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蟒的結果 展開

蛇目蟒科動物

蟒蛇(學名:)是蟒科,蟒屬大型爬行動物。最大體長約3.5米,頭頸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頭側有一條黑色縱斑,頭部腹面黃白色,體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黃色,體背及兩側均有大塊鑲黑邊雲豹狀斑紋。

棲居於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善攀援,嗜昏睡,夜行性、雜食性捕食時常慢慢爬行接近獵物,迅速咬住後用身體纏繞致死,並壓扁成長條形,整個吞食下。可吃山羊、鹿、麂、豬等動物,常食鼠類、鳥類、爬行類及兩棲類。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后可數月不食,冬眠4-5個月。在交配季節,蟒蛇發情時,雌性從皮膚和尾基部的腺體分泌出其特徵氣味以引誘雄性,雄蟒會跟蹤氣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進行交配活動,交配過程可長達3小時,產卵數8-103枚,孵化55-61天即破殼。

該種分佈於中國、印度、柬埔寨、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

(概述圖來源:)

形態特徵


蟒蛇
蟒蛇
最大全長(3.17+0.386)米。頭頸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頭側有一條黑色縱斑從鼻孔開始,經眼前鱗、眼斜向口角。眼下亦有一黑紋向後斜向唇緣,下唇鱗略有黑褐斑,頭部腹面黃白色,體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黃色,體背及兩側均有大塊鑲黑邊雲豹狀斑紋,體腹黃白色。
頭小,吻端較平扁,吻鱗寬大於高,背面可見,鼻孔位於鼻鱗兩側,鼻間鱗長度不到寬度的1.5倍;其後為一對較大的前額鱗;額鱗成對;眼中等大,瞳孔直立,橢圓形;眼前鱗2,;眼上鱗1,較大;眼后鱗3或4;眼下鱗1;頭頂、顳部均為較小的鱗片;上唇鱗11-13片,第1、2上唇鱗有唇窩;體鱗光滑無棱,頸部54-64行,中段64-72行,肛前40-44行;腹鱗窄小255-263片;肛鱗完整;泄殖肛孔兩側具爪狀後肢殘跡,尾下鱗63-71對。

棲息環境


棲居於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需要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藤本灌木叢,以及良好的洞穴供休息及隱蔽。垂直棲息高度為海拔10-4050米。

生活習性


蟒蛇的口腔
蟒蛇的口腔
善攀援,可長期生活在水中,嗜昏睡,夜行性、雜食性。該種喜熱怕冷,25℃時活動狀態一般;30℃以上時很活躍;20℃時不活動或少活動;15℃時便開始呈麻木狀態;溫度持續在5-6℃以下時,蟒蛇即死亡。當室溫上升到35℃以上時,不喜活動;在強烈陽光下曝晒過久也會死亡,取食溫度要在25℃以上。
活動情況因季節不同而異,冬季一般不活動,氣溫回升到25℃以上時,僅中午之後短暫出現。在春、秋季節,日出后活動,夜間少活動。高溫天氣多夜間活動取食,午後常躲藏陰涼處休息。高熱過後開始變得活躍。雨天活動少,刮大風時則進入洞中隱蔽。有群居冬眠的習性,冬眠期約4個月,寒冷地帶約5個月。冬眠大多利用自然洞穴、獸穴及岩窟。
蟒蛇
蟒蛇
捕食時常慢慢爬行接近獵物,迅速咬住後用身體纏繞致死,並壓扁成長條形,然後分泌唾液,使食物潤滑吞食。可吃10-15千克重的山羊、鹿、麂、豬等動物,常食鼠類、鳥類、爬行類及兩棲類。蟒蛇食量較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該種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后可數月不食。
蟒蛇捕到獵物,無論其體型大小,都是不經咀嚼方就把獵物吞下。蟒蛇的這種吞食方式主要來源於它們下頜的特殊結構。下頜骨由彼此獨立的兩大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可以交替運動,為了更好的進食,蟒蛇在豎起前身同時,將嘴張大,咬住獵物,然後再閉合上下頜骨,依次讓每個上下頜輪換的運動。如果這時有其他動物來進攻,它便立即將已吞進肚的食物吐出后逃離。

分佈範圍


該種分佈於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香港、雲南、西藏自治區),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爪哇,蘇拉威西島),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引進地區:新加坡、美國(佛羅里達州)。

生長繁殖


蟒蛇夫婦
蟒蛇夫婦
蟒蛇要經過2-3年的生長,性器官才基本發育成熟,其生殖年齡一般在2.5歲以上。1條雄蟒可先後與數條雌蟒交配。成熟特徵為:雄蟒身軀修長,尾部瘦尖,生殖孔兩側的鉤長,外露明顯,生殖孔兩側受到按壓可見生殖器官。雌蟒身軀肥胖,尾部稍豐滿,生殖孔兩側的鉤短,不明顯外露,生殖孔兩側受到按壓時不見生殖器官露出。
蟒蛇的交配期一般在3-8月份。蟒蛇發情時,雌蟒從皮膚和尾基部的腺體分泌出其特徵氣味以引誘雄蟒,雄蟒會跟蹤氣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進行交配活動,交配過程長達1-3小時。交配后,雌蟒開始受精,孕卵約121-140天,此期間不進食。
孵化時間與外界氣溫有關,一般常溫情況下為60天左右。孵化時雌蟒用身體圍繞成塔狀或帽狀的窩,盤伏在卵堆上,靠節律性收縮肌肉使體內發熱。在整個孵化過程中,雌蟒不進食,不爬動。孵化期間雌蟒不能承受驚嚇。卵被連續孵化55-61天就陸續破殼,這時卵殼失去韌性,幼蟒會用頭及身體猛烈撞擊並撕咬破殼而出。
蟒蛇產卵時間為3小時左右,有時持續幾天,產卵數8-103枚,卵為白色,每個重100-130克,長7-10厘米,寬5-6厘米,呈長橢圓形,似鴨蛋大小。產完卵的雌蟒,有護卵習性,一般此時期也不進食,繼續消耗體內營養。

亞種分化


蟒蛇(2亞種)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蟒蛇指名亞種PythonbivittatusbivittatusKuhl,1820
蟒蛇侏儒亞種PythonbivittatusprogschaiJacobs,Aulyia&Böhme,2009

保護現狀


蟒蛇
蟒蛇
蟒蛇是東南亞地區廣布的物種,但各分佈地區均普遍有人口下降跡象。從2002-2012年10年期間,該種在兩個局部分地區的存有量下降超過80%,它已經在其分佈範圍內的兩個主要地區被列為極度瀕危,這是一個較高的下降比例。在2002-2012年,由於多種目的的過度開採,蟒蛇的數量保守估算在全球範圍內已經下降了至少30%,此比率可能接近或超過1992-2002年這期間下降比率的50%。由於棲息地喪失的影響,該種數量的急劇減少沒有停止。因此被列為易危物種。
該種數量主要減少的原因,是人為收穫蛇皮,傳統藥物和寵物貿易以及自然棲息地退化。蟒蛇在越南、柬埔寨,寮國和越南是相當罕見的動物(Q.T.Nguyen&T.Neangpers.2011.8)。越南紅色瀕危動物數據估計,這個物種在這個國家10年的下降比率超過80%。(Dangetal.2007)
因為遭到大量獵殺,蟒蛇在中國大陸變得很少見,這個曾經被用於食用和獲取蛇皮的物種,2002-2012年來在中國的數量下降幅度大約為90%(WangXie.2009),儘管在香港它仍然是受保護物種。在印度尼西亞的任何地區都沒有該物種的相關數據可供查找,(M.Auliyapers.2011.9),但在印度尼西亞也是非常罕見,即使是野生動物交易者也很難找到(M.Auliya&M.D.Iskandarpers.2011.9)。在泰國,蟒蛇則受到良好的保護(T.Chan-ardpers.comm.2011.9),但由於大量開採行為在當地已經減少,所以該種生境喪失程度較輕。
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蟒蛇
蟒蛇

主要價值


商業

蟒蛇皮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可用於樂器的琴膜或鼓皮,也可加工成高檔皮鞋、手提包、錢包等。但正因該種價值較高,而出現較多的販賣、走私蟒蛇皮,而從中牟取暴利的現象,因而導致蟒蛇資源遭受到極度破壞,野外殘存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現蟒蛇皮採制依靠人工養殖。

醫藥

《本草綱目》:“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本草綱目》:“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
《名醫別錄》:“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余疾。”
《名醫別錄》:“蟒肉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廯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廯,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