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貧血

小兒貧血

小兒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血紅蛋白量或紅細胞數低於正常值。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6個月~2歲最多見。小兒貧血與缺乏造血原料、急性和慢性失血、溶血和骨髓抑制等有關。小兒貧血主要表現為乏力、皮膚黏膜蒼白、厭食等。小兒貧血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小兒貧血可併發多系統損害,如心臟擴大、舌乳頭萎縮等。小兒貧血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兒科、血液科

病因


● 小兒貧血的病因有:

營養性貧血:常見缺少鐵、維生素B族、維生素A、葉酸等

● 體內貯存營養素不足。
● 攝入量不足。
● 生長發育快。
● 營養素的丟失或消耗過多。

失血性貧血

● 急性失血。
● 慢性失血。

溶血性貧血

● 各種因素導致的紅細胞破壞增多出現的貧血。

骨髓造血異常

● 再生障礙性貧血。
● 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其他

● 各種感染。
● 腎病。
● 鉛中毒。

癥狀


● 皮膚、黏膜逐漸蒼白或蒼黃。
● 頭髮細黃、稀疏。
● 易感疲乏、無力。
● 易煩躁哭鬧或精神不振。
● 不愛活動,反應遲鈍。
● 食慾減退。
● 年長兒可訴頭暈、眼前發黑、耳鳴等。
● 智力、運動發育落後甚至退步。
● 嚴重者可出現肢體不規則震顫、踝陣攣。
● 葉酸缺乏可出現食欲不振、噁心、腹瀉、腹脹、舌炎等。
● 溶血可出現發熱、寒戰、噁心、嘔吐、腹痛及腰背痛,尿色發紅等。

檢查


● 確診小兒貧血主要依靠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骨髓象等檢查。
● 血常規
● ● 需要採集血液,了解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其中白細胞、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具有診斷參考價值。
● 網織紅細胞計數
● ● 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用於判斷骨髓紅細胞系統的造血情況,有助於診斷。
● 骨髓象
● ● 檢查骨髓象對診斷血液系統疾病及某些全身疾病有重要意義,根據有核細胞所佔的比例把骨髓增生程度分成等級,來反映骨髓造血的活躍程度。

診斷


● 醫生診斷小兒貧血,主要依據臨床癥狀、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骨髓象等。
● 臨床癥狀:乏力、皮膚黏膜蒼白等。
● 血常規:檢查可提示貧血。
● 網織紅細胞計數:檢查可見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或正常。
● 骨髓象:檢查可見骨髓增生明顯活躍,若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則表現受抑制。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乏力、皮膚黏膜蒼白等癥狀,容易與小兒貧血混淆,這些疾病有白血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骨髓象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對於小兒貧血的治療主要針對病因,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

藥物治療

● 補充鐵劑、維生素B₁₂和葉酸等。

手術治療

●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可行脾切除術。

其他治療

● 遺傳性紅細胞酶異常時可輸血、補充新鮮紅細胞。
● 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可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時可予激素及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

輸血治療

● 貧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時,輸紅細胞是必要的搶救措施。

危害


● 小兒貧血可併發多系統損害,如心臟擴大、舌乳頭萎縮等。

預后


● 小兒貧血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小兒出生后給予合理餵養,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尤其是動物類食品,如各種紅肉、肝類等。
● 積極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營養不良及感染性疾病等,對早產兒、雙胎兒早期給予鐵劑預防,對疾病恢復期患兒注意營養素的供給等。
● 避免長期少量鼻出血等容易導致慢性失血的病因。

參考文獻


●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2]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3] 申昆玲,黃國英。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