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米

臘米

臘米,又名吳芋、吳茱萸、辣米、米辣子、曲葯子,為芸香料,吳茱萸屬。適應性強,易於種植,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散寒解郁”的藥用功效,是我國的名貴珍稀藥材之一,臘米種植在我國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形態特徵


臘米系灌木或小喬木,吳茱萸即小花高3—5米,石虎即大花高2米左右,自然生長,主幹較明顯,側枝發達。臘米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即種子繁殖,無性繁殖即扦插、分茢、根扦繁殖。依其自然生長發育規律分為五個時期:即幼苗期、生長期、生長結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一般2月下旬—3月上旬開始萌動露青,4月下旬現蕾,6月上中旬開花,7月上旬採收藥用籽,有些地方在8月採收,藥用籽呈嫩綠色、粒小飽滿、香氣濃烈味辛辣微苦。種籽採收以籽皮黑褐色為宜。

生長環境


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分佈範圍


分佈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江西、四川、陝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

栽培技術


臘米栽培管理:一般中耕除草1—2次,施肥:一般9—10月施足基肥,驚蟄前後施好催芽肥,6月上旬施保花壯果肥;合理修剪:一般在2月下旬或9月中旬修剪為宜。臘米的主要病蟲害有褐滅牛,枝天牛、鳳蝶、蚜蟲蚧殼蟲、煙煤病、鏽病、流膠病等。
採制: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性狀:果實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