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

詞語

竹篾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zhú miè,意思是剖削成一定規格的竹皮;成條的薄竹片。可以編製成竹籃、籬笆等工具。

讀音


竹篾
竹篾
zhú miè ㄓㄨˊ ㄇㄧㄝ ˋ竹篾

涵義


成條的薄竹片
竹籬笆
竹(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莖與下垂的葉片。“竹”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竹”的字大部分是樂器、竹器和記載文字的東西。本義:竹子)
同本義 [bamboo]。多年生常綠植物。莖桿有節,中空,可供建築用,又可作造紙原料,還可以製成樂器
篾(形聲。從竹,篾省聲。本義:薄竹片,可以編製席子、籃子等)
將竹子剖削成一定規格的竹皮;成條的薄竹片。

解釋


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可用以編製竹簍、竹籃等。

出處


《元史·天文志一》:“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驗黃道所交,隨時遷徙。”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潘爛頭》:“﹝潘﹞乃注水於盆,取竹篾編小舟如掌大,系以線而引之。”
老舍民主世界》:“憑他的勢力與關係,他才在一個大雜院里找了兩間竹篾為牆,茅草蓋頂,冬寒夏熱,有雨必漏,遇風則搖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