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雙卿

代表作《浣溪沙》

賀雙卿(1715~1735年),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人,江蘇金壇薛埠丹陽里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故名雙卿。

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七歲時就開始獨自一人跑到離家不遠的書館聽先生講課,十餘歲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紅。長到二八歲時,容貌秀美絕倫,令人“驚為神女”。後人尊其為“清代第一女詞人”。嫁金壇(今屬江蘇)周氏子,夫暴姑惡,受虐待勞瘁而死。雙卿夙慧,能詩詞,多自傷生活遭遇之不幸,哀婉動人。無紙墨詩詞悉以粉筆、蘆葉書之。後人輯有《雪壓軒詩詞集》。

人物生平


生平經歷

康熙五十四年秋天,江蘇金壇四屏山下的一戶姓賀的農家又添了一個女兒。這是賀家的第二個女兒,所以取名雙卿。十分乖巧,很少哭鬧,常常瞪著一雙黑白分明的眸子四面觀望外面的世界。她似乎知道家境貧困,父母整日為生計奔忙,無心多關照自己,於是乖乖地生長著。在不知不覺中會走路了、會說話了,別看她並不愛多說話,可說起來有板有眼、很有慧性。舅舅在鎮上的學館做雜役,鎮子離賀雙卿的家不遠,沒人照料的小雙卿,常常一個人“吧噠、吧噠”地跑到學館悄悄站在窗外偷看。裡面的學生讀書,她也跟著“伊伊呀呀”地模仿。還學得饒有趣味。後來學館的先生看到這小姑娘聰明好學,就破例同意她進課堂旁聽。高興得心裡比吃了蜜還甜,一下課就忙著為先生遞水送茶,夏日打扇趕蠅、冬日添炭撥火,以感謝先生的特別關照。就這樣,小雙卿免費在學館旁聽了三年,學會了讀書寫字,還入了吟詩作文的門。
賀雙卿
賀雙卿
在家跟著媽媽做家務,心裡仍是放不下學館里的筆墨詩文。她央舅舅買來紙筆硯墨,一有閑暇,便坐在飯桌邊寫詩作文。還請舅舅把她的習作帶到學館請先生批改,先生常在她的習作上批下鼓勵之句,也深為飛速進步暗暗稱奇。
轉眼已經十八歲,長成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善詩能文的內秀使她較其他的鄉村姑娘多一份含蓄和深度。雖然有出色的詩才和氣韻,可在鄉下人眼裡這些一錢不值。父親去世,便由叔父做主,嫁與鄰村佃戶周大旺。周大旺也是農戶出身,只知道埋頭種莊稼。望著陌生的丈夫,感覺自己被拋到了荒野上,以後的命運不知是吉是凶。新婚燕爾,周大旺對溫雅纖秀的妻子十分著迷,夜夜抱著她揉搓個沒夠。雖然沒有輕言蜜語,可他那寬厚的胸膛、結實的雙臂,體會到一種堅實的愛護,雖然沒有書本上那種才子佳人般的浪漫,遺憾之下也略微有一些滿足。反正農家姑娘都是這樣嫁人的。
新婚夫妻剛剛歇了三天,楊氏心裡就窩下了一大團火,覺得兒子都快被媳婦帶壞了。
賀雙卿
賀雙卿
者實巴交的周大旺從小聽慣了母親的調擺,這時自然不敢反抗,只好乖乖地扛了鋤頭下田,心中還把氣惱怪到了妻子身上。覺得母親發火,自己挨訓都是她惹出來的,不由得就將對妻子的愛憐減少了一半。
從這一天開始,便日日在婆母的壓制下生活了。家中清掃、煮飯、餵雞、養豬、舂穀之類的雜活都落到她的頭上。她原本身體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這些事。乍一開始還適應不下來,不是忘了這樣、就是漏了那樣,忙得焦頭爛額,一旁坐著的婆母不但不幫上一把,還嫌她手腳太慢,這裡不是、那裡不對。
舅舅是當地的塾師,一說她舅舅是幫塾師打柴、擔水的雜役,但無論如何,這都給好學的雙卿提供了一個求學的便利條件。每當塾師授課時,雙卿就倚於窗下,悉心聆聽,銘記在心。三年過去了,雙卿學會了讀書、寫字、吟詩、作文,父母親認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處亂跑了,便不再讓雙卿去學館聽課。已經善詩能文了,可是雖有卓越的才華,卻一直沒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閨中閑暇,即吟詩填詞,練字作畫。買不起書,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紅,向商販們換些詩詞書籍來讀。在詩書的熏陶下,雙卿如一枝紅杏在農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嘆惋不止的是,18歲時,父親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穀子的聘禮,被嫁到金壇綃山村周家,從此,雙卿便踏上了一條萬劫不復的血淚之路。
大約於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一代才貌雙全的農家女詞人,最終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下,花顏凋落,含恨離開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遺憾,讓後人嘆惋不已!

個人作品


詩作
浣溪沙望江南二郎神
濕羅衣玉京秋自題《種瓜小影》孤鸞
惜黃花慢鳳凰台上憶吹簫薄倖
一剪梅摸魚兒鳳凰台上憶吹簫
春從天上來春從天上來詠蛙兩首
答趙暗叔答段玉函和白羅詩九首
武寧溪韻賦七言古詩七首步寧溪前韻應三人題為七言古詩三首歲旱
遺趙暗叔詩四首柳絮——贈趙暗叔和鄭痴庵詠荷十絕

史籍記載


賀雙卿畫像
賀雙卿畫像
《聽秋館詞話》《白雨齋詞話》
《賀雙卿集》《痛菊奈何霜:雙卿傳》
《西青散記》《丹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