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

漢語詞語

盤龍是傳統寓意紋樣,樣式為盤曲的龍,龍紋的一種。盤屈交結之龍。常刻繪其狀以飾器物。北周庚信《庚子山集·鏡賦》:“鏤五色之盤龍,刻千年之古字。”

介紹


盤龍:釵名。崔豹《古今注》: “蟠龍釵,梁冀妻所制。”
字義簡釋
盤龍
盤龍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於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蟲”即水蛇、鱷魚之類。龍平時住在水裡,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龍的形象相當泛化,但標準的龍形體帝王身上: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紋身,是古越族習俗。後世帝王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還是細長蟠曲的蛇形之身。《說文》:南蠻、東南越,蛇種。《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雲如龍。這些記載表明帝王身上的龍紋來源於越文化的蛇。自古龍鳳連稱,龍為雨,鳳即風。盤龍一詞,有時也代指小說盤龍。有時代指地名盤龍城(在武漢市黃陂區)。

分解


盤 繁體字:盤、槃 拼音:pán
注音:ㄆㄢˊ “盤”字
部首:皿 部外筆畫:6,總筆畫:11
五筆:TELF 倉頡:HYBT
鄭碼:PYLK 筆順編號:33541425221
四角號碼:27102
龍【中國漢語】簡體:龍。
龍【讀音】lóng
【五筆】D X 【梵文】Nāga
【英文】dragon(為與西方龍區分,現建議改譯為loong)
典故: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版本較多,說法不同,分別概括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圖、蚣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