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街道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轄街道
黃橋街道地處蘇州中心城區,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距古城區8.5公里,離相城區行政中心所在地4.5公里;街道面積23.15平方公里。
黃橋街道榮獲蘇州市衛生街道,江蘇省初級衛生保健合格稱號。
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億元,工業總產值21.02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9.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總投入2.2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618元。
春菊廣場夜景
周(前11世紀至前2世紀),黃橋地域先後成為東吳、越、楚、秦的領地。
秦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會稽郡、吳縣,郡治在吳縣,黃橋為吳縣轄地。
漢(公元前195至前23年),先後隸屬吳國、泰德縣、吳縣。
南北朝(公元421至587年),先後隸屬吳郡、吳州。
和諧黃橋
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析吳縣置長洲縣后,改隸長洲縣;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改稱長洲郡。
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隸屬平江府長洲縣。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隸屬蘇州府長洲縣。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隸屬江南省蘇州府長洲縣;咸豐十年(1860),隸屬蘇福省蘇州郡長洲縣;宣統三年(1911),隸屬蘇州民政長署長洲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1月,長洲縣與吳縣合併,現境域內行政村隸屬吳縣武邱(虎丘)、儒教和金鵝3鄉;11月,吳縣推行“江蘇暫行市鄉制”,劃為7市21鄉,黃橋分屬2市(滸關、陸墓)1鄉(黃埭)。
生田新農村
民國23年(公元1934年)2月,吳縣根據面積、戶口等狀況,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境內設4鄉。大庄鄉併入滸關區華陽鄉,胡灣和韓(金)溝2鄉併入陸墓區磚場鄉,北庄基、旺巷浜和牛車浜3鄉併入陸墓區黃土橋鄉,鄉公所設在黃土橋西堍南兩間瓦房內。方浜和下庄2鄉歸屬黃埭區知恥鄉,朱家壩、金山、生田和張家莊鄉歸屬黃埭區行仁鄉。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11月,日軍佔領吳縣,黃橋陷落。
民國28年(公元1939年)3月,境域分屬日偽吳縣滸墅關、陸墓和黃埭3鄉。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9月,建置恢復為民國26年前狀況。
民國36年(公元1947年)2月,吳縣並22個區855個鄉鎮為9區138鄉鎮。境內4鄉,長涇鄉屬滸墅關區,黃土橋、占上、埭南3鄉均屬黃埭區。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吳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轄8個區48個鄉鎮。黃土橋歸屬黃埭區黃埭鎮蠡湖鄉。
1950年3月,吳縣人民政府改建區鄉,廢保甲建村,境內23個村,隸屬5鄉:滸關區青墩鄉,陸墓區黃土橋、占上和蠡口鄉,黃埭區漁耕鄉。黃土橋鄉政府所在地設在馬家宅內。
1953年5月,境內各村分屬滸關區大華鄉,黃埭區漁耕鄉,陸墓區黃土橋、占上和蠡口3鄉。
1956年1月,陸墓區併入黃埭區,管轄2鎮12鄉,占上鄉併入黃土橋鄉。方浜和大庄併入黃土橋鄉,下庄、金山、生田歸屬裴圩鄉,鄭仙、朱壩歸屬蠡口鄉。
1957年9月撤區並鄉,黃土橋鄉區轄擴大,將其他鄉的金山、下庄、生田、鄭仙、朱壩、張庄併入黃土橋鄉。
1958年10月,黃橋成立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小隊。
1983年,撤社恢復鄉制,且政社分設,黃橋人民公社易名為黃橋鄉人民政府,並增設黃橋鄉經濟聯合委員會,下改設村、組,村級設村民委員會和經濟合作社。
1989年3月,政府所在地遷至黃橋東街168號。
1993年3月,撤鄉建鎮,黃橋鄉人民政府更名為黃橋鎮人民政府,隸屬不變。
1995年,吳縣撤縣建市,黃橋鎮隸屬吳縣市。
2001年2月28日,吳縣市撤銷,黃橋鎮歸屬蘇州市相城區。
區劃沿革
黃橋公園夜景
民國23年(1934)2月,境內4鄉轄29保。滸墅關區華陽鄉轄2保:原大庄鄉2保。陸墓區磚場鄉轄10保:原磚場鄉5保,原胡灣鄉3保,韓金溝鄉2保。黃土橋鄉轄7保:原黃土橋鄉2保,原油(牛)車浜2保,旺巷浜鄉1保,北庄基2保。黃埭區知恥鄉轄4保:下庄鄉2保,方浜鄉2保。行仁鄉轄6保:原朱壩鄉2保,生田鄉2保,原張庄鄉2保。民國36年(1947),境內黃土橋、占上、埭南和長涇鄉4鄉轄29保,黃土橋鄉仍轄原7保,占上鄉仍轄10保,埭南鄉轄10保,即合併原知恥鄉所轄4保及行仁鄉所轄6保,長涇鄉轄2保。1950年3月,全縣擴增為12區21鎮152鄉。境內5鄉轄22村。
黃橋街道
1958年10月,黃橋人民公社成立,轄7個大隊。1959年4月,7個大隊分為14個大隊,9月虎丘公社金星、金光、繁榮、花涇、長青、虎丘、顏家圩、新華、新塘9個大隊併入黃橋公社。1960年1月,境內新建漁業大隊。10月,原虎丘公社9個大隊劃出黃橋,時轄15個大隊。1961年,將15個大隊分成20個大隊。1968年鄭仙、朱壩合併為新聯大隊,各大隊用數字番號亦冠村名,轄19個大隊。
1983年撤社建鄉,公社、大隊、小隊分別改成鄉、村、組,轄19個行政村156個組。2003年4月,19個行政村合併成9個行政村,
2005年12月26日,黃橋鎮建置撤銷,成為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黃橋街道辦事處,轄9個行政村和1個市鎮居委會。
河東 | 黃橋 | 方浜 | 張庄 | 生田 | 胡灣 | 木巷 | 大庄 | 占上 |
黃橋街道位於東經120°31'一120°35',北緯31°22'一31°25',地處蘇州中心城區,旅遊名勝虎丘山北麓,相城區南緣,距古城區8.5公里,東鄰相城區元和街道;南連姑蘇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虎丘區);西與高新區滸墅關隔河相望;北毗黃埭鎮。
黃橋街道屬北亞熱帶,處長江三角洲,系低洼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境內湖盪、港浜星羅棋布,氣候濕潤溫和,水源豐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5℃-16℃,年平均降水量為1040~1130毫米之間,年平均無霜期為235天。
黃街街道域內土壤屬土母質,以湖相沉積物為主。鎮土壤分為2個土屬,2個土種,即粉質黃泥土和烏柵土。粉質黃泥土包括5個變種:1.鱔血黃泥土;2.烏黃泥土;3.黃泥土;4.僵黃泥土;5.螺螄殼黃泥土。
黃橋街道屬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系平原水網區,東依武盪河,西臨西塘河,南含三角嘴、殷家盪,北傍黃埭塘,其中朝陽河橫穿全境。東起北庄基,西至青台西塘河口一帶,包括殷家盪、三角嘴、青台等水域,古時統稱長盪。境內河流縱橫,湖泊3個,河流81條,內塘魚池遍布西南、西北、東北部地區,河浜、港汊串通其間,形成縱橫交叉。
在古生代泥盆紀前,黃橋及其周圍地區均為淺海。泥盆紀時,地殼上升為陸地。石炭紀早期,境內海陸更替。從侏羅紀至白堊紀,受蒸山運動影響,已形成的地層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產生褶皺和斷裂,形成斷層盆地。在第四時期,地層又經歷多次地殼運動,沉積河湖相亞粘土、粘土、礫土、亞砂土、粉細砂及泥炭、腐殖土等,逐漸形成河流沖積、湖積相物質,土壤以湖相一沼澤相沉積粘性土為主。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成為低洼地勢,圩田平原,與黃埭、蠡口、渭塘等鎮地貌相似。
黃橋街道地勢東南偏高,西南、西北、東北部偏低,黃橋邊緣地區地勢略高,地貌呈碟狀。地面平均高程3.30米(以吳淞標高為準),最大高程5.7米,最低高程2.9米,大部分地區處在洪水水位以下。1999年江蘇省水利廳監測發現,青台、民安、大庄、陳旗、下庄、生田、金峰、新聯正處於常熟辛庄至楓橋馬浜的一條古河道中心。地下古河道的流沙層較厚,離地表淺,被測定為沉降帶。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工業和生活用水普遍採用深井水,導致地面明顯沉降,沉降最明顯的下庄、金鋒、生田、陳旗、大庄、民安、青台等村,達1.1米。2003年10月開始,黃橋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全部採用太湖自來水后,地面沉降現象得到控制。
水生作物:茭白、茨菰、菱、藕、芡實(雞頭米)。
水生植物:藍藻、裸藻、甲藻、黃藻、矽藻、綠藻、水花生、水葫蘆、浮萍、綠萍、蘆葦和一些不知名水生植物。
樹木資源:福建柏、側柏、刺柏、翠柏、樟樹、蘇鐵、楊樹、柳樹、楓楊樹、桂樹、桔樹、銀杏、雪松、五針松、水杉、銀杉、楝樹、柿子樹、梨樹、石榴、楓樹、梧樹、泡桐、香椿樹、桑樹、櫸樹、棕樹、榆樹、黃楊、冬青、女貞、枸杞、柘樹、無花果、夾竹桃、刺槐、廣玉蘭、白玉蘭等。
花草:月季、薔薇、海棠花、杜鵑、山茶、鳳仙花、夜來香、含羞草、菊花、仙人球、仙人掌、紫荊花、雞冠花、梔子花、茉莉、臘梅、野百合、向日葵、蘭花、牽牛花、芭蕉、美人蕉、萬年青、蘆薈、文竹、吊蘭、君子蘭、燈心草、龍鬚草(野燈心草)、鵝觀草、麥蘭。
2005年,黃橋街道有7659戶,24765人,其中男12140人,女12625人。領取暫住證(6個月以上)外來人口32125人。黃橋歷來是漢族聚居之所。
截至2015年1月黃橋街道有常住人口2.6萬人,外來人口3.2萬人。
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億元,增長23.08%。
2002年調整種植面積210畝,調整養殖面積250畝,現有奶牛專業戶25戶,奶牛總數達245頭,養豬專業戶5戶,圈存生豬800多頭,種植牧草500畝。漁業通過摸清市場行情,改常規養殖為特色養殖,現有青蝦、南美白對蝦、大閘蟹等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1500畝。多種經營增產增收,2002年實現多種經營收入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200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02億元,增長16.07%;工業銷售收入19.5億元,增長21.42%;實現工業利稅1.6億元,增長24.53%;工業技改投入1.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總投入2.24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9483.65萬元,同比增長33.88%。國地兩稅共完成7744.13萬元,增長43.72%,其中,國稅完成6041.84萬元,增長42.64%,地方稅完成1702.29萬元,增長47.69%。農民人均收入6618元。
2002年累計新批外資項目18家,合同引進外資4087萬美元,增長1513.7%,註冊外資2377萬美元,增長1533.55%,新增到帳外資603.4萬美元,增長603.4%。目前已開業的有7家,開工建設的外資項目有7家,其它4隻項目也正在積極籌建當中,發展勢頭較好。
黃橋街道境內傳統文化活動,多數與社會習俗、農事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民國期間,聽書(評彈)、趕廟會、看戲文是最主要的傳統娛樂活動。春節期間,大部分農民前往附近的城鎮黃埭、滸關、蘇州、蠡口聽書、看戲。元宵節,在村中提燈遊行,或上街參與燈謎活動。中秋節前後,大部分農民搖蕩湖船,游石湖上方山燒香拜佛。2001年始,各村相繼成立舞龍隊、腰鼓隊、蓮廂隊和民間小樂隊;2003年文化站成立民樂樂隊;2005年,文化站發展文藝骨幹,成立社區藝術團,節假日期間,各文藝團隊為市民演出廣場文藝。
明末清初,占上、黃土橋兩地周邊農民結集農貿遂成小集鎮后,時稍有規模的茶館亦作書場,是百姓喝茶、聊天、聽書的主要娛樂場所。舞龍、調獅、打連廂、看戲文、出廟會、划槳船、自編自唱歌謠是民間主要文娛活動。
解放初土改后,各村扭秧歌、打連廂、舞龍、調獅盛行。l954年農村開始互助合作化后,各村建立俱樂部。1958年公社成立廣播站。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各大隊將俱樂部改成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1970年公社建立文化站。l972年成立公社電影放映隊。1974年成立公社文藝宣傳隊。1981年文化站開設圖書室。1985年鄉廣播站擴建成廣播電視台。l994年被評為江蘇省群眾先進先進鄉鎮。1997年黃橋開通蘇州閉路電視網。20世紀90年代開始期開始,黃橋陸續開設文化茶室、大眾舞廳、卡拉OK廳、遊戲房、桌球房、網吧等。2000年江蘇省文化廳授予黃橋“群眾文化先進鎮”。20開始1開始開始,農民家庭中陸續開通網際網路。各村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腰鼓、連廂、舞龍、調獅隊,節假日期間迸行表演,有時參加區、街道(鎮)會演。2004年黃橋代表隊獲相城區首屆全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
黃橋有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庄基的清《奉旨遵憲蠲(juān)免漁課永禁區泥草私稅碑》和《奉旨勒石永禁》碑,還有張庄小學內的一棵古銀杏。黃橋文化站現有明·馬直庵墓碑,吳中區文管會現藏有黃橋8塊唐代墓碑,鄭仙庄有清乾隆年間瓦房1間,黃橋村有清道光年間門頭1個。黃橋原有廟宇18座,新中國成立后大多用作校舍和集體倉庫,現均無存;其中黃橋村的白馬寺在2005年重建。黃橋原有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徐有貞墓和明朔州知州蔣琛墓,現均毀;黃橋衛生院原址有清贈中憲大夫恤贈知州銜馬健庵墓葬,1958年毀,墓碑現藏江蘇省博物館。
黃橋街道主食以米、面及米面製品為主食。米有粳、秈、糯之別,粳秈米,通常燒粥做飯,糯米一般用作糕團、八寶飯和糍飯糰。一般習慣早晚吃粥,中頓吃米飯,蔬菜、葷菜輔之。農忙時,早晚也吃粥和糕團、粽子或麵條、面、餛飩和饅頭等。兼食南瓜、山芋、芋艿和玉米等。現早飯用米粥、面或麵包。晚飯吃米飯居多。舊時,正方八仙桌上,長者朝南正位,晚輩坐偏,若進餐只有5人,不能兩側各坐2人,分兩側各一個,故此種坐型如龜狀,是忌諱的。若超過8人,只能在兩側加座或退之,不能胸口對準桌角,忌諱角觸心。
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請酒,正中為主桌,亦稱正桌,若不朝南的房屋,以台縫直線對準大門為準。宴請要等賓客基本到齊方可開席,以示誠意,客人遲到,開席后留空位。宴席上菜,先冷盆,后熱炒,再大菜,最後全魚,意思是還有一道湯菜了。用飯不能用鍋底盛飯待客。桌上先用好餐的客人,應該說:“各位慢用。”方可離席。用餐忌諱:一忌托碗底和不當碗吃,二忌闖東盪西抬飯碗,三忌把喜歡的菜移到自己面前,四忌翹膀擱腳筷敲桌,五忌吃飯嘻嘻哈哈開玩笑,六忌響嚼筷剔牙,七忌待客無聲擅自離,八忌飯後敲碗剩米飯。
佛教三國東吳赤烏年間,有祖籍西域而生漢地的高僧和性康帶來印度佛學畫本先後來吳地講經說法,佛教漸在黃橋興起,在黃橋建了不少寺廟、庵堂,作為傳經基地。寺廟的宗教活動。早晚奉佛念經,對佛像頂禮膜拜,虔誠敬仰。有時為有錢的喪家做佛事,也有時外出化緣。民間佛教信仰多為中年以上婦女及長者。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信佛教者得吃素,進寺廟燒香。有的信佛者長年吃素,逢到災難或傷殘病痛就去求籤拜佛,但求家宅平安。新中國成立后,寺廟、庵堂經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已陸續拆除,有些遺址都已不復存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佛教興起,各村在原小廟、寺堂附近搭起了簡易廟宇,逢農曆初一、十五、觀音生日(二月二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地藏菩薩生日(七月三十),信佛者都得進香拜佛。除中老年婦女,也有青年婦女和中老年男子。觀音生日,信佛者有表演挑花旦、打腰鼓、扭秧歌、舞龍等,場面熱鬧。
天主教在19世紀中葉和耶穌教同時傳入黃橋。當地的天主教徒主要是漁民。信仰者世代相傳,孩子出生后,由父母包辦入教,3天之內就要進行入教儀式,並由父母或教徒用手指在小孩頭上划十字。2005年底,黃橋鎮漁業村有天主教徒165人,其中男81人,女84人。年齡最大80歲,最小2個月,文化程度最高為高中,最低是文盲。
基督教、景道堂基督教於民國20年前期傳入黃橋地區,信徒前往蘇州齊門崇道堂做禮拜。1933年,牧師姚天惠租用黃橋東街(現稱老街)瓦房2間1隔廂創設齊門外基督教景道堂黃橋分堂。每逢禮拜天,劉道生、姚天惠主持上午禮拜活動。2001年2月15日上午,景道堂全部遷入經聯委大樓。4月19日,蘇州市宗教局、蘇州市基督教會委派牧師包容平、許恩懷、金素銀3位神學畢業生來景道堂協助教會工作。2002年3月5日,景道堂開始修繕,耗資10餘萬元,歷時43天。2003年1月16日舉行復堂感恩禮拜。2005年黃橋基督教徒10000餘人,黃橋籍1500餘人,其餘來自全國各地。信徒中中年女性佔60%。黃橋境內禮拜活動場所較多,景道堂為主要場所,原黃橋衛生院、張庄、胡灣、方浜和新聯等地均有禮拜活動場所,均為外來流動人口。
黃橋總部經濟園
1950年建立農村聯合診室,1958年成立公社衛生聯合診所(后稱黃橋公社醫院),1960年分片設立醫療站。1965一1970年積極開展血防工作,查滅釘螺,醫治血吸蟲病患者,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的孽生物釘螺。l969年各大隊建立合作醫療站,推行合作醫療制度,從此形成全社社隊兩級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婦幼保健網路。1994年,黃橋擇地重建衛生院,添置醫療設備、擴大病房、增設臨床診室,並被評為綜合一級甲等醫院,全鎮推行大病風險醫療制度。
1997年黃橋鎮積極開展創建衛生鎮運動,1998年被蘇州市愛衛會評為“蘇州市衛生鎮”,1999年評為“江蘇省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鎮”。2005年黃橋衛生院擁有9個臨床科室,14件全自動生化GE彩超、電子胃鏡等萬元以上設備,60餘個床位,下轄鎮南、方浜、生田、木巷、張庄、鎮西6個社區服務站,初步形成村鎮兩級"六位一體"服務網路。
2002年衛生院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以制度管人,採取多種有效方法切實提高服務水平,2002年有1人被評為區十佳醫務工作者,1人被評為區十佳青年,實現營業額401萬元,比去年增40%。完善了村衛生室管理,13個村衛生室拿到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實行進葯歸口管理,明碼標價上牆
荷塘月色濕地公園風景
鎮科技協會還認真做好科技人員的職稱評定工作。1987年,報批全鄉專業技術人員38名、一級技術員22名、助理經濟師2名,引進3名技術員,晉陞工程師2名,助理工程師1名。1988年,黨委副書記張祥官擔任科協主席,兩名政府領導擔任副主席。鎮科協還制訂了《科技興鄉》及《科鄉人員崗位責任制》。政府3次發文各研究會,對有功科技人員發放津貼和獎勵。2005年,全鎮自上而下建有農業、漁業、工業等7個科學組,10個專業研究會,擁有4000餘人的科技隊伍。其中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136人,助理167人。
截至2015年11月黃橋街道有江蘇省高新企業6個,蘇州市高新企業4個,獲得lSO9000質量體系證書的企業122家,外觀、實用新型專利30項,產品榮獲國際金獎1個,國家級火炬項目24,省級火炬項目1個,獲省級科技獎4個,市級科技獎6個。
新中國成立前,黃橋私塾私私塾塾學堂24所,國民小學4所,學生400餘人。北庄基小學教育較為發達,規模較大,為方圓十里之首。新中國成立后,各村建辦小學,同時開辦農民夜校,在青壯年中開始掃盲。1958年創辦黃橋中學,1964年開辦耕讀小學,全公社時有耕讀班33個,學生350人。20世紀70年代初始,各大隊陸續開設幼兒園,1976年,各大隊小學增添初中班,初中教育基本普及。80年代初始,中小學教育迸大規範化管理軌道,農村片中陸續撤併。l988年黃橋建辦成人教育中心學校。90年代後期起,中小學創建現代化教育學校。1997年,黃橋中心小學升格為"江蘇省黃橋實驗小學",黃橋鎮通過現代化教育鎮驗收。2000午開始,小學教育實施集中優質師資,規模辦學,村級小學陸續撤併,建立片小學,建辦黃橋鎮第二小學。2005年,全鎮幼兒園、小學各4所,中學1所,成人教育培訓中心1所。
迄今為止,黃橋中學畢業學生9832人,其中初中畢業生8662人,高中畢業生810人,錄取重點大學9人,普通大學24人,大專8人,高中師範生2人,水產、電子職高班畢業生340人;初中畢業生中正式錄取省級以上重點中學2566人,其中蘇州高級中學11人。
黃橋成人教育培訓中心開辦以來,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舉辦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班886期,培訓學員51074人次,其中實用技術班94期,學歷班45期,人口教育班38期。
2002年全鎮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8%。幾年來,中學狠抓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6月份的升學考試中,三項綜合評估榮獲二等獎,其中及格率和平均分為區第三名,優秀率為區第二名,有94人進入省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中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中有45人獲獎(其中全國級獎8人,省級獎14人),中學教師獲省和蘇州市級獎的作品分別為4篇和6篇,1人被評為首屆區十傑教師,2人被評為區十佳。實驗小學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課題研究為載體,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為突破口,切實加強了教改實驗,2002年通過了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實驗小學驗收,先後被評為“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蘇州大學外國語學校教育試驗學校”和蘇州市首批“雙語教育”實驗學校。幼兒園通過了蘇州市現代化示範幼兒園驗收。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學質量不斷提高,通過與市電大等聯繫,拓寬辦學渠道,多層次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人才200多人。2002年又切實加大了對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實驗小學綜合教育樓,改建了學生餐廳,撤併北庄小學;投入50多萬元改建了中心幼兒園,擴建了第二幼兒園,撤併了占上、青台、陳其、北庄幼兒園,提高了規模辦學效益;投資60多萬元完成了中學校園網、有線電視多媒體教室等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
知名人物有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副主席沈金康。
全國勞動模範楊壽根。
外交部亞洲司參贊王福康。
江蘇戲曲協會主席楊乃珍。
蘇州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朱耀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泉元。
蘇州市新聞出版(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湯錘林。
北京軍區石家莊軍分區司令員張元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