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典文學的結果 展開
- 文學類別
-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
古典文學
文學類別
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上啟下的,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國文學最根本的東西。現在所謂的古典文學,也專指優秀的、有一定價值的古代文學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範的”意思。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理論家以古希臘、羅馬的優秀作品為典範,稱為古典文學。在中國,把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叫古典文學。
先秦兩漢文學
《詩經》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因此又稱《詩三百》,《三百篇》。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有六首隻有題目。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是儒家尊為“五經”之一,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氓》就是“風”的代表作。《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亨、毛萇所傳的毛詩集。
先秦散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編成於春秋時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詩經》里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分屬於“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風》、《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亂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又稱“變風”、“變雅”。雅本是樂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105篇。頌是讚美詩,是祭祀時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
《詩經》內容非常豐富,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500多年間的社會生活。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 記敘了自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說和歷史。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就是用韻文寫的歷史。② 反映社會喪亂、描寫戰爭苦難、指責現實。如《小雅·採薇》描寫了周宣王時軍士離鄉遠戍,還鄉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③ 反剝削、反壓迫。代表作有魏風中的《伐檀》《碩鼠》,唐風中的《鴇羽》,邶風中的《北風》等。④ 描寫愛情和婚姻。這是風詩中占很大比重的部分,其中大多數是歌謠。這些詩歌大多是率真大膽的表白,感情誠摯、熱烈、純樸、健康,反映了戀愛生活里所有的憂喜得失、離合變化,內容很少重複。代表作有《鄭風·兮》《鄭風·將仲子》《邶風·靜女》《召南·野有死》《鄭風·溱洧》《陳風·澤陂》《唐風·葛生》《周南·卷耳》《衛風·伯兮》《秦風·晨風》《王風·君子於役》等。⑤描寫勞動情景。《詩經》里很多作品是描寫勞動人民勞動情景的詩。如《鄘風·桑中》、《唐風·采芩》、《邶風·谷風》、《豳風·伐柯》、《周南·芣苢》等。有些詩是勞動時所唱的歌謠,能使讀者感受到勞動的歡樂,引起豐富的想象;有的也寫到了勞動的艱苦和繁忙;還有的記敘了貴族強迫奴隸干繁重勞動的情形。《詩經》里還有許多貴族階級的作品。
《詩經》在藝術創作上很有特色。首先,《詩經》里的作品多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表現了不同階層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感受,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後世作家每當反對詩歌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時就會以《詩經》作榜樣。其次,《詩經》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取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比”是比喻和比擬,詩中用“柔荑”比手,用“玉”比美人,都是明喻,《魏風·碩鼠》比剝削者為鼠,是以人擬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端。如《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秋蕭瑟景象為起興,引起下文,使詩歌更加曲折委婉。比興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境界,這種表現手法一直被我國古代詩歌創作所繼承和發展。其三,《詩經》在結構形式上也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疊句。重章有時表示事物進展的程度和順序,但它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也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使人讀之餘味無窮。其四,《詩經》在體裁上也頗具特色。《詩經》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且富於變化。後世的賦就多受《詩經》影響。除賦以外、頌、贊、碑、諫、箴、銘等韻文,一般都用四言句,也多受到《詩經》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此一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也迎來了文化光輝燦爛的時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幾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為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著隱、桓、庄、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複雜的戰爭事件。《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為33篇。主要記敘了當時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銳而複雜的政治鬥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複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等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說為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敘了各國歷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樸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說理也暢達。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現人物性格、描寫人物行為見長,使人讀了如見其人的音容笑貌。《論語》《孟子》中這類文字較多,《墨子》里的《公輸》也屬這類。如《論語》里寫孔子門徒子路,寫出了他的直率、魯莽、剛烈的性格;寫顏淵寫出了他沉默好學和安貧樂道。《論語》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二是多採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莊子》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莊子》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莊周認為世人都“沉濁”,不可以“莊語”,故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的“寓言”“重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說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卮言是抽象的理論。《莊子》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在於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如《逍遙遊》開頭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它一開頭就說天地的廣大,寫鯤鵬的任意變化遨遊。寫出了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在藝術上,後世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豐富的寓言和重言給後世文學家無窮啟發。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時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韓非子》。《荀子》中的《勸學》《天論》《性惡》善以說理見長,議論風生,沉著渾厚;《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說難》均風格峻峭犀利,論理精細周密。它們都給後世散文以重要影響。
楚辭
辭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樣式之一。辭因產生於戰國楚地而稱楚辭;賦即鋪陳之意,以“鋪采摛文”“直書其事”為特點。兩者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文學作品。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漢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庄忌、王褒等和他自己的辭賦匯為一集,共16篇,定名為《楚辭》。《楚辭》中以屈原作品最多,質量最高,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後人故又稱楚辭這種文體為“騷體”。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是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崇高理想和熾熱的感情,迸發出了異常燦爛的光彩。
《離騷》表現了詩人眷念祖國和熱愛人民的胸懷,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有著宏偉的抱負。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國的危亡,還想讓楚國強大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離騷》還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憎惡黑暗、嫉惡如仇的精神。但楚王靈修昏庸糊塗,聽信了“黨人”讒言,流放了屈原並導致了楚國的衰危。詩人在既不能改變楚國面貌,又不能改變自己的矛盾中,選擇了以身殉自己理想的道路。《離騷》閃耀著震撼人心的理想主義光彩。
《離騷》藝術上有著極高成就。首先,整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後半部分,這種色彩更為濃烈。詩中採用了大量“比興”手法,但它和《詩經》中的“比興”有所不同,它不是單純的比喻,它所用來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種幽遠的意境,來比喻他的志潔行芳,人們在讀到這首詩時,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覺得被一種深遠的意境吸引住了。“江離”“辟芷”“秋蘭”“芰荷”“芙蓉”,這些生長在水國深岩的幽花香草,本來容易把人們的心情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徵高潔的品德,披戴著它們。就是象徵他的被服德義。這就寫出了詩人高潔動人的形象。其次,《離騷》最重要的藝術特色還在於詩人的筆鋒下,大量出現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完整圖畫。如詩人寫他的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能了解他,在無可奈何的情緒下,幻想駕著鸞凰、鳳鳥,乘風飛上天空,尋天帝去傾訴:“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這一段寫的意境極其開闊宏偉。詩人幻想他早晨離開南方的蒼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倉山上。他還叫太陽神緩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陽沐浴的咸池飲馬,在太陽所經的扶桑歇息。跟隨他的有月神、風神、鸞凰、雷師等大群神物,聲勢十分煊赫。此外,《離騷》詩句形式錯落有致,還設有主客問答和大段鋪張描寫,大多四句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對後世辭賦產生了巨大影響。
屈原除了《離騷》外,還有許多優秀作品,如《九章》《九歌》《天問》等。
漢賦
漢賦其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漢賦代表作家在漢初主要有賈誼、枚乘。賈誼代表作有《鵩鳥賦》《吊屈原賦》。漢初賦家,除賈誼外數枚乘最重要。枚乘主要活動時期是漢文帝和景帝兩代。《漢書·藝文志》有枚乘賦九篇,今傳賦三篇,《七發》是他的代表作。枚乘是宮廷文人,對宮廷生活很熟悉,所以能把事實道理說得很明白中肯。《七發》在藝術上善用形象比況,鋪張特色鮮明。《七發》標誌著漢賦的正式形成。後代許多作者模仿《七發》形式,在賦中形成一種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稱“七體”,但未有超過《七發》者。漢武帝和漢成帝時代,是漢賦的全盛時期,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等。司馬相如(前179~前118),成都人。代表作有《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美人賦》《大人賦》等。《子虛賦》《上林賦》堆積了許多名詞和形容詞,很少變化。但有些句子著重在描繪,讀起來也渾樸自然。李白讀了《子虛賦》,羨慕其中描寫的雲夢的景色,曾居於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顯然是被司馬相如的一些描寫所吸引。揚雄(前53~后18),成都人。他生活在漢成帝時代,有人評價他的賦像司馬相如。代表作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逐貧賦》等。東漢末年,賦逐漸衰落,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一掃漢賦載道,模仿、頌諛舊習,創造出一種淡泊、浪漫、清新的風格,表現了作者在朝政日下的情況下歸隱田園的樂趣,對魏晉時期抒情賦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魏晉南北朝文學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摧垮了東漢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強,在文學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謂“三曹”即指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漢末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均能文善詩,且與曹氏父子關係密切。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使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詩歌方面打破了漢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詩從這時開始興盛,七言詩在這時也奠定了基礎。歷代文學評論家都把建安時期看作文學的黃金時代。
作為傑出詩人的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局面。曹操的詩大都沿用漢樂府古題,但並不因襲古意,而是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他的詩歌內容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抒情詩。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表現他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代表作有《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二類是政論詩。曹操詩作的思想內容,決定了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他的詩基本上脫胎於漢樂府,但又頗具自己的風格,宋代敖陶孫《詩評》里說他“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確實,他的詩語言質樸,絕少華美詞藻,但卻形象鮮明,常具有一種激昂慷慨的悲壯情調,給人以震撼的鼓舞。但他也有思想藝術上不足取的作品。曹操的詩作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對後來的新樂府詩也大有啟示。
曹丕是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漢自立。他雖想效法漢文帝做一個賢明君主,卻放棄了抑制豪強的進步政策,他即位的當年,就採用了陳群制定的“九品中正法”,放棄了曹操兼容並包的用人政策。曹丕的政治態度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詩作中,比較出色的是一些描寫男女愛情和離愁別恨之作。曹丕還寫了一部學術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典論》。《典論·論文》開了文學批評的風氣,他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對後來文論有很大影響。
在建安作家中,歷來最受推崇的是曹植。從現存的當時作品看,也以他的為最多,共有詩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較完整的散文、辭賦約四十餘篇。曹植從小就以才華而為父親曹操賞識,並曾考慮過立他為太子,曹操死後,曹植遭其兄迫害,終於在憂憤中死去。曹植由於出生於戰亂年代,又深受曹操影響,所以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同時,他又深受時代風氣熏陶,養成了一种放縱不羈的性格,對世俗禮教採取蔑視態度,這種救世濟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穿他一生,並成為他作品的基本精神。曹植前期作品多數是吐露自己志趣與抱負之作,代表作有《白馬篇》《名都篇》《鰕魚旦篇》《贈白馬王彪》等。曹植後期詩作由於生活發生了劇變,曹操死後,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顛沛流離,生活經驗也隨之豐富起來了。因此,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大大進步,在藝術上也更為成熟,寫出了許多佳作。如《贈白馬王彪》《雜詩六首》《泰山樑甫吟》《野田黃雀行》《七哀詩》等。他通過這些詩篇,控訴了曹丕、曹睿等殘酷迫害骨肉的罪行,也寫出了自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業的信心。曹植的主要貢獻雖在詩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辭賦也不乏佳作。名篇有《洛神賦》《鷂雀賦》等。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學成就最高,代表作有《七哀詩》、《從軍詩》。除了詩以外,王粲還善於作賦,代表作有《登樓賦》等。和王粲齊名的劉楨也以詩歌見長,他的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主要抒寫了個人抱負及志趣,尤以二首突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歲暮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中語言簡潔,長於比興。詩中松樹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寫照。王粲、劉楨以外的四位作家,應瑒和徐幹現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較差。陳琳和阮瑀則歷來以文章著名。孔融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評論他的作品“及其所善,揚班儔也”。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等。
魏末多數作品,由於政治上的高壓和知識分子逃避現實的傾向,已經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富有現實性。所以《文心雕龍·明詩》中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但突出的文學家也還是有。嵇康、阮籍即是代表人物。嵇康散文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詩作有《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等。阮籍以詩歌見長,代表作為歷來傳誦的82首《詠懷詩》。
從西晉建立到東晉滅亡的一百多年間,產生了左思、劉琨、郭璞、陶淵明等一批傑出和優秀的詩人。其中以陶淵明成就最高。
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青年時代家境貧寒。29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十多年後再次出仕,做了80多天彭澤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再次辭職歸隱,從此“躬耕自資”,直到去世。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道兩家思想,對陶淵明都有很大影響。但他並不局限於儒、道兩家。他的文筆一掃六朝時紙醉金迷的駢文風氣,風格平和、鉛華洗盡。他的代表作有組詩《歸園田居》、《飲酒》等。
南北朝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八友”等。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輯的《世說新語》(南朝)和干寶著的《搜神記》(東晉)。它們都具有小說的風格,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唐宋文學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由於國力強盛、科舉制進士科重點考詩賦等原因,使文人之間形成以詩會友的習俗,因此詩歌創作十分繁榮。唐初,文壇上出現了四顆新星,即“初唐四傑”:駱賓王、王勃、盧照鄰、楊炯,他們的作品為唐朝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這一時候的著名詩人還有陳子昂等。唐朝中期,“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出現,他們成為唐朝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的詩想象豐富、氣勢雄渾,表達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和不媚權貴的性格,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行路難》、《望廬山瀑布》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階段,他的作品表現了這一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沉鬱頓挫、語言錘鍊精當,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成為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登高》等。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還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善寫邊塞詩的“高岑”(高適、岑參)、“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詩囚”孟郊、賈島等。
唐朝後期,社會矛盾加劇。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今傳其詩近三千,為唐人之冠。他關心人民、抨擊黑暗的現實。因此他的詩通俗易懂、重在批判黑暗社會。代表作有《秦中吟》、《長恨歌》、《琵琶行》等。唐朝晚期,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以及藩鎮割據勢力的加強,出現了李商隱和杜牧。李商隱一生不得志,他的詩大都跟政治有關,如《馬嵬》等,但最為人傳誦的還是像《錦瑟》、《無題》等感情深刻的詩篇。杜牧既是一個風流才子,又是一個具有新歷史觀的詩人,他的代表作有《赤壁》等。唐朝晚期的著名詩人還有杜荀鶴、秦韜玉等,他們都是現實主義的詩人。
唐朝前期的散文深受六朝影響,仍盛行華麗藻飾的駢文,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優美的駢文。唐朝中期,韓愈、柳宗元等人興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強調散文的實用性,反對駢體。韓愈的散文氣墊充沛、縱橫開合、奇譬巧喻、形象鮮明,具有多方面的藝術特點,代表作有《師說》、《祭十二郎文》、《原道》等,他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代表作有《山石》、《聽穎師彈琴》等。柳宗元擅長描寫山水,他的思想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
唐朝的民間文學也很繁榮,有小說的前身“傳奇”出世。其代表作有《虯髯客傳》、《柳毅傳》、《鶯鶯傳》等。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但還是出現了不少的文學家。這個時期曲子詞開始興起。晚唐第一個大力寫詞的作家是溫庭筠,他的詞重在寫閨怨,具有穠艷細膩、錦密隱約的特點,是“花間派”的代表。五代十國時期的著名詞作家有韋莊、馮延巳、李煜等。其中李煜的詞最出色,他詞內容主要寫宮廷享樂、離愁別恨和囚徒生活,感情深摯,擅長白描,意境渾融闊大,語言或明麗或樸素,流走如珠,風格清婉沉著。他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能力和藝術風格,在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北宋初期的詞作深受五代遺風的影響,主要重在寫男女戀情和離別情愫。其中柳永、晏殊及中期的秦觀是其代表人物。柳永善寫羈旅行役之情,代表作有《雨霖鈴》(寒蟬凄切)、《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等。
晏殊善小令,風調閑雅,語言婉麗,音韻和諧,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秦觀的詞風婉約綺麗,代表作有《鵲橋仙》(纖雲弄巧)、《踏莎行·郴州旅舍》等。北宋著名的婉約詞人還有周邦彥、歐陽修等。北宋中期,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也很有名。從蘇軾開始,詩歌創作才出現了異於唐朝的特點。蘇軾的詩擅長說理,代表作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
兩宋之交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才華出眾,前期的詞作主要寫男女愛情和自然風光,後期主要抒發傷感懷舊、悼亡之情,她的詞帶有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懷,給詞壇帶來清高的意趣、淡雅的情懷、空靈的意境。
南宋最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是辛棄疾,他為後人留下六百多篇詞,不少詞作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現堅持抗金的決心,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屈辱投降進行嘲諷和批判。這類的名篇很多,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閣》、《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最為著名。辛棄疾婉約詞的代表作為《青玉案·元夕》,表達自己甘願寂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南宋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是姜夔,代表作有《揚州慢》(淮左名都)等。陸遊是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今存其詩作九千多首。他的詩內容極為豐富,以抒發愛國激情、反映社會現實為主,也有許多愛情、農村、日常生活題材的詩,代表作有《游山西村》、《書憤》、《示兒》等。陸遊也寫下過一些詞,代表作有《釵頭鳳》(紅酥手)、《卜運算元·詠梅》等。
兩宋時期,散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除韓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都在北宋。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一代宗師,他的散文代表作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他的詞寫得也有特色。王安石的散文重視說理,代表作有《游褒禪山記》等,他的詩歌遒勁清新,代表作有《登飛來峰》、《泊船瓜洲》等。蘇軾散文明白暢達,《赤壁賦》、《石鐘山記》、《留侯論》等皆是名篇。除此之外,蘇洵的《六國淪》、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等,也是散文名篇。
宋代的傳奇是在唐代傳奇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兩者之間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宋朝時,出現了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種——南戲,最早的南戲劇本有《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遭盆弔沒興小孫屠》等。北宋初,李昉等人受宋太宗之命,在太平興國年間編纂了中國最大的小說集《太平廣記》,它搜集了自漢至宋初的各種小說、筆記、野史等500多種,共500卷,另有目錄10卷。全書按題材分92大類,150多小類。由於《太平廣記》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說,又採用分類編纂的方法,給後來研究小說史的人帶來了極大方便。
元明清文學
元曲
元朝文學的主流是元曲,它分兩個方面:元雜劇與散曲。在元朝,出現了“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元雜劇是我國古典戲曲中具有完整戲劇形式的劇種,它在結構上一般每本分為四折,也有少數雜劇有五折、六折的。所謂“折”,大體相當於現代戲的“幕”。每一折既是音樂組織的單元,又是一個較大的劇情段落。四折串演在一起,剛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合乎劇情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順序。有的雜劇在第一折前或折與折之間加一個“楔子”,起交代故事背景或過場的作用。雜劇末尾一般都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來結束情節、概括全劇內容,叫做“題目正名”。在音樂和演唱的形式上,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若干個曲牌組成“套曲”。唱詞由一個角色從頭到尾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動作和說白。劇本還規定了男女角色(“末本”和“旦本”)。劇本由曲詞和賓白兩大部分組成,曲詞重在抒情,賓白重在敘事,它們與音樂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發展,塑造人物的藝術形象。歷史上有名可考的元雜劇作家共八十多人。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關漢卿,他是當時劇壇的領袖,一生寫有67部雜劇,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揭露社會矛盾黑暗的,如著名的《竇娥冤》等;二類是描寫下層婦女的鬥爭與生活,帶有很強的喜劇意味,如《救風塵》、《拜月亭》等;三類是歌頌一些英雄的,如《單刀會》、《西蜀夢》等。關漢卿的劇作在中國與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無論從劇本的語言、情節及數量來講,關漢卿都不亞於莎士比亞。其中《竇娥冤》以它“感天動地”的藝術魅力,被稱為中國悲劇之最。除此外,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是很著名的劇作,它描寫了張生與崔鶯鶯爭取自由愛情的經過,表現了鮮明的反封建傾向。它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它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散曲是雜劇的姊妹藝術。它由詞發展而來。詞在金元時期,由於吸收了“俗謠俚曲”及少數民族樂曲的養分而形成芨曲這種新的文體。散曲雖同詞一樣,必須按曲牌、韻律填寫,但在規定的字數以外可以加襯字,更適合配樂演唱。散曲的語言比詞更加活潑自由,更加口語化。它在形式上有“小令”與“套數”之分。“小令”又稱“葉兒”,只用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大都用來抒情寫景。如馬致遠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天凈沙·秋思》通過秋日郊野的景色,抒發旅人的愁思。“套數”又名“套曲”,是聯接同一宮調的許多曲牌而成。套數的長短沒有限制,根據需要隨意而定。長的套數可以連綴幾十支曲牌,但無論多大,都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套數一般都有尾聲,如睢景臣的《船涉哨遍》(高祖還鄉)套數,由七支曲牌和一個尾聲組成,寫出了鄉民對劉邦的嘲罵和諷刺。
元朝南戲的顛峰之作是《琵琶記》,元末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它宣揚賢孝的精神,反對愚孝,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上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琵琶記》在結構及語言上也很有特色。它的內容至今還活躍在各地方戲的舞台上。除此外,比較著名的作品還有《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大劇本,它們創造於明朝。
明清小說
明清時期,由於科舉考試的僵化、統治者為控制思想而大興文字獄以及音樂曲詞向通俗化方向發展等原因,詩詞的創作趨向衰落。明代時詞的曲譜失傳,這一文體也就脫離了音樂,成為文人案頭之作,很少配樂演唱。清代時,詞作又大大興起,出現了眾多流派。納蘭性德是影響最大的一位清朝詞人,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多描寫風情與相思之情。
在明朝初年,有像宋濂、劉基、高啟這樣的詩文作家。他們由於經歷了元末的動亂,接觸到廣泛的現實生活,寫出了一些揭露現實黑暗,具有社會內容的作品。如宋濂的《閱江樓記》、劉基的《賣柑者言》等。但是,在明開國后的100多年中,在文壇上占統治地位的卻是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台閣體”派。三楊官居高位,長期輔政,是所謂“台閣重臣”,因此人們稱其詩文為台閣體。他們的詩文充滿了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內容,平庸呆板,膚廓空虛。這是和當時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及階級矛盾較為緩和相適應的。其次,稍有影響的是以茶陵人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這一派在散文方面主張師法先秦,在詩歌方面追求聲調格律,自稱宗法杜甫,但總的來看,他們的作品並沒完全跳出台閣體的圈子。隨著明朝中後期各方面矛盾的日漸激化,文壇上也發生變化,以“前七子”和“后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先後在文壇崛起,他們在反對台閣體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惡劣影響方面雖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以模擬古人為能事,甚至生吞活剝、字剽句竊。這時,以歸有光(名篇有《項脊軒志》等)為代表的“唐宋派”和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首的“公安派”先後極力反對復古派。他們反對貴古賤今和模擬古人,提出文學要有質,能獨抒性靈,發前人之所未發等主張。這些主張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他們的創作影響都不大。明末出現了反抗閹黨的文人集團“復社”、“東林社”等,雖說在反抗社會黑暗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影響不大。清朝時由於文字獄的加劇,詩文者更少,代表人物有袁枚等。清朝的吳楚材、吳調侯等編輯成了一部《古文觀止》,收錄了上啟先秦,下至明末的222篇散文。
但是,小說方面的情況卻不一樣。明朝初年,小說在前代傳奇小說、話本和雜劇的基礎上就已經有新的發展,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市民階層壯大后,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學創作更呈現繁榮興盛的景象,湧現出不少優秀的長篇通俗小說和短篇白話小說,以及深受人們歡迎的戲曲,衝擊著正統的封建文藝,甚至逐漸取代了正統文學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三國演義》人物張飛
和《三國演義》同時出現的《水滸傳》是我的小說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它取材北宋宋江起義的故事,作者相傳是施耐庵,其學生羅貫中曾進行過修改。《水滸傳》通過宋江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敘述,深刻地揭露了人民與統治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展現出貧苦農民被迫聚義梁山,拿起武器來反抗鬥爭的動人情景,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小說歌頌了梁山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塑造了大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李逵、武松、魯智深等,反映農民起義由小到大,由個人到集體,由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後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巨流的發展趨勢;小說後半部寫出了起義接受招安的悲慘結局,表現了封建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它的語言明快、生動、洗鍊、準確。《水滸傳》還為明朝以後的農民起義提供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借鑒,堪稱農民起義的教科書。為後世的小說、戲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明朝中期,我國出現了一部舉世矚目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全書100回,前七回寫孫悟空的出世和大鬧天宮,8-13回寫唐僧的出世和接受取經任務,其他部分寫唐僧師徒一路上接受種種考驗,掃蕩妖魔,最終取回真經。作品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的光輝形象,他敢於反對天上神權與地上妖魔的精神,反映了人民征服社會上邪惡勢力的信念和力量,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意義。《西遊記》以諷刺、幽默的筆調,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小說充滿奇特的幻想,表現了罕見的藝術想象力。當然,《西遊記》的內容還存在一些糟粕,如三教歸一、佛法無邊以及宿命論觀念和因果報應思想等。明朝的許仲琳也寫了一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通過紂王無道,終被討伐的故事,表現了人民的力量,但它也具有很濃厚的宿命論色彩及宗教影響。
明末出現了一部暴露性的寫實小說《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笑笑生是筆名,作者真名尚未考證清楚。《金瓶梅》的情節截取自《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故事,書名取自小說主人公西門慶的三個姬妾潘金蓮、李瓶兒和春梅的名字。小說雖寫的是宋代的人和事,事實上反映的是明朝中後期的社會事實,它通過西門慶罪惡的一生,反映了封建社會處於腐朽沒落時期的統治階級的特有本性。在中國小說史上,《金瓶梅》的出現有重要的意義,它不是對舊話本的改編,是第一部文人獨創的小說,開了文人創作長篇小說的先河。它將寫作重點放到市井百姓上,開創了“世情小說”的先河,後來《紅樓夢》等小說的出現顯然受其影響不小。但是,《金瓶梅》的作者用自然主義的手法,對所暴露的對象缺乏鮮明的愛憎態度,甚至用欣賞的眼光去描寫糜爛的生活。書中存在大量露骨的色情描寫(有考證認為,大量色情描寫是後人附會的,可供一說),反應了封建士大夫的低級趣味。
明末時期,一些文人對代代相傳的話本編輯、加工,形成了一些短篇白話小說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三言”、“二拍”。“三言”是馮夢龍編輯的、加工的三部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部40篇,共120篇。凌濛初在“三言”影響下寫成“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同樣是每部40篇,共80篇。“三言”“二拍”通過動人的愛情故事,描寫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抨擊封建婚姻制度對青年的迫害,表現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愛情觀念,代表作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它還頌揚小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的品質,描寫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姑蘇抱翁老人曾將“三言”“二拍”加以選編,成為《今古奇觀》,是當今流傳最廣的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選本。
清朝的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的典範。吳敬梓多次參加科舉,卻次次落第;家業敗落後,受到一些士人的冷眼和嘲弄。儒林群醜的爾虞我詐、趨炎附勢,使他洞察了世態炎涼,看透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因此寫出了《儒林外史》,全書共55回,通過十個既獨立又有聯繫的故事,細膩地刻劃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貴的各類型的封建儒生和貪官污吏的醜惡面目,剖析了當時讀書人的醜惡變態的靈魂,作者希望用儒家道德規範來扭轉這種醜惡風氣。作品也對自食其力的手工業者給予歌頌,對不迷戀科舉的讀書人進行了讚揚。《儒林外史》善用諷刺手段表達主題,像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等,都具有極強烈的諷刺效果。它開創了一個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的先例。
《紅樓夢》黛玉葬花
18世紀中葉,橫空出世的《紅樓夢》在中國小說中是一個“異數”,是一個空前絕後的藝術頂峰。它又名《金陵十二釵》、《石頭記》、《風月寶鑒》、《情僧錄》。小說作者曹雪芹“披閱五載,增刪五次”寫成這部現實主義傑作。一般認為如今的《紅樓夢》版本中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后40回為高鶚所續。《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展開全書的故事情節,通過以賈府為代表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過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是中國封建制度瀕於崩潰和必然滅亡的一面鏡子。它以巨大的表現力,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作品中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真摯愛情,集中體現了他們的叛逆精神。作者還以同情和歌頌的態度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鬥爭精神的下層女性形象,如不畏強權的晴雯、鴛鴦;也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人物,有講究享樂的賈母、迂腐昏庸的賈政等。通過這些人物的鬥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面貌。《紅樓夢》全書結構緊湊、情節生動,語言絢麗多彩,是我國古典小說創作成就的最高峰。它一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當時流行著兩句話“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是枉然”。魯迅評價說:“自有《紅樓夢》出來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紅樓夢》體現的反傳統的女性人文主義思想、悲劇美學價值,使它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紅樓夢》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結合得相當完美,呈現出永久的魅力,如今,對其研究已成為專門學科——“紅學”。
明清時期的著名通俗小說還有:明代的《楊家府演義》、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俞越的《七俠五義》、錢彩與金豐的《說岳全傳》等。清代杭州才女陳端生(1751—約1796)著長篇彈詞《再生緣》。《再生緣》是行文瀟灑、語言風趣、風采卓絕的一部傳奇彈詞,也是祖國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中的光輝典籍,與古典名著《紅樓夢》並稱“南緣北夢”,遺憾的卻是一部未完之作。《再生緣》中塑造了的不朽的孟麗君這樣一位驚才絕艷、智慧超群的藝術形象。數百年來,其演繹作品層出不窮不可勝數。
《紅樓夢》《再生緣》並稱南緣北夢
越劇《桃花扇》香祭(王君安飾侯朝宗)
清末文學
中國步入近代后,西方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末期,中國人在文學上也開始了變革,但仍留下了古典文學的傳統。清末的主要文學成就是詩和小說。
在鴉片戰爭以前,已經有一些文人嗅到了清政府腐敗的氣息,龔自珍就是一個傑出代表。他的《病梅館記》憤怒地抨擊清政府摧殘人才、壓制個性的文化專制。他的《己亥雜詩》中通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詩句,表達自己對國事的關心。
鴉片戰爭時期,湧現出林則徐、魏源、張維屏等一批愛國詩人。他們用詩歌譴責大英帝國主義的侵略、抨擊清政府的腐敗、讚頌中國人民的抗爭。代表作有魏源的《寰海》、張維屏的《三元里》等。在這些詩歌中,人民群眾的力量開始被重視。甲午中日戰爭后,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提倡“詩界革命”,反對崇古擬古,主張按照當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開拓詩歌的新境界,“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黃遵憲的詩歌成就最大。他“足涉五洲”,見多識廣。他用詩歌記錄了近代中國乃至世界的許多重大事件,出色地揭示了民族矛盾,表達了反帝愛國的激情。他的詩被稱為“史詩”,代表作有《馮將軍歌》、《哀旅順》、《台灣行》等。“詩界革命”雖說在內容上反對擬古主義,擴大了詩的描寫範圍,但卻缺乏打破舊格式、創造新形式的能力。黃遵憲晚年在修訂自己的詩集的時候,將一些自己寫的形式自由的通俗詩歌都刪掉了。
清末,受歐洲文學觀念的影響,梁啟超等人極力強調小說對改良政治和社會的作品,要求提高小說的社會地位,使小說創造繁榮起來。這時出現的代表作品有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這些小說運用諷刺和誇張的手法,抨擊腐敗的封建政府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被後人譽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西方的文學名著也開始被翻譯並介紹到中國來,著名的翻譯家有林紓等。林紓靠別人口譯,用文言文記錄下來整理成書。他一生翻譯了多達170餘部外國小說,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黑奴籲天錄》(今譯《湯姆叔叔的小屋》)。
清朝滅亡后,陳獨秀、魯迅等人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這次運動使古典文學在中國的統治地位結束,書面文言文為白話文所取代。它雖有利於人們思想的解放,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以了過分的批判,因而導致了歷史虛無主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古典文學又大放異彩,它是中國文學的根,是我們文化修養的最基礎的內容。我們應當用正確的揚棄方式,將古典文學發揚光大,彰顯中國幾千年光輝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述
西方的古典文學,主要是指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作品以及17世紀在歐洲盛行的古典主義文學。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的史詩
古希臘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兩部荷馬史詩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之一。它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作品,對後世歐洲文學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取材於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特洛伊戰爭。以希臘人向特洛亞城進軍開始,以奪取和毀滅這座城市而告終。這個故事一代一代口頭相傳,經過人們的不斷補充、加工,在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形成了文學作品。盲詩人荷馬以此為基礎,經過整理、潤色,最後形成了這兩部情完整、風格統一的史詩。作品出色地描繪了古代英雄的日常生活和戰時生活的圖畫,鮮明地反映了氏族社會最繁榮時期的情況。
這兩部史詩各分24卷,雖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但都沒有寫戰爭的全過程,而各自只截取了戰爭最後一年中的一段來表現全體。它們反映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前者重在寫氏族之間的戰爭,後者則著重寫希臘英雄與自然的鬥爭,但作者都以簡潔鮮明的筆觸,勾勒出足以令人崇敬的英雄形象,因而被稱作“英雄史詩”。
古希臘的《伊索寓言》
古希臘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有名的寓言集,它就是《伊索寓言》。相傳其作者為伊索,原是奴隸,由於才華出眾、善講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賞識,被解放為自由民。《伊索寓言》共有三四百個小故事,文筆簡潔、內涵豐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表現了奴隸、平民反抗壓迫的鬥爭經驗和生活教訓。有的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和富有者的專橫霸道,對貧弱者的苦難寄予同情。不少故事被後人長期引用,著名寓言家拉封丹、克雷洛夫等人也從其中受到過啟發。
古希臘的神話
古希臘神話是世界各民族神話中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神話。馬克思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臘的神話傳說不僅為古希臘各種體裁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且對於文藝復興后的歐洲文學和藝術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反映了階級社會前人類生活的狀況,以數以千計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類童年時代的自尊、剛強、勇敢、樂觀的精神,洋溢著活潑熱情、朝氣蓬勃的生活氣息,具有“永久的魅力”。
古希臘的戲劇
古希臘戲劇也有很大的成就。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悲劇的繁榮時期,湧現出大批優秀的悲劇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是希臘的“悲劇之父”,他擁護民主政治,具有愛國主義精神,但他又有因果報應思想。據說他共寫過90個劇本,但如今流傳下來的只有七部完整的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其中的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通過普羅米修斯受苦刑,但終不屈服的情景,歌頌了獻身精神。索福克勒斯的創作標誌著希臘悲劇進入了成熟的階段,他的作品據說有120部,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七部。代表作為《俄狄浦斯王》,表現了俄狄浦斯王被“命運”捉弄的過程。它以倒敘的手法,揭開錯綜複雜的矛盾,一步步把戲劇衝突推向高潮。他的戲劇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學史家們譽為“戲劇史上的荷馬”。歐里庇得斯一生寫了92部劇作,現存的有18部,他很關心婦女問題,代表作是《美狄亞》。他的作品強化了悲劇的批判傾向,體現了比前人更進一步的民主思想。他在劇作中主張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悲劇由重在寫神轉到重在寫人,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並且真實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一種內在的感染力。古希臘喜劇出現於悲劇之後,以雅典城邦出現危機時最為繁榮,代表人物是阿里斯托芬,他對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非常關心,代表作有《阿卡奈人》、《鳥》等。他的喜劇在藝術上的特點是善於採用誇張的手法,以漫畫式的形象構成強烈的諷刺。他的作品有縱橫馳騁的想象力,有虛構的離奇荒誕的情節,塑了有種種特殊性格的人物形象。他的語言來自民間,深受觀眾歡迎,對後世喜劇影響巨大。
古羅馬繼承古希臘文化,在文學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代表人物有詩人維吉爾等。
十七世紀歐洲古典主義文學
西方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莫里哀、高乃伊,英國的彌爾頓等。莫里哀是一位古典主義喜劇大師,他的代表作有《偽君子》、《唐·璜》、《慳吝人》等,具有批判教會的虛偽和貴族與新興資產者的貪婪、吝嗇。高乃伊的《熙·德》,是古典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彌爾頓是“第一個為弒君者辯護的人”,他的代表作有兩部長詩《失樂園》、《復樂園》與詩劇《力士參孫》等,都取材於《聖經》。它們反映了作者不與復辟勢力妥協的精神。(這裡只是大概說明,下面還有詳細補充)
古典主義
總述
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16世紀,由於這兩大階級的衝突而爆發了長達36年的宗教戰爭,最後亨利四世成為國王就是這兩大階級妥協的結果。亨利四世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1598年頒布的南特敕令規定天主教是國教。同時,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在17世紀上半葉一直奉行重商主義政策,促進了工商業發展。
力量得到壯大的資產階級支持王權,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強,抑制了貴族割據和分立的行動。路易十四繼續推行這一政策,他為了讓貴族俯首聽命,任命平民出身的柯爾柏和勒泰利耶管理財政,但是,他又讓大貴族擔任最高軍職和神職,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君主專制是作為文明中心、社會統一的基礎出現的。社會安定和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因為人民已經厭倦了戰亂。與此相應,17世紀30年代,流行一時的巴羅克文學迅速向古典主義文學過渡。波旁王朝為了加強對文學藝術的控制,建立了發放獎金、津貼和檢查的制度。1634至1635年建立的法蘭西學士院,目的是要在語言文學方面設立適應君主專制政治需要的統一規範。當高乃依的劇作《熙德》違反了三一律時,官方理論家夏普蘭就撰文加以干預。古典主義文學便是在這樣的政治氣候和文藝政策的條件下產生的。
古典主義的繁榮同路易十四的愛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關係。他愛好宮廷喜慶和熱鬧場面,鼓勵戲劇創作。雖然他喜歡崇高壯麗的風格,但他同樣欣賞莫里哀的滑稽諷刺,莫里哀由於得到他的保護而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取得《偽君子》上演的勝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壇獲得聲譽。他儘管一言九鼎,卻不願強加一行字給文學。他深知天才與順從不相調和,甚至容許作家有某種抨擊社會的獨立性。他並不喜歡拉封丹,但他的報復只局限於推遲這位寓言家入選學士院。這個熱衷於榮耀的君主明白,後世會讚賞他,因為他是文學藝術的明智保護。
局限性
古典主義文學發展到後期,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引發了一場“古今之爭”,這是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發起的一次挑戰。沙爾·貝洛(1628—1703)等人認為今人應該勝過古人,他們從文學需要發展的觀點出發,要求變革和擺脫桎梏。布瓦洛充當了維護古典主義原則的角色。這場爭論到19世紀才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