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蘭鎮

隸屬於重慶市長壽區

葛蘭鎮,隸屬於重慶市長壽區,地處長壽區北面,東鄰石堰鎮、龍河鎮,南與新市街道、八顆街道接壤,西與洪湖鎮毗鄰,北靠四川省鄰水縣,距長壽區人民政府駐地22千米, 區域總面積110.9平方千米。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葛蘭鎮境域屬葛蘭里;1985年7月,由葛蘭鄉改為葛蘭鎮。 截至2018年末,葛蘭鎮戶籍人口為79021人。截至2020年6月,葛蘭鎮下轄1個社區、2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葛蘭場。 

徠2018年,葛蘭鎮有工業企業47個,其中規模以上2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社會


葛蘭是長壽中部的中心城鎮,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物資集散、建材業為基礎的工貿型城鎮。葛蘭鎮同樣也是重慶長壽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長壽區區域副中心,長壽區北部腹心地帶商貿中心及農副產品物資集散中心。支柱產業為發展健康科技產業配套服務、商貿物流及其相關產業。
重慶市長壽區街鎮工業走廊葛蘭工業組團規劃面積5.6平方千米,重點發展醫療器械、健康器材、綠色食品、食品醫藥包裝材料、化妝品、中西藥品、保健品、生物製藥以及醫藥物流配套等健康科技產業。於2009年被重慶市政府授予“重慶市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是重慶市政府批准的全市唯一一個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重慶市政府將該基地納入“健康重慶”總體規劃,按照“市屬區建”管理模式,由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長壽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該項目為葛蘭鎮周邊工業及居民生活提供商貿和物流配套服務。
葛蘭鎮
葛蘭鎮
重慶市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選址葛蘭境內,工業強鎮步伐更加堅實。基地規劃佔地總面積5.6平方千米,是一個集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健身器材以及健康產業信息服務於一體的現代化健康產業示範區。
近年來,葛蘭鎮圍繞“實力葛蘭、魅力葛蘭、幸福葛蘭”的宏偉願景,以“121”發展戰略開拓創新,努力進取。經濟、社會、教育、民生等各項事業呈現迅猛發展的良好態勢。
葛蘭鎮有齊全的托幼、小學、初高中等教育機構,有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汽車客運站和石油液化氣儲備和供應站,並具有管道供氣功能,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水利建設

整治鵝公堡、胥家溝、姚家岩、雙望、新民、平橋病險水庫6座,完成山坪塘整治等其他水利工程21處;完成了馮庄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設;完成了枯井、黃家壩、塘壩、灣丘村的人飲工程建設,解決了7000餘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組織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工程36個;硬化鄉村公路65公里,人行便道25公里;整治維修村道90公里;完成葛蘭村農村衛生改廁1000戶;整治維修提灌站65台,技改3台;購買農業機械112台,其中耕作機械106台,插秧機6台,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34.08%;完成羅岩村的土地整治;完成金山、沙河村級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完成22個村居遠程教育終端建設,配置電腦、電視等,達到了網路全覆蓋。(本文轉載於葛蘭政府網作者:黃勇)

城鎮商貿業

徠2008年完成了小城鎮8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大水渠片區的規劃;啟動舊木材市場拆遷和新木材市場平場;啟動葛蘭衛生院、法庭的新建工程;啟動榜上灣、白鶴、張家壩3個小區建設;全年新開工房屋面積50000平方米、竣工40000平方米,新增城鎮建成面積0.2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6%。
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改造臨時垃圾堆放點6處,新安裝垃圾箱41個,新安裝中心、大壩街上路燈45盞,新增渝巫路100A控制箱一套,完成場鎮3260平方米的人行道翻修,修補正街、西街、棗子街、老街3100平方米的破損道路,整治場鎮河道200米。新增環衛設施垃圾站5個,供水管網1230米,新增供電線網2100米,增設變壓器5台。初步啟動了葛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
培育和建設了綜合農貿市場、糧油、木材、汽修3個專業市場以及傢俱製造、服裝百貨、五金家電、特色餐飲4條專業街。有大中型超市4家、村級便民店9個,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279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06萬元,連鎖經營銷售額佔零售額比重達40%,限額以上新增企業個數2個,限額以上佔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8%。

新農村建設

高標準建設300萬隻籠養蛋雞基地、萬畝柑橘基地、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萬畝高標準優質糧油基地等四大現代農業基地。2008年年底籠養蛋雞飼養量已達240萬隻,規模化養殖場(500隻以上)已達700個;完成恆河果業改土建園4026畝,葛蘭村500畝科技示範片,金山村劉家壩大棚蔬菜基地300餘畝,能源甘薯示範片4500畝;全面完成農民種糧直補兌現485.7萬元(其中水稻直補52.3萬元,種糧農資綜合直補402.1萬元,豫薯王直補1.1萬元,生豬、家禽養殖大戶直補30.2萬元);實現耕地流轉12831畝;實現勞務收入7253萬元;繼續鞏固13400畝退耕還林成果,完成6000畝森林工程建設任務,即3000畝經濟林建設、2000畝速豐生產林建設、1000畝低效林改造工程。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0%;年出欄肥豬1000頭以上的養殖戶已達10戶。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葛蘭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1481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10所,在校生3856人,專任教師23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葛蘭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098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415人,經營管理人才39人,技能人才1780人,農村實用人才875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葛蘭鎮有文化站1個,村(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22個,有各類圖書室23個,藏書9萬冊,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98人。2011年末,葛蘭鎮有體育場地28處,5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有全民健身場5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5%。2011年末,葛蘭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966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安裝廣播73個,實現了有線廣播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葛蘭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有衛生院1個,衛生站27個;病床136張,固定資產總值747.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10人,其中執業醫師36人。2011年,葛蘭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5萬人次2011年,葛蘭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0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7.1萬人,參合率98%;孕產婦死亡率1.1/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葛蘭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35戶,人數217人,支出38萬元,比2010年下降56.3%,月人均167.5元,比2010年增長7.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24戶,人數2453人,支出223.4萬元,比2010年增長30%,月人均75.9元,比2010年增長22.8%;醫療救助1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800人次,共支出19.2萬元,比2010年增長13.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12人,支出83.9萬元,比2010年增長14.9%;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3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82.3萬元,比2010年增長10.5%;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2萬人,參保率56.4%。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葛蘭鎮有郵政網點3個,投遞點22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8000份、期刊5000冊,業務收入15萬元;有固定電話用戶6100戶;行動電話用戶2.4萬戶;寬頻接入用戶30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10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葛蘭鎮有自來水廠8座,鋪設幹線水管10千米,生產能力60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
供電
2011年末,葛蘭鎮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有高壓輸電線路8條,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4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燃氣
2011年末,葛蘭鎮有天然氣管線8.9千米,天然氣用戶1527戶,燃氣普及率為42.8%,月天然氣平均用量8.9萬立方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葛蘭鎮有花壇4個,綠化面積180平方米。
城鎮建設
2008年,葛蘭鎮完成了小城鎮8平方千米的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大水渠片區的規劃;啟動舊木材市場拆遷和新木材市場平場;啟動葛蘭衛生院、法庭的新建工程;啟動榜上灣、白鶴、張家壩3個小區建設;全年新開工房屋面積50000平方米、竣工40000平方米,新增城鎮建成面積0.24平方千米,城鎮化率達36%。

交通


葛蘭鎮境內有渝巫路、長墊路、葛獅路、長鄰路過境,鎮域內公路達340千米;開通公共汽車線路4條,運營總里程52千米,運營車輛52輛,日發客運汽車156班次,日均客運量1500餘人次。
葛蘭鎮
葛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葛蘭鎮地處長壽區北面,東鄰石堰鎮、龍河鎮,南與新市街道、八顆街道接壤,西與洪湖鎮毗鄰,北靠四川省鄰水縣,距長壽區人民政府駐地22千米,區域總面積110.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葛蘭鎮地處淺丘深谷平壩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平均坡度18度;最高點位於大壩,海拔990.2米;最低點位於江家溝,海拔316.9米。
葛蘭鎮
葛蘭鎮
氣候
葛蘭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7℃,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4.4℃(1975年12月);7月平均溫度28.2℃,極端最高氣溫40.9℃(2006年8月);最低月平均氣溫4℃(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1℃(2006年8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1℃;生長期年平均322天;無霜期年平均328天,最長達365天,最短為280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262小時,年總輻射11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12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52天,最多達174天(1982年),最少為128天(1966年);最大雨量1737毫米(1998年),最少雨量863毫米(1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8月,6月最多。
水文
葛蘭鎮境內最大河流為桃花溪,桃花溪流經全境,長18千米,流域面積38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118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葛蘭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2010年5—7月,出現3次暴雨災害,降雨量達1014毫米。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葛蘭里。
清順治三年(1646年),實行保甲制;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為葛蘭場。
1951年3月,成立葛蘭鄉。
1955年10月,大石鄉、源溪鄉、新民鄉、南中鄉、大壩鄉划入葛蘭鄉。
1956年10月,葛蘭鄉改建葛蘭公社。
1985年7月,由葛蘭鄉改為葛蘭鎮。
2003年9月,天台鄉、大壩鄉併入葛蘭鎮。
葛蘭鎮
葛蘭鎮
1911年設葛蘭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置鎮。1997年,面積43.9平方千米,人口3.9萬,轄帽子山、中華、鵝公堡、雙飛、青風橋、源溪、銀庄、先桂、燕洞、天福、沙嘴、葛蘭、樓房、紅星、蘭星、龍井、金家、沙河、星光、金山、順山、石馬門、潼觀、枯井、南中25個行政村和西街、新街、米市堡、葛蘭橋4個居委會。
2003年區劃調整后,葛蘭鎮轄原葛蘭鎮、大壩鄉、天台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10.9平方千米,人口70351人,鎮政府駐白鶴街70號。
大壩鄉位於長壽區西北部,距區政府27千米。葛義公路過境。1951年設大壩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龍井、塘壩、煙坡、大灣、大壩、寶藏、新林、金盤8個行政村。
天台鄉位於長壽區中部,距區政府18.5千米。渝梁等公路過境。1941年設中心鄉,1961年建中心公社,1984年改置天台鄉。1997年,面積44.3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馮庄、羅岩、中田、天台、天寶、黃家壩、寶山、柏楊、明橋、清寺、白水、長石、鹽井、大興、興隆、白雲、碧天、中庄、中壩、丘、干塘、土山22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全鎮共2.2萬戶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6萬人、非農業人口2.6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萬餘人,戶籍人口72072人、流動人口9835人,城鎮化率達61.62%。葛蘭鎮境內人口以漢族巴蜀民係為主,佔總人口的99%。
2011年末,葛蘭鎮總人口7.2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865人,城鎮化率27.4%;總人口中,男性36677人,佔50.1%;女性35860人,佔49.9%;18歲以下14903人,佔20.5%;18—35歲14321人,佔19.7%;35—60歲30449人,佔42%;60歲以上12804人,佔17.8%;以漢族為主,共7.23萬人,佔99.7%;有苗、土家、仡佬、白等17個少數民族,共196人,佔0.3%。2011年,葛蘭鎮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7.5‰,人口自然增長率4.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54人。
2017年末,葛蘭鎮常住人口為72028人。
截至2018年末,葛蘭鎮戶籍人口為79021人。
2021年,重慶市長壽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 葛蘭鎮 人口為35899 人。
葛蘭鎮
葛蘭鎮

行政區劃


長墊公路縱貫全境,南到鳳城,北達墊、梁,西接鄰水,交通便利,集市商貿繁榮,素有長壽首場之稱。
葛蘭鎮是全國重點名鎮,重慶市中心鎮。以健康科技產業、商貿物流及其相關服務業為主,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為輔的長壽區工商貿中心鎮。鎮區性質為:重慶長壽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長壽區街鎮工業走廊重要組成部分,長壽區中部腹心地區工商貿重鎮,全國重點名鎮。
全鎮幅員面積110.9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374.41公頃。其中生活組團建設用地201.35公頃,工業組團建設用地173.06公頃。共有1個社區、4個居委會、13個居民小組,21個行政村、162個村民小組。政府駐葛蘭鎮葛蘭橋社區白鶴街70號。
葛蘭鎮距區政府20千米。面積11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6萬人。轄21個行政村,162個村民小組。渝巫、長墊、葛從、長大、天中等公路在此交會過境,距滬渝高速合興入口6千米。
下轄村/社區
葛蘭橋社區灣丘白雲馮庄
羅岩黃家壩鹽井天台
天寶大壩塘壩煙坡
潼觀天福沙河南中
金山葛蘭枯井龍井坎
蘭興中華

自然資源


鎮域內水資源豐富,桃花溪流經全境,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白雲岩、鉀礦等11種,其中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白雲岩儲量達4000萬噸。森林面積45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2%。2011年,葛蘭鎮有耕地面積8.1萬畝,人均1.2畝;林地面積6.7萬畝。
葛蘭鎮
葛蘭鎮

經濟


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
1、全鎮生產總值GDP達5.34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0.91億元,第二產業2.75億元,第三產業1.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7409元;本級財政總收入1781.5萬元,同口徑增長28%,財政支出1780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06萬元,同比增長5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70萬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50元,同比增長20%。
葛蘭鎮
葛蘭鎮
2、2008年農林牧漁總產值35727萬元,比上年增長15%。糧食播種面積7029公頃、糧食總產量32941噸、蔬菜7497噸、水果5111噸、水產品1065噸、肉類總產量4685噸(其中豬肉4214噸)、禽蛋31204噸、生豬出欄69612頭、存欄26009頭。
3、2008年鄉鎮企業數81家(其中工業企業7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從業人員9742人(其中工業企業8611人),鄉鎮企業總產值116207萬元、增加值4152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佔64.3%)、營業收入115707萬元、利潤總額3318萬元、實繳稅金2637萬元。工業總產值104678萬元、增加值37199萬元,營業收入104678萬元,利潤總額3044萬元、實繳稅金2530萬元。
4、鎮域內通達公路380公里,鎮暢通公路里程300公里,用電總量3980萬千瓦時。
5、認真開展了各項專項檢查,對交通、煤礦、非煤礦山、食品、消防、護林防火、煙花爆竹、水庫、建築等進行專項安全整治,確保了全年無重特大的安全事故發生。
社會發展
1、教育: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2924人;小學11所,在校學生42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率98%,初中升高中率84%,高考錄取率82%。長壽區關心下一代現場會在葛蘭鎮實驗一小召開,市、區領導和兄弟街鎮參觀了葛蘭村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室。
2、文化體育:舉辦了長壽區第八屆金盤山杯籃球友誼賽、“慶七一、迎奧運”負重接力比賽。
3、醫院:國家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床數56張、醫生124人。
4、開展計劃生育專項執法清理。人口自然增長率3.5‰;計劃生育政策符合率達76.4%。
5、城鄉醫療救助80人10萬餘元。發放城鄉低保、五保金23.85萬元。全鎮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加人數69308人,參保率達96.3%。發放救災資金40萬元;救助20名精神病人;場鎮街道命名全部結束。
6、檔案室創重慶市二級檔案室成功。
7、城鎮新增就業925人,累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22680人。
8、各村(居)全部配備了綜治員。2008年接收回復區信訪辦回訪38件,全部辦結,共接訪96件次,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特別是確保了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的安全穩定。
9、成立了葛蘭鎮義務消防隊,配備了消防車一台,義務消防隊員10人。同時成立了葛蘭橋居、葛蘭村、大壩村3個義務消防隊,配備了消防隊員49人。
10、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后,廣大幹部群眾自發伸出援助之手,為災區人民捐款50餘萬元,其中20餘萬元救災物資直接送到災區。
工業發展
葛蘭鎮
葛蘭鎮
2008年8月,葛蘭鎮工業集中區正式納入長壽區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定位。葛蘭處在“兩園一廊”中街鎮工業走廊的首要地位,規劃了5.6平方公里清風壩工業集中區,與晏家工業園區錯位發展,重點發展健康科技產業和飼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新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製品等產業。
現已建成青風壩工業集中區409畝,完成了小區內的水、電、氣、排污、道路、閉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入駐企業有重慶市長壽區桂園食品廠、重慶康鑫竹木製品有限公司、重慶維得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金合蚊香廠、長壽龍洲榨菜廠、重慶基塞生物有限公司、健傑科技有限公司、夢怡釀造廠等10餘家。
工業集中區建成投產企業9家,實現產值3500萬元。全年協議引資20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500萬元。
2008年9月下旬,鎮黨委書記梁健同志隨市經委考察團赴韓國考察工業建設。

綜述

2008年,葛蘭鎮生產總值地方生產總值達5.34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0.91億元,第二產業2.75億元,第三產業1.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7409元;本級財政總收入1781.5萬元,同口徑增長28%,財政支出1780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2006萬元,同比增長5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70萬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50元,同比增長20%。
2011年,葛蘭鎮財政總收入0.3億元,比2010年增長18.2%;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5.3億元,各類存款餘額為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1.5%;各項貸款餘額3240萬元,比2010年增長15%。2011年,葛蘭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928元。
葛蘭鎮
葛蘭鎮
2018年,葛蘭鎮有工業企業47個,其中規模以上2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農業

2008年,葛蘭鎮農林牧漁總產值35727萬元,比2010年增長15%;糧食播種面積7029公頃,糧食總產量32941噸,蔬菜7497噸,水果5111噸,水產品1065噸,肉類總產量4685噸;其中豬肉4214噸,禽蛋31204噸,生豬出欄69612頭,存欄26009頭。
2011年,葛蘭鎮農業總產值4.7億元,比2010年增長19.3%。葛蘭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葛蘭鎮生產糧食3.1萬噸,人均434千克,其中水稻1.6萬噸,玉米1.4萬噸。葛蘭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油菜等。2011年,葛蘭鎮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產量2.3萬噸。葛蘭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葛蘭鎮生豬飼養量10.3萬頭,出欄6.8萬頭;家禽飼養量300萬羽;畜牧業總產值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5%。2011年末,葛蘭鎮森林面積6.8萬畝,林木覆蓋率35%。2011年,葛蘭鎮水果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750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沙田柚等。

工業

2008年8月,葛蘭鎮工業園區納入長壽區統一規劃;規劃了5.6平方千米清風壩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健康科技產業和飼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新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製品等產業。2008年,葛蘭鎮鄉鎮企業數有81家;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從業人員9742人(其中工業企業8611人);鄉鎮企業總產值116207萬元、增加值4152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佔64.3%,營業收入115707萬元,利潤總額3318萬元,實繳稅金2637萬元;工業總產值為104678萬元,增加值37199萬元,營業收入104678萬元,利潤總額3044萬元,實繳稅金2530萬元。
2011年,葛蘭鎮工業總產值為17.6億元,比2010年增加3000萬元,增長1.7%,總收入3.7億元,比2010年增加1150萬元,增長3.2%,實現增加值1.2億元,增長5.8%。

商貿

2011年,葛蘭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3.8億元,比2010年增加6900萬元,增長29.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7.8億元,比2010年增長32.8%。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清朝中期,葛、蘭兩姓捐款在背簍寺旁小溪上修建一座石橋,名葛蘭橋,后在此建場,葛蘭鎮因此而得名。
葛蘭鎮
葛蘭鎮

政治


內設機構

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城鄉建設管理辦公室
財政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
衛生與計劃生育辦公室文化廣播服務中心
民政辦公室農業服務中心
水利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所
社會事務辦公室勞動保障辦公室
食葯監環保所
專職消防隊安監辦
交警大隊工商所
人民檢察室派出所
人民法院人民武裝部

現任領導

劉勇黨委書記
張麒麟黨委副書記、鎮長
王偉黨委委員、人大主席
程伯超黨委副書記
余和平黨委委員、副鎮長、武裝部長
孫宏斌黨委委員、副鎮長
劉建平黨委委員、政法書記
彭繼坎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王濤組織委員
甘彥黨委宣傳統戰委員
焦躍彬黨委委員、副鎮長
王麗萍副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