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天榮

繆天榮

繆天榮(1914-2005),浙江瑞安人。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發明人,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畢業於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醫科。曾任江蘇醫學院醫師,成都航空委員會空軍軍醫訓練班翻譯、教官,成都中央、華西、齊魯三大學聯合醫院醫師,溫州甌海醫院眼科主任。1953年後,歷任浙江醫學院副教授、溫州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長期擔任《中華眼科雜誌》編委,著有《眼壓測算圖》、《簡略眼和模型眼》等。

主要貢獻


繆天榮是我國眼視光學的開拓者,對眼科光學器械、眼科檢查法、視覺光學等研究較深。1959年研製出的對數視力表,達到國際水平。1973年指導研製成功900型裂隙燈顯微鏡。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其《對數視力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對數視力表》在第25屆國際眼科大會(羅馬)宣讀,引起轟動。1990年《標準對數視力表》被制定為國家標準(GB11533-89),並在全國實施。
1976年,他在溫州醫學院創辦了當時全國首個眼科光學研究室,並於1978年招收了首批5名該專業研究生,到1983年,由他直接指導畢業的研究生在15名左右,其中包括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教授王光霽、溫州醫學院院長瞿佳、附二醫眼科學術帶頭人施明光等多位國內外眼視光學權威專家,受其影響從其學習的私淑弟子更是無數,其中包括現溫醫附屬眼視光醫院執行院長王勤美等人。
繆天榮教授所設計的“對數視力表”與“五分記錄法”,以符合人眼生理的規律來排列視標大小和位置、以視角的對數值來記錄視力,既具備了視力檢查的科學性,也使檢查結果的記錄和統計更為方便實用。1989年,年已75高齡的他接受並出色完成了制訂對數視力表全國標準的任務,使我國從此在視力檢查領域有了統一的科學標準。除了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他還是眼科醫生兩項最基本工具———國產裂隙燈顯微鏡和眼底鏡的首位研發者。
他的一生,為我國的“光明”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平詳述


2005年4月11日凌晨3時,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裡,93歲高齡的繆天榮教授永遠閉上了雙眼,只有他發明的“對數視力表”還繼續為13億國人的光明事業服務著。
曾經是土地測量工
繆天榮
繆天榮
1914年,繆天榮生於瑞安一個大家族,初中時就讀於瑞安中學。因家庭經濟情況惡化,初中畢業后成績優異的繆天榮不得不輟學去當學徒,學土地測量,後來輾轉到當時的杭州縣土地局做了一名基層測量員。
“這份工作做得很辛苦,年僅十四五歲的他每天要背著笨重的測量儀跋山涉水,登高攀低。”一位繆天榮的好友說,但也正因為測量工作要求一絲不苟,培養出他日後在研究工作中所保持著的一貫嚴謹作風。
可是幾年後,因為“可測量的土地都測量完了”,繆天榮準備轉行。1931年,他報考了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
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當年的考場上,他在考數學時“幫了一位老鄉”被人發現,這一次“作弊”經歷差點埋沒了中國一個著名的醫學家。
但第二年,繆天榮很幸運地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勉強考取了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
1937年,醫專畢業后,他就職於福州第三陸軍醫院。后在一校友的引薦下,繆天榮做了國民革命軍第22軍第50師司令員的醫生。
繆天榮所在的部隊曾參加了台兒庄戰役,並傷亡慘重。他後來回憶說,“在部隊去台兒庄打仗的時候,我被派到溫州買葯。如果當時我隨部隊去了台兒庄,也許就回不來了。”
挑戰“國際標準視力表”
上世紀50年代,溫州醫學院創辦,繆教授回到家鄉,致力於眼視光學的研究。1958年,他發明的一張小小的“表格”,造福了數十億人的眼睛。
1952年中華醫學會第九屆大會通過使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我國開始全面採用小數制視力表。
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國際標準視力表”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從0.2到0.1,與1.O到0.9相比,近視遞增的程度是一樣的,但通過“國際標準視力表”,0.1比0.2大1倍,而0.9比1.O僅大1/9,檢查表上明顯存在誤差。
“繆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起草人之一、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執行院長王勤美說。
徠經過3年苦心研究,1958年,繆天榮終於成功研製出“對數視力表”及“五分記錄法”。這種獨創的視力表的核心在於:將視力和視角設定為對數關係,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最符合視力生理的,而又便於統計和計算的視力檢測系統。“這使中國的眼科研究一下子站到了世界的巔峰”,繆天榮的學生、溫州醫學院院長翟佳告訴記者。
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對數視力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以來,“對數視力表”在我國22個省(市、區)應用,並據此對25萬名中小學生進行大規模的視力測試和統計,促進了我國“防近”工作。1984年,衛生部正式頒布《標準對數視力表》為強制性國際標準。1986年,“對數視力表”的研究成果在第25屆國際眼科大會(羅馬)上“亮相”,引起了轟動。1990年5月1日起,“對數視力表”在全國實施。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各國也均採用視角的對數來設計視力表,實質上與我國現行的《標準對數視力表》國家標準一致”,王勤美說,“這也就是說,在視力表上不是我們向國際接軌,而是國際向我們接軌。”
臨終前還在忙於修訂
從對數視力表問世到全國實施,歷時30多年。“為了推廣它,幾乎耗費了繆老一生的精力。”王勤美透露,為了推廣視力表,30多年來,繆老幾乎參加所有的醫學推介會,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為了證明自己研究的科學性,通常僅僅是核對一個數字,繆天榮就需要翻閱無數的材料。
去年,受國家衛生部委託,繆老和王勤美著手對《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修訂。已經一刻也離不開氧氣瓶,連說話都有困難的繆老開始了人生的“遺作”,還不停地參加各種討論會。
繆天榮
繆天榮
“推廣和完善《標準對數視力表》始終是他割捨不下的心愿。”繆老的外孫女林女士回憶說。就在臨終前的幾天里,繆老堅持查閱厚重的專業書籍。
但因為《標準對數視力表》成為國家標準,按照規定,繆老喪失了該視力表的版權。
“也就是說,《標準對數視力表》項目,幾乎沒有為他創造什麼經濟價值,而他卻耗盡了自己半生的心血,這就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的高風亮節。”翟佳感動地說。

追思悼念


當你參加招生、招聘等體檢時,你就在使用繆天榮先生設計的對數視力表;當眼科醫生告訴你視力是5.0或4.8時,依據的就是繆天榮先生的“五分記錄法”。他是我國第一個眼科光學研究室的創辦者,三十年間桃李滿園,他在75歲高齡接受了制訂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的任務,直到臨終一刻,挂念的仍是它的普及和推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發明普及範圍不是很廣)。
“光明”使者 長別人間
2005年4月11日,他閉上了眼睛,卻給世間留下了光明的希望。“天賦天資天榮賜天下一派光明,榮國榮家榮民使地上萬物生輝。”昨日上午,安基山殯儀館哀樂低回,安詳躺在靈堂中央的老人一如他生前那般神情和藹而又嚴謹,佩帶白花的親人好友、同行弟子等1000多人向這位中國眼視光學的開拓者作了最後告別。市政協、中華醫學會、《中國眼科雜誌》、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等送來花圈輓聯或發來唁電……
繆天榮
繆天榮
“他把畢生精力投入了眼視光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治療,他的逝世是中國眼科界的重大損失……”溫州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惠生敬致悼詞,回顧了繆老聲譽卓著而樸實無華的一生。來自繆老老家———瑞安南鎮村的20餘位鄉親說,他們雖然不懂繆老的學問以及對數視力表,卻能明白他高尚謙和的為人。“七十年代幫他校對論文,他一文要校7遍才過關。”81歲的原附一醫眼科副主任包廷釗說,繆老既是自己浙醫專的師兄、幾十年的老同事,也是真正的業師,其一點不馬虎的治學精神影響自己一生。
他離開了,但他的治學,為溫州眼視光學在全國的絕對優勢和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做人,給眾多同仁、學生和家人留下了難以泯滅的記憶。
治學嚴謹 亦師亦父
“教授今年2月份住院前剛完成了《論對數視力表及五分記錄法》,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其科學性,整整29頁,3.8萬餘字啊,可以說他至死都沒放棄過對數視力表的推廣。”說起老師,溫醫附屬眼視光醫院執行院長王勤美的眼角濕潤了,在院方把手稿整理成列印稿后,教授還親自校對過幾遍,舉凡標點、錯字,都被老人一一圈點糾正。
“感覺父親從沒退休過,一直在工作著。”教授長子繆曉勝說,去年6月眼視光醫院召開對數視力表修訂會時,父親雖然病重,卻隨身攜帶著氧氣枕堅持參會。“一直到去世前,他都一再地向我們介紹對數視力表,是希望我們理解更多,也是希望我們能繼續他推廣的事業吧。”施明光和王勤美不約而同地這樣說。
“老師特別注重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外語等治學基礎,所以學生大多英語水平很好,令我們在做學術時受益匪淺。”作為繆教授研究生,附二醫眼科學術帶頭人施明光教授說,老師是嚴師,一再跟學生強調治學誠實嚴謹是第一要務,同時也是個慈父,從未因學生們在翻譯時略過偏僻詞而口出呵斥,反而是耐心地再三解釋指導,直到學生明白為止。
長者風範 後人敬仰
“去年92歲了還整晚坐在那看奧運會比賽,中國冠軍的名字記得清清楚楚。”“《動物世界》、《新聞聯播》,什麼都喜歡看,讀報紙還一本本做剪報。”“一直到去世頭腦都很清楚,前年《眼科時訊》記者專訪他的報道,他改出許多錯。”……繆老的遺照前,人們絮絮回憶著老人的點點滴滴。
不論是作為對數視力表的發明者,還是作為眼科醫生最基礎的工具———裂隙燈顯微鏡和眼底鏡國產化的首位研發者,繆天榮先生一生都致力於“光明”事業。當上世紀六十年代獲悉國內第一家實驗性眼庫在廣東成立時,他立即響應並簽定了身後捐獻自己角膜的志願書。“後來父親多次和我們提起此事,總是感慨因為角膜捐獻少許多眼病治不了,又感慨自己年紀老了,角膜老化捐了也沒用,但又希望帶個頭引起大家關注。”繆天榮先生的四子、溫州明樂眼科醫院院長繆曉平深深吁了口氣。
除了老伴和一間簡樸的公寓房,繆老留下的最大財富,是滿滿十幾箱中外文醫學書籍和資料。子女們說,因為老人一直繼續研究工作,所以還未來得及對這些“寶貝”做任何處置。
“我今年已經91歲了,為什麼我還沒有走?就是因為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它們為眼科醫生廣泛採用。”這是繆天榮先生在2003年11月接受《眼科時訊》專訪時的一番心聲。逝者已矣,言猶在耳。王勤美說,眼視光醫院將整理老人的遺作,並準備印刷出版,完成這位“光明”大師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