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腹痛

產後腹痛

產後腹痛(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為中醫病名。孕婦分娩后,由於子宮的縮復作用,小腹呈陣陣作痛,於產後1~2日出現,持續2~3日自然消失,西醫稱"宮縮痛"、"產後痛",屬生理現象,一般不需治療。若腹痛陣陣加劇,難以忍受,或腹痛綿綿,疼痛不已,影響產婦的康復,為病態,應予治療。產後腹痛(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為中醫病名。孕婦分娩后,由於子宮的縮復作用,小腹呈陣陣作痛,於產後1~2日出現,持續2~3日自然消失,西醫稱"宮縮痛"、"產後痛",屬生理現象,一般不需治療。若腹痛陣陣加劇,難以忍受,或腹痛綿綿,疼痛不已,影響產婦的康復,為病態,應予治療。

病因


● 中醫認為,產後腹痛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通常分瘀阻胞官和氣血兩虛兩種證型。產後腹痛,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為血虛痛,若因惡露去少及淤血壅滯者為有餘痛,若因飲食而痛者,必惡食脹悶;若因風寒乘虛入胞宮作痛者必見冷痛形狀。
● 1.瘀阻胞官
● 多為產後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不通。可由於產後傷血,百脈空虛,血少氣弱,推行無力,以致血流不暢而瘀滯;也可由於產後虛弱,寒邪乘虛而入,血為寒凝,瘀血內停,不通則痛而致。
● 2.氣血兩虛
● 可因血虛體質,或產時失血過多,沖任空虛,胞脈失養,或氣血虛弱,運血無力,血流不暢,遲滯而痛;亦可因產後起居不慎,寒邪乘虛而入,或飲食生冷,血為寒凝,或產後情懷不暢,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產後惡露排泄不暢而致。

臨床表現


● 產後至產褥期內出現小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或小腹隱隱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熱,常伴有惡露量少,色紫黯有塊,排出不暢;或惡露量少,色淡紅。
● 1.氣血虛弱
● 證見產後小腹疼痛,喜暖喜按,惡露量少色淡,兼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大便秘結,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 2.血瘀阻滯
● 證見產後小腹疼痛,拒按,腹部有明顯冷感,得熱則減,惡露量少、色紫黯、夾血塊,胸脅脹痛,四肢不溫,面色青白,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緊。

檢查


● 酌情進行腹部MRI檢查、腹部平片檢查等。

診斷


● 根據產婦素體虛弱,產時產後失血過多,或情志不遂,或當風感寒史,以及新產後至產褥期內出現小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或小腹隱隱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熱,常伴有惡露量少,色紫黯有塊,排出不暢;或惡露量少,色淡紅等表現可以診斷。

鑒別診斷


● 如果腹痛劇烈並伴有其他兼證,如發熱、腹瀉,或有癥瘕病史等,應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

辨證論治


● 產後腹痛,首辨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質和惡露的色、質、量辨其虛實。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虛者補而充之,實者行而通之。
● 產後腹痛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但也有失血過多子宮失於滋養而表現隱痛空空、惡露色淡的,此當以補養法治療。分娩時防止產後出血,產後勿食生冷,注意保暖,情志要舒暢,在產後即服3~5劑生化湯,可以減少或預防此病的發生。
● 1.氣血虛弱
● 治宜益氣補血,方用聖愈湯加減或當歸補血湯。
● 2.血瘀阻滯
● 治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方用生化湯加減或失笑散。
● 3.傷食
● 治宜益氣補中,理氣健脾,方用異功散加山楂,神曲。
● 4.宮寒
● 治宜暖宮散寒,方用香桂散,即佛手散加桂心。

預防


● 1.產後腹痛多見於經產婦,故應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 2.產婦在產後應消除恐懼與精神緊張,注意保暖,產後可以服用生薑紅糖湯,切忌飲冷受寒。
● 3.密切觀察子宮縮復情況,注意子宮底高度及惡露變化。如疑有胎盤、胎衣殘留,應及時檢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