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狹窄

肛管狹窄

徠肛管狹窄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是由發育異常或肛管部位炎症、潰瘍、創傷、燒傷、腫瘤、手術操作不當等原因所致。表現為排便困難、糞便變細變扁或僅排出少量稀便,排便次數增多,肛門表皮脫落,排便時和便后肛門疼痛,糞便帶血,可伴有肛門墜脹感、里急后重(排便不盡感)、灼熱、異物感、肛門失禁、腹脹等。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此病可引發經常性便秘,甚至發生糞嵌塞;長期排便不暢可導致繼發性巨結腸症。經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肛管狹窄是由發育異常或肛管部位炎症、潰瘍、創傷、燒傷、腫瘤、手術操作不當等原因所致。

癥狀


● 肛管狹窄的表現為:
● 排便困難。
● 糞便變細變扁或僅排出少量稀便。
● 排便次數增多。
● 肛門表皮脫落。
● 排便時和便后肛門疼痛。
● 糞便帶血。
● 肛門墜脹感、里急后重(排便不盡感)、灼熱、異物感。
● 肛門失禁。
● 腹脹。

檢查


● 確診肛管狹窄主要依靠直腸指檢、直腸鏡檢查、X線檢查、血常規、便常規等檢查。

直腸指檢

● 檢查肛門及肛管內有無異常增生及有無狹窄等情況,有助於診斷。

直腸鏡檢查

● 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以檢查有無病變、腫瘤或潰病,如有需要可取組織檢驗,有助於診斷。

X線檢查

● 檢查確定有無結腸狹窄和梗阻。鋇灌腸檢查可見大腸,特別是直腸肛門狹窄及黏膜排列形狀,有無破壞、息肉和腫瘤。

血常規

● 需要採集血液,通過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鑒別診斷,其中白細胞、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具有診斷參考價值。

便常規

● 檢驗可以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及早發現胃腸炎、肝病,還可作為消化道腫瘤的診斷篩查。

診斷


● 醫生診斷肛管狹窄,主要依據病史、癥狀、直腸指檢、直腸鏡檢查、X線檢查、血常規、便常規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病史:可有手術或腫瘤、外傷史。
● 癥狀:排便困難、糞便變細、便時或便后肛門疼痛等。
● 直腸指檢:檢查可發現肛門和肛管內有堅硬瘢痕,嚴重者狹窄處手指無法通過。
● 直腸鏡檢查:排除其他肛管疾病。
● X線檢查:檢查顯示不同形狀狹窄或缺損。
● 血常規:檢查可見異常。
● 便常規:檢查可見隱血。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排便困難、糞便變細、便時或便后肛門疼痛等癥狀,容易與肛管狹窄混淆,這些疾病有肛門腫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直腸指檢、直腸鏡檢查、X線檢查、血常規、便常規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肛管狹窄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高錳酸鉀溫水坐浴或灌腸,應用潤腸通便藥物或灌腸等促進排便通暢。

手術治療

● 手術擴張解除狹窄,手術方法視病變情況、狹窄程度或狹窄部位不同而異。

危害


● 肛管狹窄可引發經常性便秘,甚至發生糞嵌塞;長期排便不暢可導致繼發性巨結腸症。

預后


● 肛管狹窄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預防


● 積極治療肛管部位炎症、潰瘍、創傷、燒傷、腫瘤等疾病。
● 保持肛門清潔衛生。
●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