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骨折部位是肱骨(上臂骨)上段。本病可見於各種年齡,老年人較多。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由暴力或外傷引起。肱骨是我們上肢最粗壯的骨,上端與肩胛骨連接形成肩關節,下端與橈骨和尺骨連接形成肘關節。肱骨外科頸位於肱骨解剖頸下2~3厘米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發生了骨折,我們就稱之為肱骨外科頸骨折。主要表現是劇烈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上肢功能障礙。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需要根據骨折的類型、骨折移位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三角巾懸吊、手法複位及內固定或手術切開複位及外固定等。肱骨外科頸發生骨折后,肩部劇烈疼痛,上肢活動困難,影響寫字、吃飯等,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不便。肱骨外科頸骨折可能會併發腋神經損傷,造成肩部肌肉萎縮、皮膚感覺障礙及肩關節活動障礙,還會引起腋部血管損傷等。肱骨外科頸骨折進行複位或固定后,一般經過6~8周就可以進行緩慢的活動,完全恢復需要3~4個月的時間。

就診科室


● 骨科、外科

病因


● 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由暴力或外傷引起。
● 跌倒時手部或肘部著地,暴力沿肱骨幹向上傳導衝擊外科頸可引起骨折。
● 肩部外側直接受到暴力衝擊,也可引起骨折。

癥狀


● 肱骨外科頸發生骨折后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
● 上肢靠近肩膀處有劇烈疼痛和壓痛。
● 上肢靠近肩膀處局部腫脹。
● 上肢功能喪失。
● 上臂皮膚有淤斑。
● 有些人的手部也會出現疼痛。

檢查


● 診斷肱骨外科頸骨折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和X線片。
● 體格檢查
● ● 醫生會對你的關節進行檢查,檢查你是否有疼痛或壓痛、局部腫脹、上肢功能障礙等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表現。
● X線片
● ● X線片可以直接顯示骨折的部位、程度以及移位情況,是最直接的診斷方式。

診斷


● 根據外傷史、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就可以診斷。
● 上肢或肩部直接(或間接)受過傷。
● 有劇烈疼痛、局部腫脹、上肢功能喪失等癥狀。
● X線檢查顯示肱骨外科頸發生了骨折。
● 醫生可能會建議行CT檢查,以分析骨折塊的情況,決定複位的手法或手術方案。

鑒別診斷


● 肱骨外科頸骨折與肱骨幹骨折、肱骨踝上骨折等有類似癥狀,因此在出現上肢劇烈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等癥狀時,不要自行診斷和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X線檢查作出診斷。

治療


● 需要根據骨折的類型、骨折移位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無移位裂紋骨折或嵌插骨折,一般用三角巾懸吊患肢l~2周,就可以進行功能鍛煉。移位骨折及合併肩關節脫位者,以手法複位及外固定。手法複位失敗或外固定不穩定者,可切開複位內固定。

裂紋骨折

● 用三角巾懸吊患側上肢2~3周,疼痛減輕后儘早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

外展型骨折

● 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的患者無需複位,以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並逐步開始肩關節功能活動。
● 無嵌插的骨折需要接受手法複位,隨後以石膏或小夾板固定3~4周。

內收型骨折

● 有移位的患者都需要接受複位,複位方法有手法複位及切開複位兩種,複位后加以適當的外固定或內固定。
● 手法複位外固定
● ● 一般需要在骨折血腫內麻醉下進行,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應用適當的外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有:超肩關節夾板外固定;石膏繃帶固定;外展支架(飛機架)固定。無論用哪種方法固定,都需要早期開始功能活動,一般4~6周就可去除固定。
● 切開複位和內固定
● ● 適合接受這種治療的人群有:外科頸骨折移位嚴重,複位后不穩定或手法整復外固定失敗的患者;50歲以下合併肱骨頭粉碎骨折的患者;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有移位並與肩峰下部抵觸的患者;不能複位的骺板骨折分離(肱二頭肌長頭嵌入)的患者;治療較晚已不能複位的青枝骨折患者。
● ● 這種治療方式創傷不是很大,治療效果較好。

危害


● 肱骨外科頸骨折會引起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正常生活,還可以引起多種併發症。
● 影響正常生活
● ● 肱骨外科頸骨折后,肩部劇烈疼痛,上肢活動困難,影響寫字、吃飯等,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 引起併發症
● ● 骨折后局部承受壓力增大,關節不穩定,容易引起肩關節脫位、血管損傷、臂叢神經損傷,造成肩部肌肉萎縮、皮膚感覺障礙及肩關節活動障礙。

預后


● 肱骨外科頸骨折進行複位或固定后,一般經過6~8周就可以進行緩慢的活動,完全恢復需要3~4個月。
● 部分患者由於固定后活動幅度過大,或因為組織消腫導致夾板/石膏鬆動,造成骨折移位,可能需要改變治療的方式,如再次手法複位或手術固定。

預防


● 肱骨外科頸骨折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預防的關鍵是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
● 肱骨外科頸的患者大多數是高齡老年人,通常合併嚴重骨質疏鬆症,建議進行相關的檢查,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