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順
中國豫劇演員
王二順 (1920一1977年),河南省登封縣郜城鎮人。原籍河南偃師。幼年隨五叔學吹嗩吶,拉胡琴。12歲進登封大金店王金林科班學戲。
《打金枝》{飾唐代宗}
其創立豫劇武生流派王派,也是豫劇至今以來唯一一個稱門立派的武生流派,但如今系無傳人繼承其武生老生花臉戲路寬廣的藝術特色,導致豫劇流派藝術流失嚴重。豫劇名家李樹建僅繼承其唱腔,非王派正宗傳人,更無豫劇李派的說法。
其功底紮實,技藝嫻熟,功架穩健,尤以“倒踢椅子”和“腿功”等高難度技巧,堪稱絕技。其念白吐字清晰,身段利落,大方得體;尤其髯口功,鸞帶操動別具一格,在倒開門、踢椅子、蠍子尾、金雞獨立、創立翻、耍帽翅等技藝上堪稱一絕,其系豫西調唱腔的傑出代表,有著本嗓下五音行腔,嗓音宏亮,音域寬厚,剛柔結合,行腔自然,優美動聽,到老聲譽不哀。因為其功底厚,專攻武生,兼演紅臉、花臉,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條件是他在弦樂台調基礎上練練好真嗓喝功之後,又緊跟隨著旦角引起的升弦過程,從B調起,半度—度地升高,他也把嗓音逐漸鍛煉,力爭攆上弦,終於唱到了bE調;並在他吸收旦角唱腔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在豫劇男聲唱腔中獨樹一幟,為豫劇男性唱腔開闢了道路。
《長坂坡·搜山》一折,為了表現“山”的高度,其站在桌子上摞起的兩把椅子上,身扎大靠,用“曼子”騰空翻下,邊舞邊唱,面不改色,氣不發喘,精準地表現了人物的英雄氣概。
《黃鶴樓》中飾周瑜,因被羞辱而氣憤,惱怒,只見他右手握瓴,左腳踢蟒,來一個“探海”轉身亮相,兩眼統紅冒火,口吐鮮血,昏厥欲倒。這裡的表演,生動逼真地再現了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人物個性。
《刀劈楊藩》中飾楊藩,扮相俊美,英氣逼人,兩軍對陣時樊梨花初見楊藩,為她不知真情“逃婚”而已悔恨。在樊的大段唱段中,他飾的楊藩右手托槍,左手板腿齊眉,作金雞獨立。配合樊的唱段,三起三落,穩絲不動,被人譽為“活腿”。讓樊唱出了“早知道楊藩夫長得真好看,我何比嫁給那薛丁山”的感嘆。但是、兩國交兵,樊梨花不顧私情,毅然將楊藩劈於馬下。在激烈的對打中,樊梨花手起刀落,王二順就勢而起來個“仰個”,表演配合的天衣無縫,令觀眾叫絕。
《下燕京·闖店》一折,趙匡胤聞惡耗,怒髮衝冠,其中一個特技就是將坐的椅子在憤怒的唱念中手腳並用,經將羅圈大椅從背後撂起兩米多高,令觀眾驚嘆。
所飾《奪印》寇準,《打金枝》唐王,《長坂坡》趙雲,《鬧金階》趙匡胤,《蝴蝶杯》田雲山、《向陽商店》經理等,其主要唱段均灌製成唱片或被電台錄音。曾獲中南區戲曲會演演員二等獎。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演員一等獎。
《蝴蝶杯》
12歲進登封大金店王金林科班學戲。
15歲以演出《挂面》而嶄露頭角。
1945年參加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隊六支隊。
1946年編入新四軍三旅宣傳隊。
1947年轉入地方,搭密縣太乙班從藝。
1950年冬進洛陽五月劇社,後轉入洛陽市豫劇團任主演。
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觀窿匯演,王二順為河南代表,赴京演出《滾鼓山》,飾張飛,演技精湛,形象逼真,被評為二等獎。
1954和1965年兩次晉京演出。
1954年9日,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隨河南省歌劇團赴京為大會演出了《串龍珠》,飾演康茂才,唱腔洪亮寬厚,颱風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受到大會代表們的熱情讚揚和國防部長彭德懷的親切接見。
1958年,河南省現代戲曲匯演,洛陽市豫劇二團的《澗河飛上邙山嶺》參加了匯演,被評為優秀劇目。
1963年,洛陽市豫劇二團赴京彙報演出,王二順飾演《花打朝》程咬金。王二順在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目和現代戲中,塑造人物比較成功的有:《長坂坡》趙雲、《滾鼓山》張飛、《花打朝》程咬金、《虎丘山》白士琪、《石達開》石達開、《闖王旗》李自成、《傳槍》爺爺、《向陽商店》經理。
“十年動亂”期間,王二順受到了殘酷的折磨,被鍬斗遊街、綁架毆打,致使肘骨受傷,“專政”七年之久。后雖平反昭雪,但健康狀況已不如前,且患有高血壓症。即使這樣,王二順始終不忘自己是人民的演員,仍堅持排練登台演出,在《扒瓜園》《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等現代戲中,成功地塑造了新型人物。
其代表劇目:武生戲《長坂坡》;小生戲《黃鶴樓》;紅臉戲《虎丘山》、《刀劈楊藩》、《奪印》;紅生戲《鬧金階》;花臉戲《滾鼓山》、《將相和》等。