、當前或過去的國際交往、相互的旅遊往來、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吸引力、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旅行成本、旅遊產生國的民族特徵、旅遊目的地國在客源國居民心中的形象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①在此基礎上,Matley進一步提出,造成國際旅遊活動分佈明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旅遊目的地之間旅遊資源分佈的不平衡;②旅遊活動的差異性;③季節的變化;④氣候;⑤國際和國內的政治因素;⑥貨幣兌換率的變化;⑦旅遊服務價格的漲落。

特徵


旅遊流作為一種複雜的空間動態流,具有流質、流量、流向、時空分佈、空間效應等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1)流質
流質是對旅遊流具體內容的進一步劃分。旅遊流包括旅遊客流、旅遊資本流、旅遊貨物流、旅遊信息流等。它們還可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劃分,例如,旅遊客流可以考慮其內部細分,如旅遊類型、偏好等,同樣旅遊資本流、旅遊貨物流、旅遊信息流等也都可以進一步細化。對旅遊流流質的類型、構成進行分析,是分析旅遊效應的基礎和關鍵。
(2)流量和流向
流量和流向是測度旅遊流移動規模和方向的主要指標。流量是從數量、規模、等級上對旅遊流進行考察。流量預測是旅遊規劃的前提條件之一,人們通常把流量大小直接等同於旅遊效益,並形成了數量效益型旅遊發展模式,但隨著旅遊業的深人發展。人們已經較為清醒地認識到,單純追求外延型規模擴大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旅遊業的發展必須要完成從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對流向規律的把握和預測,直接關係到旅遊客源的多少和旅遊業的成敗.關係到旅遊區旅遊客流疏散的成效.從而直接或間接關係到旅遊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和旅遊區的可持續發展。
(3)時空結構
旅遊流是一種空間存在,具有時間分佈和空間分佈兩個基本特徵。旅遊流的時間分佈特徵主要包括長期變化、年內季節性變化及日變化等幾個方面。旅遊流的時間分佈,是旅遊地的旅遊經濟運行指標之一。對旅遊流時間分佈特徵的研究,是旅遊地規劃、旅遊銷售及景區容量管理的基礎。相關的研究成果顯示,旅遊地理結構的差異,尤其是客源的空間距離分佈結構及其組合的差異,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旅遊地客流季節性分佈特徵和距主要客源地在一日游範圍之內的旅遊地的客流量日內時間變化特徵,另外。旅遊地旅遊資源及旅遊環境的季節性特徵也是客流年內分佈的決定因子。
旅遊流作為一種空間存在,空間結構既是旅遊流的內在屬性,也是旅遊流的一個鮮明特徵。研究旅遊流的空間分佈特徵、交互效應及其規律性,對於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業管理、旅遊企業運營、旅遊產品設計、旅遊市場開拓等,均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旅遊流的空間分佈特徵的有關研究也一直是國內外旅遊流研究的一個比較集中的重要方面。從定性分析、統計描述向模型建構、規律探討等縱深方向發展,是今後旅遊流空間分佈特徵研究的一個必然趨勢。
(4)空間效應
旅遊流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遊客群體)的空間存在。它在空間轉移過程中會對其歷經或涉及的空間產生一系列相應的影響和作用.這就是旅遊流的空間效應屬性。顯然,研究旅遊流的空間效應,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分析旅遊流的(地域)空間流動擴散特徵(空間滲透或涉及範圍)。另外,從空間分異角度出發,對旅遊流歷經或涉及的主要空間類型進行細化,可以劃分出地域空間、景觀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和聚落空間等多種空間類別。因此,針對旅遊流歷經或涉及的各種空間類別,分析具體的效應因子體系及其空間影響模式,是旅遊流的空間效應研究的主要任務。

分類


(一)按流量分類
旅遊流流量分類有不同的標準,按照我國的國情及我國當代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可分為:超級旅遊流(>150萬);特大型旅遊流(50萬~100萬);大型旅遊流(20萬~50萬);中型旅遊流(10萬~20萬);小型旅遊流(5萬~10萬);較小型旅遊流(3萬~5萬);微小型旅遊流(1萬~3萬)和特小型旅遊流(<1萬)。此流量分類標準,是從宏觀尺度,以年度為單位的流量分類;從微觀尺度劃分到具體旅遊流,此標準顯然數量太大,可根據需要進一步縮小劃分。
(二)按重要性、影響力和區域布局分類
可分為一級旅遊流,屬國家級,對全國旅遊流有重大影響,包括超級、特大型和大型旅遊流,流量在20萬以上;二級旅遊流,屬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對省級區域旅遊流有重大影響,流量為中型,即10萬~20萬;三級旅遊流,屬大中城市級,對大中城市旅遊流有重大影響,流量為小型,即5萬~10萬;四級旅遊流,屬地市級,對地市級旅遊流有重大影響,流量為較小型以下,即<5萬。
(三)按遊客旅遊目的分
可分為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商務、會議、康體、宗教朝拜和文化科技等旅遊流。
(四)按遊客所屬國家(地區)分
可分為海外旅遊流(可細分為:分國家的外國旅遊流、港澳旅遊流、台灣旅遊流和華僑旅遊流)和國內旅遊流。
(五)按遊客旅遊方式分
可分為團隊旅遊流和散客旅遊流。
(六)按流動方向分
可分為東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旅遊流;可按我國旅遊目的地的方向劃分為向京流、向滬流等;亦可分為單向旅遊流和雙向旅遊流,後者指兩結點之間的正反兩方向旅遊流;還可分為經向旅遊流和緯向旅遊流。

旅遊流子流結構


旅遊流結構如圖,其包含6個部分。
子流結構
子流結構
(一)旅遊客流
遊客的流動構成了旅遊客流。旅遊客流是指客源地與目的地或目的地到目的地之間的旅遊者群。旅遊客流是旅遊流的主體和核心,信息、資金、物質、能量和文化流相伴於主體而生。客流是通道的“血液”或“流動體”,是通道中的被輸送對象。一般,通道中的遊客流量小於結點中的遊客流量。結點或通道中的遊客流量是度量一個區域旅遊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旅遊信息流
旅遊信息流是指旅遊流發生前或流動中的信息傳輸,它是遊客進行旅遊決策的依據和條件,對遊客流可產生導向作用,對其他子流會產生主導或調節作用。在現代信息社會,由於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際網路絡和旅遊預訂系統的逐漸普及,信息流對旅遊流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信息流是旅遊流產生的主導。
(三)旅遊資金流
旅遊資金流是指相伴於旅遊發生的資金交換。旅遊業是“流動著”的消費型經濟產業。遊客的旅遊消費需依靠資金來保障;目的地旅遊經營者需投入資金來保證旅遊運作。
旅遊流的流動過程,實際也是一個資金的交換過程。資金流伴生於旅遊流,旅遊流制約著資金的流動,資金流是旅遊流產生和運作的條件。
(四)旅遊物質流
旅遊物質流是指伴隨於客流流動全過程的物質流動。物質既可是遊客承載物,如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又可是旅遊消費品、餐飲品、旅遊商品等被消費、消耗或購買的物品。旅遊活動的發生,實際上也是物質的一種交流過程。物質流是旅遊流流動的保證。
(五)旅遊能量流
旅遊能量流是指圍繞旅遊活動始末的能量消耗。旅遊是一種需進行空間位移的活動,活動就必然產生能耗。遊客需付出能量來完成旅遊活動,並追求最大邊際效用原則,用最小的能耗來獲得最大的滿足;經營者需付出人力等能耗,來使旅遊活動正常運行,並盡量降低能耗,減少成本,追求最大利潤。能量流是旅遊流的必然附帶產物。
(六)旅遊文化流
旅遊文化流是指伴隨旅遊活動進行的客流的非物質交流。旅遊流既是一種客流的流動,又是一種精神文化的“流動”。其實質反映的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文化交流,會對目的地甚或客源地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雖然更多的是正面的,但也可能存在負面的影響。文化流是旅遊流所帶來的雙向文化交流活動。

影響流動因素


要真正理解旅遊流發展變化的規律,必須要發掘其內在的根源。從世界各國旅遊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影響旅遊流運動的因素還有以下幾個:
(一)空間距離
旅遊目的地與旅遊客源地之間空間距離的遠近,是決定旅遊流流向、流量和時間特徵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是因為,空間距離不是單一的變數,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同時也是一個作用方向很難確定的因素,它能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和強度影響旅遊者對目的地的選擇。空間跨距大,意味著地理和文化差異大,這很難說是構成了促發旅遊的推動力還是遏制旅遊發生的阻力,重要的是這一對矛盾力量鬥爭的最後結果。同時,空間跨距大,意味著交通費用高,這無疑是旅遊發生的阻力。一般來說,不管哪個洲、哪個國家(地區)的居民,都首先以本國(或本地區)附近的景區景點作為主要的旅遊目的地,這樣所花費的交通費用就相對較少,時間也節省,加之地理、氣候甚至文化方面的差異不大,也就比較容易適應。所以,各國各地區均首先把周邊地區作為主要的旅遊客源地,市場促銷的力度由近及遠,由此構成了旅遊目的地客源市場的圈層模式。
(二)國際(區際)關係
旅遊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人民的相互交往過程。這種交往不會沒有任何基礎,相反,兩國(地)之間在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聯繫的密切程度,在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淵源關係、依賴狀態,在價值觀、習俗、社會制度方面的近似或差異程度,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顯然,兩國間密切的政治、軍事和貿易交往會帶動旅遊規模的擴大,因為這會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也能提供各種便利的條件。而國家(或民族)之間社會、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淵源關係,常常是激發人們尋根情結的動力。日本與中國,美洲、澳洲與歐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樣一種關係。建立在這種關係基礎上的旅遊,容易產生理解,也會有很多的便利條件(如語言交流)。
另外,在冷戰時期形成的東西方陣營對壘對旅遊目的地選擇的定勢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而幾十年前這幾乎就如同雷池一般,形成西歐旅遊者主要在西歐區域內或越洋到北美旅遊、而東歐旅遊者以在東歐範圍內旅遊為主的局面。價值觀、社會制度和習俗力量在影響旅遊者選擇旅遊目的地時的巨大力量。
(三)旅遊供給與旅遊需求的關係
這是影響國際或地區間旅遊流量運動的最根本的因素。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並且可能表現在極不相同的層面上,也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質。概括起來,一方面是水平關係,一方面是結構關係。
從水平上來看,旅遊供給與旅遊需求的關係規定了旅遊流量的數量和規模特徵。在旅遊業的發展史上,現代旅遊的發生最先是在發達國家,現代的大眾旅遊也主要始於發達國家,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重要的旅遊客源地也都是在發達國家。這表明,由經濟狀況所決定的旅遊需求能力和供給能力,是影響旅遊流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求與供給不僅在數量上影響旅遊流量,而且在結構上也發揮影響作用。需求是有指向的,雖然有時這種指向性存在一定彈性;供給也是有對象的,即便有時這種對象規定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求與供給在這種結構上的規定性,既影響旅遊流量的方向和時間特徵,也決定著需求與供給既有的水平關係的現實意義。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需求與供給在結構上的協調和對應,是促發旅遊流運動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