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道奎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

曲道奎博士,中國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總裁,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組長、中國機器人創新聯盟主席、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首任輪值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基金評審委員、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委員。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GM中國科技成就獎,201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5年度中國十大經濟人物。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成果獎10餘項。

2020年11月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人物生平


曲道奎
曲道奎
1983年6月長春科技大學(今吉林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6年6月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6年8月至1992年6月,在中科院機器人學開放實驗室,從事機器人研究。
1992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德國薩爾大學(Universitaet des Saarlandes)電子技術系系統理論實驗室作訪問學者,從事神經元網路在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任機器人研究開發部部長,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從事機器人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工作。
2000年1月至今,任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面負責機器人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工作。

成就及榮譽


兼任全國工業自動化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業機器人分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焊接委員會常委,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機器人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產、學、研聯合高技術產業"機電一體化"領域技術顧問團專家,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雜誌編委,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協會《國內外機電一體化技術》刊物編委。
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863”計劃、中科院重大項目和特別支持項目及省、市科技計劃等近20項科研課題,研究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版權的高性能機器人控制器,攻克了機器人控制器開放式體系結構、作業快速示教、高精度插補演演算法、多軸協調控制、機器人語言、基於感測器的實時控制、機器人機構分析和優化設計、激光導航、多機器人協作控制和管理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大型機器人生產線的控制和管理技術,利用自主技術首次在國內研製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版權的點焊機器人、弧焊機器人、高速上下料機器人、澆鑄機器人、高壓水切割機器人、激光加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磁導航和激光導航AGV移動機器人、全方位移動機器人、堆垛機器人及搬運機器人等不同類型的機器人產品,並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瀋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上共發表論文30多篇。
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的863項目“數字伺服驅動系統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主持並參與的中科院重大項目“集成化智能激光加工機器人系統”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9年8月29日,被中央統戰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全國工商聯授予“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2020年5月,入選遼寧省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推薦名單。

人物事迹


曲道奎:無創新不成長
在全球中轉樞紐港——新加坡港,一位“靈活的巨人”頂著烈日在港口往來穿梭,各類集裝箱被它搬運到指定點位,靈敏的感應系統讓它的“身段”更加靈活。
經歷了世界第二大港口運營商、PSA新加坡港務集團根據全球頂級管理標準的嚴苛考核,它的“主人”、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獲得PSA新加坡港務集團港口AGV批量採購訂單的投標資格,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室外重載移動機器人正式步入國際市場。
“靈活的巨人”、新松移動重載機器人遠在海外承載重任,國內也有個擔重任的“家長”——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組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他不但挑起我國機器人技術創新的重擔,更擔起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任。
“19年前,公司剛剛成立之時,新松還是一個典型的‘三無’企業,無固定產品、無客戶資源、無辦公生產場所,僅有的資產就是我們20多個人的大腦。”從事機器人研究30多年的曲道奎回首新松機器人發展之路時,毫不諱言創業時的尷尬。
起步時異常艱難,但“產業報國、科技報國”的信念卻很堅定。2000年4月,曲道奎從我國機器人搖籃、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大院走出來,與所里20多名科研人員發起成立新松公司,一腳踏進機器人產業這片“無人區”,書寫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史。
19年間,從孕育孵化到脫胎換骨,新松機器人歷經市場摔打磨鍊,在與國外老牌企業激烈的競爭中成長壯大,在機器人世界烙下“中國印”,我國機器人行業邁向高端,成為全球品類最多的機器人企業。
1982年,我國首台工業機器人樣機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誕生。這是一台用計算機實現點位控制和速度軌跡控制的示教再現機器人。
如何把“胚胎”孕育為真正的“人”,讓它到裝備製造業、無人工廠、有毒有害行業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呢?曲道奎從老師蔣新松院士手裡接過這個“接力棒”。
1992年,曲道奎前往德國薩爾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機器人模擬研究。“德國機器人產業起步晚但發展很快,以庫卡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佔據了全球領先地位,被廣泛裝配在傳統產業中,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併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那時我國的機器人技術尚在摸索階段。”
德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他從中找到我國機器人產業化的方向和路徑。
創新是基因,技術是根本。“初創人員都是從中科院走出來的,創新無疑是新松骨子裡一脈相承的基因。”談及新松緣何能夠持續創新時,曲道奎提到了它的“基因”和“血脈”:從它出生之日起,走的一定是創新的路子。
短短十幾年,新松機器人順勢崛起,從“三無”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等五大系列百餘類產品和多家控股子公司的上市企業,創造出機器人行業的百餘項第一。
“活著干,死了算!這是蔣新松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讓我國工業儘快進入機器人時代,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機器人研發中,最後倒在工作崗位上,也把敢為天下先和敢闖敢拼的奮鬥精神留給我們。”
蔣新松院士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曲道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企業註冊時用了老師的名字,就是為了激勵自已要創新前行。”
千里歸來仍少年。“歷經奮鬥與成功,新松更應居安思危、迎面挑戰,而未來才真正是新松人面臨的大考。”面對新松的發展,他坦言自己的“不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市場瞬息萬變,稍一鬆勁就可能全軍覆沒。
無創新不成長。在新松4000多名員工中,研發人員佔比達75%以上,並在全球設有8個研發中心,呈現出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發展格局。曲道奎仍堅持帶著博士生一起做研發。
(原載於《科技日報》2019-06-2003版)

人物評價


他是科學家,是企業家。他堅信,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
從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到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人;從埋首浩卷的科研者,到意氣風發的企業家……縱然歲月更迭、身份轉變,心中堅守的信條卻始終如一。(新華社——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