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像管
顯像管
顯像管是一種電子(陰極)射線管,是電視接收機、監視器重現圖像的關鍵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將發送端(電視台)攝像機攝取轉換的電信號(圖像信號)在接收端以亮度變化的形式重現在熒光屏上。為了高質量地重現圖像,要求顯像管屏幕尺寸要大,圖像清晰度要高,熒光屏有足夠的發光亮度。此外對不同用途的顯像管有各種具體要求。
顯像管
美國無線電公司實際上展出兩隻彩色顯象管。一隻使用單枝電子槍,而另一隻使用三枝電子槍,以產生彩色圖象。這兩隻顯像管的規格與現行的黑白電視機的相同。美國無線電公司正在同使用機械掃描盤產生彩色圖像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進行競爭。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顯像管的優點在於它與現有的黑白電視傳播設備一致,因而觀眾可使用他們家中的電視機。而哥倫比亞公司的電視系統則不然。
1、按電視配套功能分有:顯像管和投射式顯像管;
2、按熒光屏顯示顏色分有:黑白顯像管和彩色顯像管;
3、按熒光屏大(小對角線尺寸)分有:9、12、14、17、18、20、22in;
4、按顯像管的偏轉角分為70°、90°、100°、110°、114°等。
5、按顯像管屏幕表面形狀分:球面圓角、平面直角。
6、按屏幕面矩形長高尺寸分5∶3、5∶4、16∶9。
在電視接收機中,由視放末級把經過放大的視頻圖像信號送到顯像管陰極,用以控制電子束電流的強弱,從而重顯圖像。如果圖像信號是與靜態電壓同時加在顯像管的G、K之間的。下面利用線性化后的顯像管調製曲線來分析加入圖像信號后束電流的變化,以及顯像管顯示圖像與調製曲線的工作關係。
熒光屏上形成圖像的各點的灰度由柵陰電流的大小決定,而陰極電流的變化受柵陰電壓的調製。我們把柵陰電壓Ugk對陰極電流i,的控制關係稱為顯像管的調製特性。因此,顯像管的調製特性實際是指電子束流與顯像管柵-陰極電壓之間的關係。陰極射線管的調製特性成指數曲線關係,其關係曲線表示式為:式中指數值稱為顯像管的值,越大麴線越陡峭,信號電壓對電子束控制的靈敏度越高。通常黑白顯像管的=2.2,彩色顯像管=2.8。
顯示黑白圖像的顯像管(簡稱黑白管)。黑白管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玻殼、電子槍和熒光屏。在玻殼的管頸上還裝有偏轉線圈。玻殼內保持真空。電子槍發射一個被調製的電子束,經聚焦、偏轉后打到熒光屏上顯示出發光的圖像。這個被調製電子束的掃描,與發送端攝像管靶面上電子束的掃描同步,束電流的大小和攝像管輸出的電信號相對應。由於人的眼睛有惰性,受調製的電子束在熒光屏上逐點掃描產生亮度不同的光點,在熒光屏上形成一幅光的圖像。
現代顯像管的外殼都用玻璃製成。玻殼分三部分:屏、玻錐和管頸。玻殼內真空度為(1—5)×10帕。顯像管的屏為矩形,通常以對角線的長度表示屏幕的大小,常用的如31厘米(12英寸)、36厘米(14英寸)及48厘米(19英寸)等。
29吋顯像管固定架
電子槍的功能是發射電子、控制電子流,並將電子束聚焦、加速后打到熒光屏上形成細小的光點。黑白顯像管通常採用單電位電子槍,由熱陰極發射電子,控制極控制發射電流的大小。電子經12~16千伏的陰極電壓聚焦加速后轟擊熒光屏,在熒光屏上產生隨視頻信號的強弱而調製的光斑。
顯像管普遍採用磁偏轉系統。磁偏轉系統包括兩組互相垂直的線圈,一組線圈有掃描電流流過時電子束產生水平方向偏轉,另一組線圈有電流流過時電子束的水平掃描線逐漸自上而下地移動。在逐行掃描制中,水平掃描的周期為垂直掃描的1/625;在隔行掃描制中,則為2/625。顯像管外形特徵之一是偏轉角。它是指滿屏掃描時對角線的偏轉角,一般為90°或110°。
對屏的要求有三點。①亮度:單位是熙提或毫熙提。亮度隨發光材料的發光效率、束電流的大小和陽極電壓的高低而異。②對比度:顯像管屏上圖像最亮處的亮度與最暗處的亮度的比值。③解析度:分辨圖像細節的能力,通常以掃描行數來表示。解析度主要決定於電子槍的結構和陽極電壓,以及束電流的大小。熒光粉顆粒的大小對解析度也有影響。
顯像管
如紅綠藍三基色的光通量依一定的比例配合就成白光。紅和綠配合就成黃光。紅和藍配合就成紫光。只有紅槍的電子束激發紅粉則發紅光,只有藍束激發藍粉則發藍光,只有綠束激發綠粉則發綠光。如果三束電流均為零(熒光屏未被激發)則呈黑色。彩色電視信號傳輸不同於黑白電視之處就是除亮度信號外還有一個色度信號。彩色電視機接收這兩個信號,經過處理後分解為三個(紅、綠、藍)亮度信號分別去調製相應的電子槍。
從1949年美國 RCA公司首先創製蔭罩式彩色管后,直到1972年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是成三角形排列的三槍三束管。1972年後 RCA首先宣布製成精密一字排列彩色管。彩色管(蔭罩式)有五個基本的部件,即玻殼、彩色屏、蔭罩、電子槍和套在玻殼管頸上的偏轉線圈。
彩色管玻殼的形狀和功用與黑白管相同,但彩色管用的高壓達25—32千伏。這樣高能量的電子束轟擊熒光屏不僅輻射X射線,而且還會使熒光屏變為棕褐色,所以屏玻璃採用特製的鋇鍶鈰玻璃。電子束不僅轟擊熒光屏而且有80%的電子束流打在蔭罩上,這樣有75%左右的X射線從錐體泄漏出來。因此錐體採用含鉛量(PbO)達21%以上的高鉛玻璃以吸收75%—80%的X射線。
在三角形排列的三槍三束管中,蔭罩上有數十萬個圓孔,對應的熒光粉點數目就是蔭罩孔數目的三倍。在PIL管中,採用條孔狀的蔭罩,相對應的是條狀熒光粉條。無論三角形管或 PIL管三束均會聚於蔭罩的圓孔或條孔,然後分別打到三個粉點或粉條上。彩色管用的三基色熒光粉已經過多次的改進,白場的發光效率從1957年的8流/瓦提高到 45流/瓦。常用的發紅光的熒光粉為硫氧化釔:銪(Y2O2S:Eu),發綠光的為硫化鋅鎘:銅,鉛(ZnCd)S:Cu,Al),或用無毒的硫化鋅:金,銅,鋁(ZnS:Au,Cu,Al),發藍光的為硫化鋅:銀(ZnS:Ag)。熒光粉層上也蒸塗鋁膜,其作用和黑白管中的鋁膜相同。為了提高對比度,過去彩色管的屏也是煙色的。1968年出現了黑底屏,即在屏光粉點或粉條間預塗吸收外來光的石墨粉。這樣便不需要採用煙色屏玻璃,提高了透光率(85%)和亮度。70年代末期紅藍兩種熒光粉分別採取了著色工藝,在紅粉上塗了紅色的顏料(α-Fe2O3),藍粉塗了藍色的顏料(Co·nAl2O3),從而提高了對比度。
彩色管的蔭罩板是一個遮色機構。三個電子束通過蔭罩板上的一個小圓孔或條孔,才能分別打到各自對應的粉點或粉條上。64厘米(25英寸)彩色管蔭罩板上大約有50萬個圓孔,這樣熒光屏上就有3×50萬個熒光粉點。
顯像管
在三角形排列電子槍的彩色管中,要使三束在均勻磁場中一起偏轉還需要有複雜的會聚系統。其作用是使三束在掃描時始終保持會聚在蔭罩上的圓孔或條孔中。現在通用的PIL管是自會聚的,無需複雜的調整系統。這種管子的三個電子槍成一字排列,而且是一體化結構,即把三個槍沖製成一個整體以保證精度。除了三槍緊密地一字排列外,還依靠不均勻的偏轉磁場來完成自會聚。垂直偏轉磁場是桶形的,水平偏轉磁場是枕形的。這樣,當三束上下或左右偏轉時,磁場的分力的作用可使三束會聚。
與黑白管一樣,對彩色管屏面要求亮度和圖像解析度高,此外還有色度的要求。彩色管的亮度指的是白場亮度。60年代以來,由於改進發光材料、採用黑底屏和提高陽極電壓,白場亮度提高了14倍。對比度的提高主要是通過鋁化屏、黑底和著色熒光粉實現的。新型電子槍的研製提高了圖像的解析度。在色度方面,則是要求圖像各部位的彩色與原物景沒有顏色上的失真。
1、高解析度顯像管:通過縮小調製極電子束孔和增加蔭罩板的孔(槽)數量來提高解析度;
2、穿透式顯像管:由於去掉了蔭罩板,故抗振動、抗衝擊性能特別好。
顯像管的檢驗分常規檢驗、技術參數檢驗、安全性能和工作耐久性試驗。
常規檢驗
包括包裝、外觀檢驗:
①包裝檢驗按GB191—90和SJ/T10916—96規定;
②外觀檢驗檢查顯像管玻殼應完整、無裂紋、裂痕,屏面玻璃無影響觀看的氣泡、划痕,管針完整並與管頸軸平行,熒光膜塗層無脫落、無陰陽面。
參數檢驗
中國國標GB3212—82GB/T5998—94及GB5960—86分別對黑白顯像管規定24項光電參數測試方法,對彩色顯像管規定26項光電參數測試方法和主要尺寸檢驗。我們概括提出18項主要性能指標、測試方法見表6—9—49。
表6—9—49顯像管的檢驗
管種
參數 標準 黑白 彩色
GB/T3212—82 GB/T5998—94
直觀檢驗 GB5960—86中3.3
含氣係數 2.15 2.1
陰極發射電流 2.6 2.5
截止電壓2.9 2.8
截止電壓比2.9 2.8
面板和屏面缺陷 GB/T5998—94中2.10 2.10
光柵中心位移 2.19 2.15
光柵傾斜 2.16
失會聚 2.22
均勻性 2.22 2.23
分辨力 2.17 2.11
聚焦電壓 2.18 2.12
熱絲電流 2.3 SJ/T11082—96熱絲與陰極間漏電流 2.5.1 2.3.2
各柵極電流 2.6 2.4.3
寄生髮射 2.7 2.6
跳火 2.8 2.7
有效屏面尺寸 2.16 GB/T9435—88
性能檢驗
包括兩部分:
①顯像管的防爆試驗:按GB2037—89規定。
②防X射線輻射按SJ2484—84規定。
耐久檢驗
應按GB5960—86中3.9.2規定。
顯像管系實施進口安全質量許可制度的產品,國外生產或經營企業須按規定獲得由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頒發的進口安全質量許可證書,並在產品上加貼相應標誌,方可進口。
1、球面管
最初的顯示器,顯像管的斷面就是一個球面,早期的14英寸彩色顯示器,基本上都是球面的。採用球面顯像管的顯示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彎曲的,圖像也隨著屏幕的形態彎曲。這種顯示器有很多弊端:球面的彎曲造成圖像嚴重失真,也使實際的顯示面積比較小,彎曲的屏幕還很容易造成反光。
2、平面直角管
為了減小球面屏幕特別是屏幕四角的失真和顯示器的反光等現象,顯像管廠商進行了不少改進,到1994年誕生了“平面直角顯像管”。所謂“平面直角顯像管”,其實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面,只不過其顯像管的曲率相對球面顯像管比較小而已,其屏幕表面接近平面,曲率半徑大於2000毫米,且四個角都是直角。由於生產工藝及成本與普通球面管相差不大,所有顯示器廠商先後都停止生產球面顯示器,轉而推出了使用平面直角顯像管製造的顯示器,平面直角顯像管迅速取代了球面顯像管。現在人們所使用的大部分顯示器,包括最近幾年生產的14英寸顯示器和大多數的15、17英寸及以上的顯示器,都屬於這種平面直角顯示器。平面直角顯像管,使反光現象及屏幕四角上的失真現象,都減小了不少,配合屏幕塗層等新技術的採用,顯示器的顯示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3、柱面管
柱面顯像管採用蔭柵式結構,它的表面在水平方向仍然略微凸起,但是在垂直方向上卻是筆直的,呈圓柱狀,故稱之為“柱面管”。柱面管由於在垂直方向上平坦,因此比球面管有更小的幾何失真,而且能將屏幕上方的光線,反射到下方而不是直射入人眼中,因而大大減弱了眩光。柱面顯象管,目前分兩大類:索尼的特麗瓏和三菱的鑽石瓏。
4、純平管
傳統CRT顯示器顯像管,從球面顯像管到平面直角顯像管(FST),再到柱面顯像管,弧度已經越來越小,柱面管已實現了垂直方向的零弧度,算得上是一代比一代進步。但上述這些顯像管,依舊沒有達到完完全全的平面,因此,所顯示的畫面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變形和扭曲,依然不夠令人完全滿意。直到現在,一些純平顯像管的出現,使傳統CRT顯示器終於走上了完全平面的道路。與柱面管只是兩強相爭不同,目前推出純平顯像管技術的廠商有不少。
5、短頸管
近些年來,除了純平面,各種短管的顯示器也成為新型顯示器的一大潮流。由於一般的顯像管中電子束的偏轉角度不能太大,否則會帶來難以矯正的失真,使得顯像管的長度和屏幕尺寸是成正比的,所以大尺寸的顯像管也不得不做得比較長,導致顯示器機身龐大。
標準顯示器的顯像管要求電子束從一側偏向另一側的角度不能大於90度,這使得顯示器的厚度至少要與屏幕的對角線一樣長,對於17英寸以上的顯示器來說,更大的可視面積也就意味著更厚的機身和更大的體積、重量。為顯示器“減肥”的一個方法就是採用短型顯像管(ShortDepth),其核心在於廣角偏轉線圈技術,它能令電子束的最大角度達到100度或更高一點,這樣在較近的距離內就可以實現電子束的完全覆蓋,從而縮短顯像管以至機身的厚度。這種方法能把顯示器減小大約兩英寸的厚度,這就意味著19英寸顯示器佔用的桌面面積與17英寸一樣,17英寸顯示器佔用的面積與15英寸一樣,而且新一代顯像管使屏幕在亮度、對比度和聚焦方面比以前都有進步,觀賞起來也更加舒適,雖然在點距上有微乎其微的差距,但肉眼不會察覺,應該說總體上這是一個不小的改進了。此外在顯像管的電子槍末端使用更小的部件來取代原有部件,還能使顯示器減小大約一英寸的厚度。
顯像管
顯像管管座就是屏幕的最末端即細脖子上的一小塊電路板,管座就在板上,白色的,插在顯象管上,焊腳很多。只放聲不顯示圖象估計是管座上的高壓線(紅色)管座裡邊腐蝕斷了,這也是電視模糊的原因(先是似斷非斷,模糊。一動之後斷了,無圖象)和地面產生震蕩,只要沒聽到破裂的放氣聲,顯象管一般壞不了。
型號
顯像管管座有內七腳,外七腳,通用九腳,12腳、13腳等型號,一般通用的九腳最為普遍。電視機顯像管管座有幾十個型號,相同型號的才可以代換,不同型號的非但不能用,甚至硬插會別斷顯像管。
特點
顯像管管座作為彩電、顯示器中的一個關鍵元件,由於其工作環境複雜,在使用過程中,易產生多種故障。彩電開機后,出現伴音正常、圖像模糊、有如彩雲狀、過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后,圖像逐漸清楚,此屬典型的管座故障。因管座本身結構、電極形狀及生產製造工藝水平原因,管座聚焦極處於長期高壓工作狀態,當受到如空氣濕度大、空氣污染嚴重等惡劣環境影響時,管座聚焦放電腔體的兩極產生電暈放電現象,併產生極具腐蝕性的臭氧(O3,一種強氧化劑,氣味如魚腥味),另外,當彩電工作中產生異常高壓脈衝時產生弧光放電,高能帶電粒子猛列轟擊聚焦腔體電極表面,致使電極表面鍍層破壞並噴漸出金屬離子從而出現燒灼現象使電極鍍層被破壞,同時O3又腐蝕鍍層被受傷的電極。再者,普通PBT塑料中的溴系阻燃劑,在上述環境下極易釋放具有腐蝕性的溴化物誘發放電,所有這些腐蝕性的物質在電場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酸類或鹽類物質吸附在放電腔體內塑料表面,使管座聚焦放電腔體內絕緣電阻下降,漏電電流增大,聚焦電壓下降,最終導致圖像模糊。彩電圖像暗淡、缺色,通常是由管座接觸件氧化鏽蝕,致使接觸電阻增大,顯像管管腳與管座接觸不良造成,如嚴重氧化鏽蝕,導致顯像管管腳與管座之間接觸電阻極大,則會產生光柵出現慢、缺色、甚至無光柵。圖像模糊,並伴有閃爍,屬管座接觸不良所致,圖像清晰,有閃爍,就不是管座問題,多屬電源故障引起。開機圖像清楚,一段時間後圖像模糊不清,聚焦不良,也不是管座問題,而是聚焦電路故障,聚焦電壓不穩所致,多屬行輸出聚焦電位器不良造成,特別是M11機芯常發生此故障,更換行輸出即可。總之,管座在彩電整機中出現的故障現像,屏幕表現有:散焦導致圖像模糊、亮度低、缺色、無光柵、拉黑條等,只要維修人員找到故障根源,同時選用性能可靠的管座,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顯像管管座損壞的特徵
顯像管的塑料管座壞了,會使電視劇在開機后,圖像模糊不清,但會有聲音,要過一段時間慢慢的會好(大概10-20分鐘),這種現象特別是在陰雨潮濕的時候更為明顯,要更換顯像管底座才能解決問題。
更換過程
1.先拆下管座--需要一些專用工具。拿拆下的管座去配一個相同的。管座有很多類型,有的相同的型號也需適當改動一下以適應不同的電路板(管腳要拆掉一個,防止接地短路)。所以這個很重要,否則會損壞電視機。之後嘛,就簡單多了。怎麼拆就怎麼裝了。
2.找一段導線,可以是交直線(注意:要絕緣的導線,不能是裸體線)。一頭連接大地,一頭接到——高壓包連接顯像管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個很軟的橡膠套罩住),當然你得先揭開那個套。揭開時要小心觸高壓,最好不要用手去揭,為了安全起見我一般都用絕緣的螺絲刀揭開。揭開后導線觸到那個地方的金屬部分,大概幾秒,高壓電就完全排除掉了。還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電路板的某一部分也帶電的,盡量不要碰到就可以。
顯像管
日本松下公司2009年10月2日宣布,該公司開發出一種利用激光的顯像管熔融割斷回收技術。與傳統顯像管回收技術相比,採用新技術可更加高效地分離和回收顯像管。
松下公司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由於新技術使用了激光,處理過程中,平均每個顯像管的處理時間僅為50秒,這使新技術的顯像管處理能力達到了傳統技術的3倍。公報說,顯像管屏幕和後面的漏斗狀玻璃的純度不同,回收時需要在一定的地方將兩者分離並且確保兩種玻璃互不摻雜。以往切割顯像管是用金屬線環繞顯像管這兩部分的接合部位,通電加熱金屬線,使這兩部分分離。但是用這種技術也有缺點,一是金屬線需要一定時間加熱,影響處理效率;二是玻璃可能因為局部加熱產生的熱應力而破裂,從而造成切割位置不整齊,還必須手工修正。新技術能讓激光的焦點一直聚焦在玻璃表面,並調節照射到玻璃表面的能量,從而實現穩定的熔融割斷。新技術還能自動測量判定要處理的顯像管尺寸,並根據尺寸選擇適合的激光強度和切割方式,進行全自動化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