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瓦楞子

瓦楞子是蚶科動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貝殼。瓦楞子味咸,藥性平和。歸肝、胃、肺經。瓦楞子的化學成分包括碳酸鈣、磷酸鹽、磷酸鈣、有機質、硫酸鹽、硅酸鹽,以及鎂、鉀、鐵等無機元素。其中,碳酸鈣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瓦楞子
● 英文名:Talengzi
● 拉丁名:Arcae Concha
● 別稱:瓦壟蛤皮、瓦壟子、瓦屋子、蚶殼、花蜆殼、蚶子殼、毛蚶皮、血蛤皮

功效與作用


● 瓦楞子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瓦楞子具有抗胃潰瘍、降血壓、保護甲狀腺等作用。
● 瓦楞子可用於治療頑痰膠結、黏稠難咯、胃痛泛酸、癥瘕痞塊、瘰癧、癭瘤等。
● 有臨床報道顯示,瓦楞子還可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燒傷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瓦楞子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瓦楞子。
● 無瘀血痰積者,不宜使用。
● 如果您正在使用四環素、洋地黃等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婦以及哺乳期女性使用瓦楞子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瓦楞子


● 瓦楞子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入丸散劑服用,還可以研末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9~15克;研末服用時,每次常規用量為1~3克。
● 外用時,取適量煅瓦楞子研成細粉,加冰片和香油,調勻后塗於患處,可以治療燒燙傷。

溫馨提示

● 瓦楞子入葯內服,應打碎先煎。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與四環素、洋地黃等藥物同時使用。
● 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瓦楞子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瓦楞子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瓦楞子無毒。
● 未見有按規定劑量服用瓦楞子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瓦楞子,請諮詢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瓦楞子


● 瓦楞子主產于山東、江蘇、河北等地沿海一帶。
● 瓦楞子及其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徵:
● ● 瓦楞子:毛蚶為三角形或扇形,殼外面隆起,有棕褐色的茸毛,有時已經脫落,殼頂突出且向內捲曲,殼內面為白色,平滑,殼的邊緣有與殼外面直楞相對應的凹陷,毛蚶質地堅硬,氣味輕微,味道淡;泥蚶殼的外面沒有棕褐色的茸毛,有顆粒狀的突起。品質好的瓦楞子乾淨、個整齊、沒有殘留的肉和泥土。
● ● 煅瓦楞子:外形類似瓦楞子,為青灰色或深灰色,沒有特殊氣味和味道。品質好的煅瓦楞子為青灰或深灰色、質地酥脆、個整齊、沒有特殊氣味和味道。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

含瓦楞子的中成藥有哪些


● 蓽鈴胃痛顆粒:具有行氣活血、和胃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還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 復方田七胃痛片:具有制酸止痛、收斂止血、理氣化瘀、溫中健脾的功效,用於治療胃酸過多、慢性胃炎、胃脘痛、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 和胃片:具有疏肝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生新、和胃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噯氣泛酸、胃痛腹脹、噁心嘔吐,還可治療消化性潰瘍等。
● 珍黃胃片:具有芳香健胃、行氣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濕濁中阻引起的納差吞酸、胃脘脹痛等,還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
● 潰瘍膠囊:具有制酸止痛、生肌收斂的功效,用於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脘疼痛、嘔惡泛酸等。

瓦楞子和煅瓦楞子功效一樣嗎


● 瓦楞子是蚶科動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貝殼,煅瓦楞子是瓦楞子煅燒后的產品,兩者功效相同,但側重點不同。
● ● 瓦楞子和煅瓦楞子都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的功效,都用於治療頑痰膠結、黏稠難咯、胃痛泛酸、癥瘕痞塊、癭瘤、瘰癧等。
● ● 瓦楞子善於消痰化瘀、軟堅散結,主要用於治療癭瘤、瘰癧、癥瘕痞塊等;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的能力更強,主要用於治療胃痛泛酸。

用藥誤區


● 誤區:瓦楞子不需要先煎
● ● 瓦楞子需要先煎。因為瓦楞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煎汁服用時,應該將瓦楞子打碎,先煎煮10~15分鐘,再將其他藥物放入一起煎煮。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周德生。袖珍中藥配伍應用速查手冊。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