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

曹禺劇本

三幕劇《北京人》以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經濟衰落為全局矛盾衝突的線索於戲劇衝突發生的具體背景,以曾家三代人為主人公,展開家庭中善良與醜惡,新生與腐朽,光明與黑暗的衝突。通過這些衝突,深入封建家庭這一軀體深處,著力反映出封建主義精神統治對人的吞噬,人們在這種精神統治下對人生的追求,以及這種精神統治必然破產的結果。

內容簡介


《北京人》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時住著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經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兒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顧曾老太爺的年近30歲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僅17歲的兒子曾霆和他18歲的妻子曾瑞貞,還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類學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兒袁園,他的同事長相和身材都極像遠古時期原始人的”北京人“。離開曾家多年的老僕人陳奶媽帶著自己的孫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兒媳婦兒曾思懿假意的熱情相待,一番交談中討債的人在曾家門外死死討債,而曾家少奶奶卻死死不肯給錢叫管家張順將其趕走,張順與陳奶媽一起罵著趕走了討債人。一旁小柱子與曾霆,袁園一起玩耍。八月節晚上曾家人請客所有人在家裡吃飯,曾思懿談到愫方的出嫁問題,主張愫方嫁給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則予以反對,此時討債人又來到門口討債,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趕走了討債人。瑞貞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厭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與袁任敢一行一起離開曾家,愫方勸其不要打胎,而瑞貞卻心意已決。一方曾霆並不認可父母包辦的婚姻而喜歡上了袁園,無奈袁園淘氣沒有表示。江泰責怪曾家人沒心沒肺喝醉酒無意將曾皓打傷,曾皓昏死住進醫院,回來后剛好自己生日當天,鄰家杜家向曾家討債,提出條件要麼交錢要麼交出曾家房子要麼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認為父親有錢,自己不願出錢還債,提出交出棺材。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長,結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時刻已到,江泰卻沒有出現,在曾皓無助痛苦的吶喊中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大少爺曾文清吞下鴉片斷氣而亡,曾霆寫下了和瑞貞的離婚協議,愫方最終決定與瑞貞一起離開曾家,在勸好曾皓休息之後,愫方和瑞貞踏上了離開的汽車。

人物介紹


曾 皓——在北平落戶的舊世家的老太爺,年六十三。
曾文清——曾皓的長子,三十六。聰穎清俊,善良溫厚,但是性格軟弱無能,雖然已是中年卻依舊沒有生活經濟來源,是一個”廢人”從小與愫方相愛,卻未能與愫方結合,在父母的主持下與曾思懿結合,后在絕望中吞食鴉片死亡。
曾思懿——曾皓的長媳,三十八九。自命知書達禮,精明幹練,整天滿臉堆著笑容,心裡卻藏著刀,虛偽,自私,多話,從來不知自省。平素以為自己既慷慨又大方,而周圍的人都是謀害她的狼鼠。嘴頭上總嚷著“謙忍為懷”,而心中無時不在打算占人的便宜,處處思量著“不能栽了跟頭”。一向是猜忌多疑言辭間盡性矯揉造作,總之,她自認是聰明人,能幹人,利害人,有抱負的人。
曾文彩——曾皓的女兒,三十三歲。
江 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個老留學生,三十七八。曾經做官,後來失勢遭到通緝躲在曾家,有做實業的想法無奈未有實際作為。經常抱怨,然後喝酒自慰,說話坦率誠實,最後一幕卻欺騙了所有人拿著30元出去喝酒。
曾 霆——曾皓的孫子,文清與思懿的兒子,十七歲。性格軟弱,反感自己的母親,喜歡袁園。
曾瑞貞——曾皓的孫媳,霆兒的媳婦,十八歲。與曾霆沒有愛情,后懷有身孕然後打掉,與曾霆協議離婚後瞞著家長們與袁家人一起離開了曾家。
愫 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性格溫婉和善,沉默憂傷,處處忍讓。父母早逝,來到曾家,一直承擔著照顧曾皓的擔子沒有怨言,愛曾文清。最後在絕望與不舍中決定離開曾家。
陳奶媽——哺養曾文清的奶媽,年六十上下。性格直爽,有著鄉下人的淳厚善良。
小柱兒——陳的孫兒,年十五。
張 順——曾家的僕人。
袁任敢——研究“人類學”的學者,年三十八。
袁 圓——袁的獨女,十六整。性格活潑開朗,天真率性,天真的說希望嫁給“北京人“
“北京人”——在袁任敢學術察勘隊里一個修理卡車的巨人。

創作影響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創作藝術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創作的精華,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創造。例如曾思懿的形象與《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與《家》中的高覺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則似乎綜合了《家》中梅與覺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織,使得全劇緊湊而富有張力。《北京人》顯示出曹禺的戲劇創作藝術在40年代達到的新的高度。

作品評價


《北京人》是曹禺40年代戲劇創作藝術在40年代達到新高度的一個標誌。是曹禺在抗日戰爭時期繼《蛻變》后寫成的另一部力作,也是曹禺認為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在業內被專家認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者簡介


曹禺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在天津出生。自小家境富裕,常有機會去看文明戲和傳統舊戲,培養了對戲劇的興趣。1923年春入讀南開中學,加入南開新劇團。1928年入讀南開大學政治系預科,次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廣泛涉獵西方文學,特別是戲劇文學。1933年大學畢業,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任教,數月後進入清華研究院研究戲劇。
曹禺就讀中學時已開始以筆名投稿雜誌,並參與戲劇演出。大學畢業前寫成《雷雨》劇本,並於1934年7月在《文學季刊》上發表。1935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發表《日出》,同年8月應邀赴南京國立戲劇學校任教,后隨校遷長沙和重慶。1942年初辭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教職,從事戲劇寫作和編導活動。1946年3月,與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1947年1月回國,任教上海戲劇學校,后擔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自編自導了《艷陽天》一片。在中國共產黨的安排下,1948年底秘密轉道香港再經煙台到達解放區,1949年2月赴京,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中共建政后,曹禺擔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曹禺任院長。文革期間被批鬥,在北京人藝劇團和宿舍看守傳達室。1978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恢復原名,曹禺再次任院長,並完成《王昭君》劇本。1996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寫作動機


劇本作者曹禺談到寫作動機時說道:“當時我有一種願望,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不能像當時許多人一樣活著,不能像當時許多人那樣活,必須在黑暗中找出一條路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