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國畫的結果 展開
國畫
中國傳統繪畫形式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侯子墓帛畫(西漢)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蹈紋彩陶盆
馬王堆漢墓帛畫
明 沈周《廬山高圖》
中國畫歷史 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春秋戰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 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湧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複發展提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曆年間,經濟文化趨於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總結,並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併產生新的變化。
北宋 郭熙《早春圖》
明 張宏《松下閑話圖》局部
中國畫自古就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科,其師承傳授,都依老師的專長按科進行。元代以後,人物畫衰落,山水、花鳥興盛。
國畫畫法口訣:
畫前需定形, 先從樹起跟!
勾出樹枝幹, 稍點樹梢墨!
顏色要細調, 紅綠要純清!
染在樹梢頂, 樹頭濃墨分!
松要擺大氣, 枝幹壯山魂!
近松葉要明, 遠松稍點清!
葉用深綠染, 干要株黃清!
雜樹枝要細, 點葉要分明!
不可太濃厚, 不要太稀勻!
山澗多樹長, 層次要分明!
大小照遠近, 濃淡要看形!
山石雖大氣. 莫忘暗與明!
有光一方照, 此方須淡澄!
無光一方照, 明暗下筆沉!
畫好一磅石, 遠近多關心!
與樹相連處, 層次要高明!
無光山頂樹, 樹下一片黑!
有光山頂樹, 用色要沉穩!
落山腳處時, 染色幾次分!
山腳可點樹, 但要霧和雲!
山腳不作樹, 需要染純清!
遠山寫雲海墨色相染成!
近山有霧氣, 只在山腳形!
高低多層次, 寫雲幾次成!
濃墨下腳處, 濃淡要細明!
檫點明暗處, 用筆要細穩!
檫點一山成, 遠近常關心!
山澗緊相連, 濃淡要辯清!
畫半要細看, 似乎可以成!
若是不合意, 尋找順勢形!
該改側大膽, 不改須細心!
畫前須靜想, 畫時耐心穩!
多在牆面畫, 才好看得正!
畫好需回味, 多看否改進!
細看多難處, 記得下次穩,
此為畫中意, 意境難悟成!
悟到深思處, 好畫自然成!
明 張宏《山塘短棹圖》
欣賞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國畫製作者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於心,再形於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樹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畫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計較透視比例等顯示的問題。
五代 關仝《山溪待渡圖》
可分為古今兩類:古裝人物,或者是歷代英士為一類;現代服裝,或者模特兒寫生為一類。由於人物要有動作、表情,所以人物畫是比較深奧的製作。
根據製作技巧、筆法,國畫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
用細緻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
心靈感受、筆隨意走,視為意筆,寫意畫不重視線條,重視意象,與工筆的精細背道而馳。生動往往勝於前者。
根據畫面內容又可以分為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
中國畫畫齡以千年計,形成了一套筆法、構圖法、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種風格的國畫稱為傳統繪畫。
歷代國畫賞析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明 張宏《西山爽氣圖》
古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明 張宏《止園》冊 (止園全景圖)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明 張宏《擊缶圖》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準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明 張宏《華子岡圖》局部
(2)山水畫的組成:
明 沈周《君山度曲圖》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歷代國畫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南宋 李迪《風雨歸牧圖》
工筆畫
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文人畫
明 唐寅《秋風執扇圖》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複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範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明 張宏《村徑柴門圖》
唐 韓干《牧馬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讚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造型特徵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捨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裡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國畫與西畫區別
南宋 陳容《九龍圖》(局部)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國畫欣賞
(三)中國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
國畫從題材上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類,從表現形式上可分為工筆、寫意兩種。
中國畫講究形式美,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空白的運用獨具特色。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衝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
國畫營造的空間多種多樣,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即: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
從風格樣式上看,中國畫構圖的基本樣式是“之”字形構圖(又稱“S”形構圖)。所謂“易”者象也,“之”字形運動就是變化,就是延續,就是轉化,就是周而復始。因此,“之”字形構圖是中國畫中最基本的構圖,其他形式都是在此基礎上變化發展而成的。
1、水平線構圖法
就是將所有形象在水平線上展開。這種構圖給人以莊重、嚴肅之感,易造成單調的感覺,但能給人平靜、穩定以及開闊、寬廣之感。這構圖法與幼兒繪畫表現特點一樣,因而比較符合幼兒的視覺感受,審美習慣。構圖時要注意形象的疏密變化和大小變化。
2、傾斜構圖法
就是將主要形象置於一條斜線附近,使畫面充滿變化和動感。此種構圖適宜表現體育運動、舞蹈、遊戲等題材。
3、“s”線構圖法
此種構圖屬傳統構圖。它與中國古代美術構圖學中的“之”這構圖法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強烈的動感特徵,能創造成出優美而又富於變化的藝術效果。構圖時,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後摭擋、相互響應、協調統一。
4、自由式構圖法
自由式構圖法如同中國畫里運用的散點透視構圖法,自由而靈活,豐富且有變化。構圖時,要體現疏密有致,大小錯落和整體協調。要避免形象之間的距離相等。
5、疊層式構圖法
形象層層相疊而成,沒有遠近之分,大小之別。在視野上無限展開,前景不擋後景,相互連接,互有穿插和對比。
黃派
五代 黃荃《寫生珍禽圖》
徐派
又稱“徐家野逸”,簡稱“徐派”。中國著名的畫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后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復、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從而與黃筌的花鳥畫派,兩者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吳門畫派
明 唐寅《杏花茅屋圖》
北方山水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亦稱“北宗山水畫派”。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李、關、范的畫風,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南方山水畫派
南宋 夏圭《溪山清遠圖》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此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試為代表,尤以文同畫竹最著稱。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於湖州(今浙江吳興)任太守,故稱。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白居易曾作《畫竹歇》贊蕭。而至文同竹藝大進,文氏畢生畫竹。
常州畫派
常州畫派作品
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畫山水從董源變來,突破勾廓加皴的傳統技法,多用水墨點染,不求工細,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暉,晚年號懶拙老人,畫院學士,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用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崇尚平淡天真,運筆了草,自稱“墨戲。“二米”均居襄陽和鎮江,對蕭、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故‘二米’山水畫多以雲山、雨霽、煙霧為題材,純以水墨烘托,用卧筆橫點成塊面的“落茄法”表現煙雨雲霧、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稱“米點山水”、“米氏雲山”,屬水墨大寫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後世影響甚大。又說為此派米芾所創,由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發展。
松江派
亦稱“松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雲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代表,稱“華亭畫派”。
浙派
亦稱“浙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 代前期主要畫家戴進開創。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畫受李唐、馬遠影響很大,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畫藝很高,風行一時,從學者甚多,逐漸形成“浙派”。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1459~1508),學戴進而更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蹤他的畫風,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畫家有張路、蔣三松、謝樹臣、藍瑛等。明代中葉后,吳派興起,主宰畫壇。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現於畫壇。
黃山派
亦稱“黃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系。他們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濤。石濤法名原濟,早年喜山水,屢登廬山、黃山諸名勝,在宣城十載,與梅氏、戴本孝等交往。這些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相互影響,以畫黃山而著名,故稱作“黃山派”。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與“黃山派”不同,正如浙江與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將其歸入“黃山畫派”,實誤。
虞山派
亦稱“虞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翚,先後師王鑒、王時敏,悉心臨摹歷代名作,並取法宋元諸名家,平素與知友惲壽平切磋畫藝。聖祖玄燁(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繪製《南巡圖》巨構,並賜書《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故畫名盛於康熙間。他的主要學生有楊晉、顧昉、金學堅等。王翚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風尚,對清代山水畫影響頗大。
嶺南派
亦稱“嶺南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
江西派
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畫山水,筆意空靈,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墨氣涼然,頗具韻味,時稱妙品。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始人。秦祖永評其畫云:“穩當有餘而靈秀不足”。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顧愷之《洛神賦圖》
展子虔(約550—604年)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隋代傑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尤以山水成就最高;人物的描法細緻,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和“山水畫祖”。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捲軸山水畫。
閻立本(601—673年)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唐代傑出畫家。出身貴族,乃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存世作品有《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董源(?—962年)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作江南人,五代南唐傑出畫家。原為南唐畫院畫家,后入宋。南唐時,曾任后苑副使,故號“董北苑”。工山水,早年學李思訓,亦師王維。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筆墨,兼畫龍水、鍾馗,無不臻妙。存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夏圭,生卒年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傑出畫家。南宋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畫,後來以山水畫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在構圖方面,夏圭更善於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創造。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元代傑出畫家。中年做過小吏,因張閭案受累坐牢,出獄后遂隱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即新道教),寄情于山水。常往來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講道賣卜。工書法、詩詞、善散曲、通音韻。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於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於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
唐寅(1470—1524年)又名唐伯虎,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號稀奇山,停雲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黃公望筆法。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
仇英(約1494—1551年)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傑出畫家。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后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範。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
張宏(1577—1652年)字君度,號鶴澗,別號鶴澗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張宏平生喜好遊歷名山大川,注重外師造化,汲取繪畫養分,藉以開拓創作視野和體悟藝術真諦。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聰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和反對權奸嚴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謂“落魄人間”。最後入獄七、八年。獲釋后,貧病交加,以賣詩文、畫糊口,潦倒一生。擅長畫水墨花卉,用筆放縱,畫殘菊敗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別有風致。
朱耷(1626—約1705年)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傑出畫家。明寧王朱權後裔。明亡后削髮為僧,后改通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所作山水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
石濤(1642—約1707年)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清代傑出畫家。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
鄭燮(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又名鄭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傑出畫家。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中堂
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
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於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
橫批
也稱橫幅,長條形,橫著作畫裝裱而成,可獨立懸掛房間。
小品
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細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
鏡框
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於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
捲軸
捲軸是中國畫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將摺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
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摺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
長卷
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
斗方
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
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於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於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國畫裝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於國畫創作者以及國畫收藏者來說都是要了解以及清楚的地方,裝裱的成功與否直接與其保存的時間與方式有很重要的聯繫,並且裝裱的樣式形成一種對藝術品極好的烘托作用。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
將字畫繪製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於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
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製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
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
圓扇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於人齊,如今很少見。
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製作,所用顏料及製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
除瓷器外,如日曆、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聖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筆
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
墨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緻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髮,山水畫不宜用。
紙
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
硯
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和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后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晒、火烤。
顏料
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 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 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 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
傳統中國畫顏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為礦物顏料、植物顏料、金屬顏料、動物顏料、人工顏料
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鍊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常用的有:
(一)石綠: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 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 漸細漸淡。
(二)石青: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 染幾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硃紅色者較佳,也有 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四)朱膘:(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 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如今赭 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六)白粉: 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 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 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畫中 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常用的植物性顏料有:
(七)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澱,再提煉出來的青 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八)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 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 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如今多以西洋紅取代。
其它工具
除了上述的筆、墨、硯、紙絹、顏料之外,上需準備相關的用具:
(一)調色(儲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製品較佳,調色或調 墨應準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 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
(二)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 的較佳。
(三)薄毯: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 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
(四)膠和礬:上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 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 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五)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 中\飛漂。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或廢紙)、以及鈐印用 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一下幾項是否精美。
畫家作品,可表現出作者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畫面上常見印章有各方面使用:
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介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中國畫裝裱獨具一格,常見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表現,這就是功力。
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白,故從布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明代畫家張宏所作的《村徑柴門圖》,畫家自題:“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流水稻花香。”描繪松林環抱,崇山拱衛的庭院山莊,高大蔥鬱的蒼松分為兩組,如同兩把打開的摺扇,掩護著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臨水,田園豐美,正有辛棄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意。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閑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