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瘤
牙齦瘤
牙齦瘤是牙齦上特別是齦乳頭處局限生長的炎症反應性瘤樣增生物。牙齦瘤女性較多見,以青年和中年人為常見。牙齦瘤多發生於牙齦乳頭部。本病來源於牙周膜及牙齦的結締組織,因其無腫瘤的生物學特徵和結構,故為非真性腫瘤,但切除后易複發。牙齦瘤是來源於牙周膜的增生性疾病,如果反覆發生說明治療效果不佳則應拔除病變牙齒,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此外女性懷孕期雌性激素分泌量增多,可促使牙齦血運豐富進一步加重牙齦增生病情,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牙齦瘤的危害主要在局部,一般可引起牙齦反覆發炎、腫脹、疼痛、出血。發展到一定時期,由於瘤體範圍較大,時間較長,可破壞周邊骨質,最終導致牙齒鬆動、缺牙,瘤體破潰,可導致大量出血及感染,但一般不會一起惡性病變,經治療可緩解。牙齦瘤術后預后一般較好。
● 口腔牙周科或口腔科
● 牙齦瘤一般由殘根、牙石、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因素引起,與機械刺激或慢性炎症刺激有關。
● 此外還與內分泌因素有關,如婦女懷孕期間容易發生牙齦瘤,分娩后則牙齦瘤縮小或停止生長。
● 牙齦瘤以女性病人多見,中青年發病較多。
● 多發生於唇頰側齦乳頭,以前磨牙區最常見,舌、齶處少見,一般為單個牙發生。
● 腫塊較局限,大小不一,通常呈圓形、橢圓形,有時為分頁狀,有的有蒂如息肉狀,有的無蒂基底寬廣。血管型和肉芽腫型者質地柔軟、色紅;纖維型者質地較韌且硬,色澤與正常牙齦無大差別。
● 腫塊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女性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腫塊長大可以遮蓋部分牙面及牙槽突,表面可見牙壓痕,易被咬傷而發生潰瘍、出血或伴發感染。
● 一般無痛,腫物表面發生潰瘍時可感覺疼痛。長期存在的較大腫塊可以壓迫並破壞牙槽骨壁X線示局部牙周膜增寬,致使牙鬆動、移位。
● 醫生在診斷牙齦瘤時,首先會觀察病人的臨床癥狀,然後結合相關的實驗室檢查作出判斷。
● 病理檢查
● ● 組織學檢查,有助於確診牙齦瘤的類型。
● 醫生診斷牙齦瘤,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病理檢查。
● 典型的臨床癥狀:多發生於唇頰側齦乳頭,以前磨牙區最常見,舌、齶處少見,一般為單個牙發生。腫塊較局限,大小不一,通常呈圓形、橢圓形,有時為分頁狀,有的有蒂如息肉狀,有的無蒂基底寬廣。血管型和肉芽腫型者質地柔軟、色紅;纖維型者質地較韌且硬,顏色粉紅。一般無痛,腫物表面發生潰瘍時可感覺疼痛。
● 病理檢查:在顯微鏡下觀察從病變部位取下的組織細胞形態結構,以確定病變性質,牙齦瘤的類型。
● 根據組織病理學表現的不同,牙齦瘤通常可分為肉芽腫型、纖維型及血管型3類。
● 肉芽腫型:似炎性肉芽組織,有許多新生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伴有許多炎性細胞浸潤,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纖維成分少,牙齦黏膜上皮往往呈現假上皮瘤樣增生。肉芽腫型齦瘤的牙齦表面呈紅色或暗紅色,質地較軟、易出血。
● 纖維型:肉芽組織纖維化,細胞及血管成分減少,而纖維組織增多。粗大的膠原纖維束間有少量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纖維束內可有鈣化或骨化,有不規則的骨小梁但無牙源性上皮結構,稱為外周性骨化性纖維瘤。這種纖維瘤被認為是牙周膜來源的一種反應性瘤樣增生,並非真性腫瘤。纖維型齦瘤的牙齦表面光滑,顏色與正常牙齦顏色無大差別,不易出血。
● 血管型:血管特別多,似血管瘤,血管間纖維組織可有水腫及黏液性變,並有炎性細胞浸潤。牙齦極易出血。妊娠期牙齦瘤多屬此型。
● 牙齦瘤非真性腫瘤,故無分期。
● 牙齦瘤應該特別注意與牙齦鱗癌相鑒別。
● 這兩種病損臨床上有時不易區別,尤其當牙齦瘤呈結節狀生長,或牙齦瘤表面有潰瘍時,常易混淆。牙齦鱗癌大多表現為菜花狀、結節狀或潰瘍狀。潰瘍表面凹凸不平,邊緣外翻似肉芽,可有惡臭。牙鬆動或者脫落,或已拔除。X線片表現可見牙槽骨破壞。局部淋巴結腫大。文獻報告,牙齦鱗癌的發病年齡明顯高於牙齦瘤,男性多於女性,而齦瘤則女性高於男性。牙齦鱗癌好發於後牙區,齦瘤好發於前牙及前磨牙區。前者病期短,一般幾個月,腫瘤生長迅速,後者病期長,一般數年。
● 妊娠性牙齦瘤易在婦女懷孕期(第4~9個月)發生,分娩結束后可以退縮。
● 去除菌斑、牙石和不良修復體等刺激因素,手術切除牙齦瘤,切除應達骨面,包括骨膜,鑿去瘤體相應處的少量牙槽骨,並刮除該處的牙周膜,以免複發。術后預后一般較好。
● 如術后反覆複發,則需手術時,將病變腫塊完全切除,拔除波及的牙,並用刮匙或者骨鉗將病變波及的牙周膜、骨膜以及鄰近的骨組織去除。
● 牙齦瘤的危害主要在局部,一般可引起牙齦反覆發炎、腫脹、疼痛、出血。發展到一定時期,由於瘤體範圍較大,時間較長,可破壞周邊骨質,最終導致牙齒鬆動、缺牙,瘤體破潰,可導致大量出血及感染,但一般不會引起惡性病變,經治療可緩解。
● 牙齦瘤不會轉移。
● 牙齦瘤術后預后一般較好。
● 針對青春期進行口腔衛生指導。
● 去除菌斑滯留因素,對於長期牙齦肥大增生,控制菌斑不佳的病人,必要時可採取牙齦切除術。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消除導致菌斑滯留的因素,指導病人菌斑控制。
● [1] 張志願。口腔頜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2] 孟煥新。牙周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