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道德主義

泛道德主義

泛道德主義 是一個倫理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它是指,在某個社會下,社會形成的道德規範或者對個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範圍之外,以至於惟道德是論。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各種社會問題往往都歸結為人的道德境界問題,歸結為自私、物慾、怯懦,歸結為犧牲和奉獻精神的丟失。對於沒有按照社會道德從事的人,將遭到道德批判。

特徵


道德要求過高

在泛道德主義社會中,往往會出現一種對他人的高要求。比如在集體中,要求他人樂於助人、無私奉獻、耐勞艱忍、尚朴禁慾等等。流行互相批評和自我批評。如中國文革中在道德方面互相指正等等。如果有人公開表示做不到這些,往往會遭到他人攻擊和指責。混淆美德和義務。如公交車讓座。

惟道德是論

在泛道德主義社會中,“道德”成為一個人為人處世最重要的一個指標。而這個社會中的“道德”,並非現代社會中的寬容、道義、禮貌、智慧、誠信等等,而是社會中的為人處世的“標準做法”,或者叫做“世故”。對人的評價都會強調“道德”。一旦個人“道德”水平遭到大多數人否認,就會導致在社會上難以生存。如流行的觀點“要做事先做人”就屬於泛道德主義。

道德制高點

在這種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如果存在一定的矛盾,不是通過溝通和理性探討解決,而是採用爭搶道德制高點。為了爭搶道德制高點,可以不擇手段。如果爭到道德制高點,攻擊他人就非常有效。

懲罰不“道德”

對於不按照社會主流道德從事的人,會遭到各種懲罰。一些懲罰往往是非人道的。如毆打、排擠、誹謗等等。如果有人和不“道德”的人相處,也會被大眾排擠。

危害


社會缺乏誠信

由於泛道德主義社會中的道德在人的能力範圍之外,因此,為了遵守這些道德,比如用謊言來掩飾自己的人性本質。如果這種謊言是面具的話,任何人都要帶著面具來生活。最終會導致人精神錯亂人格分裂和壓力過大。比如電影《羅生門》中的社會,因為社會無法容忍“膽怯”、“性慾”、“自私”等等,因此四個當事人全部說了謊,導致案件難以有突破。

社會缺乏寬容

由於泛道德主義社會中大量掩蓋了人的本性,因此一旦真實的人性表現出來,就會遭到大眾攻擊。最後會導致社會缺乏寬容。而社會缺乏寬容,導致了很多的“社會棄兒”,他們得不到任何尊重和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個性無法尊重,人性無法解放,導致社會痛苦增加,最終導致社會動蕩。

人際關係惡化

泛道德主義要求社會排斥一些“不道德”的人,因此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無法正常相處。由於每個人都存在“不道德”的地方,只不過被各種表現出來的假象和謊言所掩蓋。因此,任何人隨時都可能遭到各種攻擊。人和人之間往往會互相防備。
除此之外,還會造成“不承認錯誤”、“一錯錯到底”的現象。在這種社會體系下,人和人之間有任何誤解或者矛盾,往往不會通過溝通、分析和反省來解決,而是會採用很多極端的方法,如雙方都採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因為,任何一方如果進行分析和反省,必然自身有造成矛盾的責任。有責任,那麼這一方在“道德上”就吃了虧。所以,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如果發生衝突,互相都不能回頭。最後必然是,實力大的一方佔領道德制高點,取得“勝利”。

社會單元化

由於泛道德主義缺乏對“不道德”的人的寬容,因此社會會有一種主流認同的做事標準。任何人都只有按照這種標準行事,才會得到社會尊重,才會不遭到他人攻擊。這樣導致社會單元化。如上海人使用方言曾經遭到他人指責,說方言成了“自私”、“狹隘”、“排外”的代名詞,最後導致部分當地人不敢在大眾場合使用方言。導致上海文化多元化被破壞。在這種社會中,人無法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因為一旦個性不被社會認可,就會成為“不道德”、“不靠譜”的人,遭到社會排斥和攻擊。社會單元化又導致社會僵化,尤其在科學研究領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被極權者利用

泛道德主義缺乏理性思考,往往按照社會主流和“感覺”來評價他人。因此,極權者可以利用各種道德來獲得政權。之後,可以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道德規範。比如斯巴達式的極權體制所要求的“戰士道德”:勇敢無畏、犧牲奉獻、耐勞艱忍、尚朴禁慾、紀律服從、集體至上等等;蘇聯人大力鼓吹的是一種“現代野蠻主義”(布熱津斯基語)的戰爭道德,而把其它各種文明社會的道德統統踩進爛泥之中。誰也無法否認戰爭道德確實是一種道德,並且還有“崇高”審美價值(據鮑桑葵,“美”可分為“純美”與“崇高”兩大類),具有懾服人的威勢;而知識分子所受的文明社會的道德教育恰好與之相去甚遠。利用“道德”的精神武器,可以起到排斥異己、打擊自由進步人士的作用。

泛道德主義


產生大量暴民

抓住對方一個德行上的缺憾,就進行道德圍殲。他們從來不敢直視自己軟弱的內心,從不設身處地想一想,比如汶川地震中的范美忠事件,如果批評者自己站在地震區的講台上方,自己會怎麼辦。想必多數人在捫心之餘,只有勇氣回答,比起那位范老師,可能會多向台下的學生們喊一聲“快跑”,便第一個飛奔出教室。而這一聲“快跑”,就價值千鈞,就能評定一個教師的職業倫理,就能決斷出一個人的生與死?

棄善從惡

“不道德”者由於遭到他人批判、貶低,甚而達至虐待的程度,會導致反抗社會的心裡。即便一些社會道德確實是不文明的行為,被攻擊者也會予以否認。因此會出現仇恨社會、仇恨他人,最終導致大量的人棄善從惡,導致社會災難。

解決方法


理性和寬容是解決泛道德主義的唯一方法。現代社會的公民不僅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更應該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和清醒的理智。只有不觸犯法律的邊界,才能形成真正良善而不矯作的道德氛圍。對他人寬容,對他人理性。遇到矛盾理智思考,理智分析才能夠讓社會遠離泛道德主義,促進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