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管炎

慢性膽管炎

慢性膽管炎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的良性疾病。多繼發於急性膽管炎,患者常有膽囊結石或膽管結石等病史,部分患者可能因腫瘤造成膽道梗阻,當繼發細菌感染后,發生急性膽管炎,部分病人炎症控制不佳,或者未做根治性治療,造成疾病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膽管炎。慢性膽管炎的患者平日無明顯癥狀,可偶發上腹部隱痛,很少出現寒戰、高熱及黃疸,但當患者出現腹痛、高熱、黃疸時預示著慢性膽管炎急性發作。對於慢性膽管炎的治療,主要是解除膽道梗阻,通暢引流,抗感染治療。長期的慢性膽管炎會造成管壁纖維化並增厚、狹窄,近端膽管擴張,嚴重的膽道狹窄可能需要手術處理。如若發展為急性重症化膿性膽管炎可能會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肝膽外科或外科

病因


● 慢性膽管炎多為繼發性病變,多為急性膽管炎遷延不愈轉變而來。
● 患者多原有一些可以誘發膽管炎的疾病,如膽囊結石、肝內外膽管結石、膽道及壺腹部佔位性病變等,當腸道細菌逆行入膽道可造成感染,發生膽管炎。

癥狀


● 慢性膽管炎常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為體檢發現,或僅表現為偶有上腹部隱痛,不伴寒戰、發熱、鞏膜及皮膚黃染。當出現腹痛、高熱、黃疸時預示著慢性膽管炎急性發作。
● 若患者既往有膽囊結石病史或曾有急性膽管炎發作,目前存在間斷性上腹部不適,應引起警惕,及時就醫,防止膽總管發生慢性改變。

檢查


● 確診慢性膽管炎需進行腹部超聲、腹部CT、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RCP)、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生化全項、血液分析等相關檢查。
● 腹部超聲、腹部CT、MRCP
● ● 腹部超聲、腹部CT、MRCP檢查查看膽道是否存在結石、佔位性病變,以及膽管的異常表現。
● 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
● ● 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診斷肝外膽管結石的陽性率最高,並可行內鏡下Oddi括約肌切開和取石術,同時達到診斷和治療該病的目的。
● 實驗室檢查
● ● 血常規查看血象是否升高,判斷炎症程度。生化全項可以觀察患者膽紅素及肝功能是否正常。

診斷


● 根據典型的急性膽管炎發作病史(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結合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增高、影像學檢查發現膽管內有結石等證據,目前仍有間斷上腹脹痛,可以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


● 慢性膽管炎需要與膽囊結石膽囊炎、慢性胰腺炎、腸絞痛、膽道系統惡性腫瘤等鑒別。
● 醫生主要通過病史及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針對慢性膽管炎的治療,主要以控制感染,解除梗阻,通暢引流為主要的治療原則。

手術、穿刺引流治療

● 針對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引起的膽管炎,若身體條件允許,均應行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該手術可解決膽道梗阻,該治療需帶引流管6~8周。
● 對於不能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也應早期行ERCP取石術或支架置入術,通暢引流,缺點是併發急性胰腺炎的風險增高,若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則還可能引起十二指腸乳頭功能障礙。
● 對於佔位性病變引起的膽管炎,應早期行腫瘤根治術。若不能耐受手術,可行膽囊穿刺或PTCD穿刺術,早期引流。

藥物治療

● 主要為抗感染治療,可選用三代頭孢類藥物及抗厭氧菌抗生素,必要時升級使用更高級的廣譜抗生素。
● 補液、保肝、抑酸治療,由於慢性膽管炎為慢性疾病,存在肝損傷的可能,且疾病呈慢性消耗過程,應結合患者化驗檢查行綜合治療。

危害


● 若本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膽管壁增厚、膽管腔狹窄,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誘發癌變。

預后


● 良性病因引起的膽管炎經過正規足療程的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可恢復正常,也有部分患者存在複發結石再次誘發膽管炎。對於佔位性病變的患者,經過治療后,膽管炎癥狀可明顯減輕,治療的重點在於原發病的治療。

預防


● 注重健康查體,盡量做到每年查1次腹部超聲及肝功能。若既往有膽石症病史,應每半年做1次上述檢查,並且在突發寒戰、高熱、腹痛、黃疸時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 低脂飲食,不食用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等食物。
● 如患有急性膽管炎應徹底治療,避免發展為慢性膽管炎。

參考文獻


●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王辰,王建安。內科學:上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3] 吳孟超,李夢東。實用肝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 [4]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下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