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寒里熱證
表寒里熱證
表寒里熱證,中醫病證名。表寒、里熱癥狀同時存在。由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內熱又感寒邪所致。
● 英文名稱:Pattern/Syndrome of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 又稱:外寒里熱證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 或表寒少而里熱多,或無汗而煩躁,或有汗而喘促,均屬表寒未解,里熱已作,故以表寒里熱證統之。(《醫學摘粹》)
● 寒邪外束,鬱熱於內,以惡寒,發熱,身痛無汗,煩悶氣喘,口渴,舌紅苔黃白,脈浮緊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表寒里熱證,指寒在表,熱在里,是表裡寒熱錯雜的一種證候,又稱為“寒包熱”、“寒包火”、“外寒內熱證”等。常見於本有內熱,又感外寒;或外邪入里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
● 既可見到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氣喘,脈浮緊的表寒證表現,又可見到煩躁,口渴,小便短黃,大便乾結的里熱證表現。
● 表寒里熱證的病機涉及到表裡同病、表邪入里兩個概念。
● 表裡同病:表證與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除初病見表證又見里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於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標病。如本有內傷,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之類。
● 表邪入里:凡病表證,表邪不解,內傳入里。多因邪氣過盛,或機體抗邪能力降低,或護理不當,或失治、誤治等因素所致。
● 寒邪襲表,衛陽損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
● 正與邪爭,阻遏衛氣宣發,郁而發熱,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熱輕。
● 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故見頭身疼痛。
● 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
● 肺主皮毛,鼻為肺竅,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內應於肺,肺失宣發肅降,故出現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甚至喘促等癥狀。
● 外邪襲表,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見脈浮;寒邪外束,故見脈緊。
● 里熱熾盛,蒸騰於外,故面紅身熱。
● 熱灼津傷,引水自救,則口渴,喜冷飲。
● 熱屬陽邪,陽主動,機能亢進,故躁動不安,多言。
● 熱傷津液,則小便短黃。
● 腸熱耗傷津液,傳導失司,故大便乾結。
● 舌質紅,苔黃,脈數均為里熱之徵象。
● 程國彭根據三陰三陽分為表裡寒熱,而非八綱的表裡寒熱。其在《醫學心悟》中認為,三陽經為寒,三陰經若已化熱,兩感熱病,太陽與少陰同病、陽明與太陰同病、少陽與厥陰同病等均屬於表寒里熱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